中國東南地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誰主持修建的

2021-08-21 23:11:43 字數 5366 閱讀 9791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靈渠、都江堰、京杭大運河

1、 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境內。

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開鑿於西元前214年(秦)。

橫亙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土嶺,寬300?500公尺,相對高度20?

30公尺,兩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

靈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興安城東南龍王廟山下呈「人」字形,左為大天平石堤,伸向東岸與北渠口相接;右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與南渠口相接。鏵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銳削如鏵犁。

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於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

因海洋河已築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相當現代的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據記載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

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西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洩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

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於西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

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蹟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線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型和無窮的創造力。

2、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西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建立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2023年,都江堰灌溉範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

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

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建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2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河又稱江南運河,是大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鎮江,南至杭州,溝通長江、錢塘江及太湖平原諸水系,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水運通道。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滅六國後,為東巡會稽,在春秋古運河的基礎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鎮江東南丹徒鎮),中經會稽郡治,南到錢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後東吳、東晉時又多次對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

到隋朝時,隋煬帝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鑿連通南北的大運河。在先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開鑿永濟渠之後,隋煬帝於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的運河古道,連線京口(今鎮江)和餘杭(今杭州),這就是江南河。《資治通鑑·隋紀四》記載:

「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

3樓:匿名使用者

安豐塘安豐塘古名芍陂,位於壽縣城南30公里處,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興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都江堰才2200多年。

4樓:菩提樹下僧

都江堰,這是我國最早的規模巨集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在岷江上。岷江是四川省的一條重要河流,流量相當大。岷江經常發大水,淹沒和淤平農田,水退落後又常常出現旱象,給當地帶來嚴重的災患。

為了徹底解決水患並引水灌溉農田,西元前251年,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採用了「分流守江,築堰引水」,「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治水方針,率領當地百姓在灌縣附近修建了都江堰這項浩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要工程有分水魚嘴、飛沙堰洩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等三部分。分水魚嘴是修建在岷江中的一道分水堤壩,它迎向岷江上游,根據江水的大小,按照比例把洶湧而來的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可洩洪排水,經灌縣、樂山入長江。

內江是人工渠道,主要用於灌溉,將水經寶瓶口引水口引入成都平原。內江的引水口高約30公尺,寬20公尺,長100公尺,比較狹窄,能控制進水的流量,其形狀似瓶頸,故稱「寶瓶口」。如果說內江是一條灌溉總渠,那麼節制內江水量的寶瓶口則是渠首。

為了調節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江心洲的東西兩岸,各築了一道石堤,名為內金剛堤和外金剛堤。與內金剛堤連線的是「飛沙堰」,堰頂比堤岸要低,水勢特別大時,內江過多的水可溢過飛沙堰流向外江,使內江灌溉系統既能保持正常的水量,又解除了水澇之患。內江的石壁上還刻有24格「水則」,即水位標尺,一看即知岷江的水位高低。

當水位達到12格時,江水就能漫過飛沙堰排入外江。「水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來觀測河流水情的水位標尺。

都江堰建成後,控制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成都附近的300萬畝良田。《華陽國志·蜀志》說,當地從此「水旱從人」「沃野千里」。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時間之早,規模之巨集大、設計之科學、施工之合理、效益之巨,不僅在中國為「最」,在古代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它經過歷代修整,至今完好,仍然在為人民造福

5樓: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

水利工程,位於四川岷江中游的灌縣。原來岷江上游水流湍急,進入灌縣以後,地勢突然低平,水勢減緩,所挾帶的大量沙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時常氾濫成災。在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下,採取「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的辦法,從西元前256年到西元前251年,先後在今灌縣西邊的岷江中鑿開了與虎頭山相連的離堆,在離堆上游修築了分水堤和湃水壩,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兩支,並築有水門調節兩江水量,從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氾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多種效益的綜合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有記載可查考的最早

的水利設施約在西元前兩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龍山文化,就有鑿井技術和陶製排水管道的記載。到西元前1600~前2023年前後,商代有關水利工程的文字記載了溝洫井田制度。西元前2023年前後,西周時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業的記載。

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郡守李冰興建都江堰工程,鄭國修建的鄭國渠(即現在的涇惠渠前身),楚國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經擴建、改造和發展,繼續為人民造福。

7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 至少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到現在都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8樓:琪竣

鄭國渠吧?是在秦始皇大舉掃平六合的戰爭開始之前的事情。

9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鄭國渠是秦朝有個叫鄭國的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10樓:萬里長城

戰國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絡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範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

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

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清末**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2023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範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國的東南地區包括哪些地方,中國東南地區包括哪些城市

它的範圍是挺廣的。它包括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地域廣闊。廣東沿海,江西也很有特色。中國的東南地區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浙江,香港和澳門,還有汕頭,廈門等等。中國的東南地區都包括廣東 廣西 浙江 香港 澳門 福建 台灣等地,總體來說東南地區是乙個總稱,它所包含的範圍是很廣的。中國的東南地區是指中國區域內...

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1 戰國 秦國的都江堰 鄭國渠。2 秦 開通了秦渠 靈渠和江南運河。3 兩漢 農田水利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著名工程有六輔渠 白渠 龍首渠等。江淮 江漢之間以修治天然陂池為主,著名工程有六門陂。東南以排水築堤 變濕淤之地為良田為主,著名工程有鑑湖等。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築...

長江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長江有哪些水利工程?

鹿狼龍船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干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2公里,由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工程 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整個工程由大壩 水電站廠房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