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中體現的“忘我”“忘世”“忘言”三層心態

2021-08-13 14:16:01 字數 4078 閱讀 9773

1樓:0誤落古桃源

這首詩名為飲酒而在詩中卻隻字未提及飲酒,恰恰應對了詩人“意不在酒”,而為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返璞歸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這只是作者嚮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沒有喧擾,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

可事實上整個社會環境是“激流暗湧”,“一觸即發”的動盪即將來到,箇中滋味誰人能知,憂國憂民的他心繫百姓的安危與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義嚮往美好正是前後呼應

2樓:殘紅影

“忘我”體現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中,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隻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忘卻自身.

“忘世”體現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已經陶醉進去,忘卻了塵俗.

“忘言”體現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裡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

簡析《飲酒》中體現的忘世,忘我,忘言的心態

3樓:匿名使用者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

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

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

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

“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關於 陶淵明<<飲酒>> 的幾個問題,文學達人進~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1.陶淵明《飲酒》的所有內容都圍繞著“心遠”所以說全詩的詩眼是“心遠”二字。此詩是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

開頭兩句中的“結廬”、“人境”、“喧”、“遠”幾個詞語點明身居鬧市而能閒適平靜是因為“心遠”所致,幾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境界;接著的兩句具體描寫自己的這種心境或心態,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落日、飛鳥等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最後兩句又深入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這是全詩的總結,是點睛之筆。這首五言古詩,寫在欣賞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美的享受,思想內容關鍵在“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至於詩中所體現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層心態:第一層,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心態,通過詩中的幾個詞語可以領會是忘記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現狀;第二層,通過所寫的景物可以體會到作者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的感受;第三層,把感情昇華,說的是這種感覺已經不是用語言所能夠表達的了。這三個層次層層深入,逐漸使主題深刻生動。

5樓:

教材上的提示,比較簡練的回答(如果是簡答的話,比較合適)是:

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心態。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

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

週記:描寫陶淵明在飲酒中所看到的畫面

6樓:丨千里快哉風丨

陶淵明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官場黑暗,辭官歸隱。

從此躬耕自資,直至貧病而卒。陶淵明是我國最早大量創作田園詩的詩人。其詩質樸自然,沖和平淡,對唐以後的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飲酒》詩共二十首,本篇為第五篇,當寫於其歸隱後不久。

題為《飲酒》,據詩序說,是因為這組詩都寫於酒醉之後,實際上是藉以述懷,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陶淵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是一首倍受讚譽的田園詩,這一時期的隱逸大詩人陶淵明,可稱是把酒與詩聯絡起來的第一人,他不但以酒大量入詩,以至於幾乎篇篇有酒,又把飲酒所得的境界用詩歌熨貼地表達出來。此詩通過結廬人境、心遠地偏、採菊見山、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的敘寫,反映了詩人寧靜閒適的田園生活樂趣,悠然自得的心境。“心遠”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這裡的“真意”正是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說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鳥倦飛而知還”之意。

詩人在田園生活中領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體現了他安貧樂道、擯棄

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韻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心態。

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精妙獨到的景物描寫是此詩的突出特點,詩中雖寫的是自然實景,但更多的是寫詩人意中之景。

篤自然實景,詩人寫得簡潔、淡然,顯示了詩人不重描繪、不重形似,而重點染、重寫意的特點。通過寫景勾畫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生活圖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但此詩中的景物又不是純客觀之景,而是處處融進了詩人的主觀感受,飽含著詩人熱愛、依戀田園生活的襟懷和意趣。

詩人重在對生活、對自然的讚美和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之中,達到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脫俗的境界之中表達詩人達到“淨化”的程式的思想。造語精到是此詩的又一特色。此詩用意深微,而語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極為精當,如“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活畫出了詩人在採菊之際,無意看山而偶然見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寫出,實則精當無比,於平淡樸拙之中見其語言工力。

此詩語言質樸自然、平淡閒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話,實則豐富渾厚,一字難易。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隱後適意自然人生哲學和反樸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就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結廬在人境 詩中體現出詩人怎樣的人生哲學

7樓:我是龍的傳人

《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所表現的詩人心態是:忘世。這體現了陶淵明適意自然人生哲學。

“心遠”是本詩的詩眼,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忘世(開始四句);第二層:

忘我(中間四句);第三層:“忘言”(最後兩句)。從虛靜,到物化,再到“得意”,從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這是陶淵明適意自然人生哲學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歸真詩歌風格的充分體現。

陶淵明的《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是指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字面上,這裡的“真意”是指隱居生活的真正意趣,但更深層裡含有人生的真義,有很深的奧妙,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真意”是全詩的中心——從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景中領略人生的無限意趣。

9樓:1微笑de弧度

真意:隱居生活的真正意趣

分析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中所體現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層心

忘我 體現在復 結廬制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中,只要 心遠 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 再是只要 心遠 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忘卻自身.忘世 體現在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已經陶醉進去,忘卻...

陶淵明的飲酒詩句是什麼,陶淵明飲酒詩句

飲酒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陶淵明 飲酒 賞析 原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背景簡介 陶淵明 365 ...

陶淵明的《飲酒》共幾首,陶淵明《飲酒》十二首全部!

其一 衰榮無定在,復彼此更共之。制 邵生瓜田中,寧似bai東陵時!du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zhi 達人解其dao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