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貝多芬名曲《歡樂頌》的聽後感想,越詳細越好

2021-08-03 11:47:20 字數 4395 閱讀 3059

1樓:來自蘄州古城充滿熱情的大雁

找到一篇:

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感想

《第九交響曲》是**大師貝多芬晚年的巔峰之作。直到今天每當我們聆聽到那耳熟能詳的第四樂章(歡樂頌)時,依然深深地被氣勢恢巨集的**所打動,同時也臣服於**中所透露出的大師那崇尚人性自由的道德觀。

貝多芬所處的17-18世紀交替的年代,正是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和反革命復辟的拉鋸的時代。英雄主義的理想和追求自由解放的道德標準,貫穿了大師以及他的大部分交響樂作品。其中《第三交響曲》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大師對英雄的無限敬仰;《第五交響曲》不屈不撓的敘述著大師對命運的奮力抗爭;《第九交響曲》揮灑自如的描繪了大師對自由的美好憧憬。

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敬仰的心情,再度欣賞大師的非凡之作《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歡樂頌)吧。

《第九交響曲》的前三樂章,大師通過突顯大調凌駕於小調的技巧,表達了較《第五交響曲》更為複雜的情感和心理的奮鬥歷程(人性被壓抑,強烈的要求自由解放)。第四樂章,大師則史無前例的把交響曲轉變成哲學法典與個人抒懷(席勒的《歡樂頌》幾乎就代表貝多芬自身的道德觀),進而從理想化的自我層次昇華為擁抱全人類。

《歡樂頌》以一段戲劇性的敘奏為前導,先逐一召喚前面三個樂章的重要主題,然後新的主題登場,先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在以整個管弦樂團宣示。突然男中音獨唱者大聲勸誡“噢,朋友們,別發出這種聲音!”,好像在宣稱:

雖然管絃樂對此主題的詮釋很美,但仍嫌不夠。他開始以新的旋律唱出席勒的詞句,合唱隨即加入。

這個著名的主題,節奏很平凡,是那種婦孺皆知的曲調,或許這就是大師的暗示:最崇高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現在最平常的地方(這也是後人無法超越《第九交響曲》的原因所在)。

在貝多芬心目中,普遍的人性最重要;最高的道德真理——擁抱兄弟情誼的快樂、對造物者的敬畏——都要以普遍的人性為基礎,才有意義。為此大師在這裡有意安排了男高音獨唱的進行曲,並以土耳其樂器作強烈的伴奏,演繹出為理想勇往直前的英雄和無畏的英雄氣概。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在《歡樂頌》那歡欣鼓舞的終曲裡,把管弦樂團裡所有樂器和人聲揉合在一起,化為一片對人性自由解放、世界大同博愛的讚美呼聲,把整個第四樂章,乃至《第九交響曲》推向極致,推向歡樂的海洋!

再來一篇

文筆寫得不錯,僅供你參考。

2樓:藍色流星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又翻了一番,年輕的時候,受他的名言"扼住生命的喉嚨"鼓舞.

聽他的《第九交響樂》,產生一個錯覺,貝多芬的一生多幸福啊!

真面目的貝多芬一生是什麼樣呢,羅曼.羅蘭如實說:是貧困,殘疾,孤獨,痛苦的一生.

自幼母親早亡,父親沒有生活能力,極度貧苦.長成後,耳聾,辛辛苦苦用血汗寫成的曲子,賣不了幾個錢,餬口都不能.再加上感情如此豐富的人,沒有得到愛情.

慘不忍睹.儘管貝多芬他說:用痛苦換歡樂.

創作《第九交響樂》,即《歡樂頌》.也許它給世界帶來了歡樂和安慰.但我看對他自己沒有帶來半點歡樂.

還是生活在鬱鬱寡歡中,最有力的證明,是他兩年後,就去世了,年僅五十歲.

因為他生命本質中的幸福狀況始終沒有改變.生命本質中的幸福狀況不會因浪漫改變,它因現實生活的改變而改變.生活始終是現實的啊!幸福也始終是現實的啊!

貝多芬一向喜愛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歡樂頌》。傳說19歲時,貝多芬就起意用**來表現這首頌歌。從2023年開始,貝多芬不斷地思考這部交響曲的構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斷反映出對第四樂章合唱主題的構想。

但是直到2023年,才開始正式寫作,並在兩年後完工。

2023年5月7日在維也納,這部人類**史上的鉅著首演了。貝多芬由於已經全聾無法擔綱指揮,只得坐在樂隊中。由於此前他全聾時指揮演出出現過差錯,他只敢背對觀眾坐著。

這部偉大的作品首演異常成功,可是此時的貝多芬,已經無法聽到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了。直到一位樂手讓他轉過身來,他才瞭解到自己的成功,並且激動得熱淚盈眶。

可是,又有誰記得,當這部交響曲的首演取得了藝術上的巨大成功後,扣除演出費用,作曲家只拿到了可憐的420古爾登的酬金,還不包括需要支付的雜七雜八的零星用度。當朋友們把帳單遞給貝多芬時,作曲家跨掉了……

當時的貝多芬,正處在精神和物質生活極其困難的時期。19世紀20年代初的歐洲,正是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四大強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恢復封建君主制,並且迅速成立神聖同盟,四處鎮壓歐洲革命的時期。而貝多芬自己,貧病交加,還要費心費力去關心他那個不成器的侄子。

就在這種狀況下,貝多芬仍然創作出了這部人類歡樂的最強音!

不管如何,貝多芬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遺產,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的珍惜。對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繹,版本眾多,公認最出色的,是德國指揮大師威廉·福特文格勒(wilihelm furtwangler)2023年7月在拜洛伊特**節上的現場錄音。貌似這個瓦格納專場**節上演出其他作品,老福也是頭一份。

貝多芬的歡樂頌喚醒了大戰後待整的殘破心靈,也讓後人燃起重生的希望。

正好請回了emi的世紀偉大錄音系列中的這一張,廢話少說,開始吧。

[color=blue]第一樂章,不太快的,有些莊嚴的快板。[/color]開始的低音弦若隱若現,《**聖經》上稱為“如阿拉伯神話的惡魔在一股煙柱裡消失了一樣”。這個令人窒息的背景,是不是指代著當時歐洲神聖同盟的歷史倒退?

很快新主題出現了,背後的定音鼓似曾相識。貝多芬對定音鼓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從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到第九交響曲,定音鼓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碎片迴旋組成了兩股巨大的波瀾,在一個相互鬥爭的上升後達到高潮。

然後回到開頭,是主題的再現。最後的一系列持續的低音,似乎預示著某種不詳,被稱為悲劇性的結束。(說實話,本樂章我沒怎麼聽懂)

[color=blue]第二樂章,活潑的快板。[/color]貝多芬一反由海頓創立,並在自已手中完善的交響曲“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快板”的曲式,在第二樂章大膽地使用了快板,因為在第一樂章的悲劇過後,需要積極的行動。由極負衝擊力的鼓聲引出的諧謔曲,被有人稱為貝多芬最偉大的諧謔曲。

不同的動機和形象在這個樂章裡面交織,略帶田園風格,有點小步舞曲的意味,可是又帶有明顯地不安。顯然,這種對歡樂茫然庸俗的追求,充其量只能算一種小資情調的戲謔,並不是貝多芬所喜歡的。因此,作曲家匆忙地結束了這個主題。

[color=blue]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中速的行板-柔板。[/color]本樂章也是一反常態,本該是諧謔曲的地方使用了慢板,這是對前兩個樂章的思考。由神祕色彩引出的如歌的柔板,帶著抒情的詩意,表達了作曲家內心的微妙情感。

第二主題是帶有舞曲風格的行板,在變奏中出現,豐富了沉思性的旋律。可是,這個優美的卻使我昏昏欲睡,正如貝多芬在手稿中記錄的他本來想加入的歌詞:“噢,不,不是這樣,我所要求的是另一種使人感到快慰的東西。

”幾處異軍突起的號聲,粗暴地打斷了沉思。歡樂,不是靠冥想就能得到的,需要人們自己去努力爭取!

[color=blue]第四樂章,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很快的快板-急板-很快的快板-活潑的,進行曲式的快板-莊嚴的行板-始終充滿生機的快板-不太過分的快板-適度的柔板-極快的急板。[/color]從這個標題就能看出本樂章思想的極度動盪和昇華。這個樂章已經成為了人類**史上的一座豐碑,與以往所有的交響曲不同,第四樂章是作品的中心,也是作品的高潮,前面三個樂章,完全都是為了這個樂章服務的。

一開始,銅管組、大提琴組和打擊樂組用毫無花巧的急板,定下了本樂章的基調,被瓦格納稱為“可怖的號角合奏聲”。接著,在低音絃樂的宣敘後,依次出現的前三個樂章的主題,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迅速地否決掉。我記得在**電視臺的《交響**史話》中介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用了這樣很形象的蒙太奇手法:

前三個樂章,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奏出每個樂章的主題後,然後迅速切換到全屏黑底字幕“不!不是這個”、“不!也不要這個!

”,接著就是電影中貝多芬創作時焦躁不安的情景。據手稿記載,貝多芬本來準備在這裡就引入人聲。經過三次否定的對話,隱藏在背後的《歡樂頌》主題被大提琴帶到前臺,然後經過中提琴、小提琴、管樂組的昇華,“可怖地號角合奏聲”再次出現之後,男中音終於開始出來代表貝多芬明確地回答:

“啊,朋友,不要舊調重談,還是讓我們把更愉快的歌聲來匯成歡樂的合唱吧!”接著,膾炙人口的《歡樂頌》終於呈示在人們面前: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光芒燦爛照大地。

我們懷著火樣的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獨唱或重唱引出各段,然後由合唱加以重複,色調不斷變化,升騰。

接著,樂隊用一個加入了打擊樂的,進行曲式的間奏,引出男高音的獨唱,使得這首頌歌也變成了爭取光明的戰歌。

經過合唱重複後,又是樂隊一個寬廣的間奏。緊接著,《歡樂頌》以新的節奏由合唱團唱出,更加豪邁。然後轉入莊嚴的行板,合唱團以類似聖詠的風格唱出對天堂的敬仰。

然而,天堂畢竟遙不可及,這個主題很快與《歡樂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熱烈地表達出對造物主的讚美。

急促的絃樂組,引出了瑰麗的四重唱,開始了《歡樂頌》最後一次變奏。節奏在不斷加快,合唱、打擊樂逐漸加入,氣氛在不斷昇華,歡樂籠罩了大地。全曲在暴風驟雨般的熱烈中,達到了最高潮,帶著對全人類團結友愛的呼籲和追求歡樂的勝利結束了。

ltlt歡樂頌gtgt是貝多芬作品的那個第四樂章的主題

第九 合唱 交響曲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 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 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 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

《歡樂頌》是貝多芬作品中的第樂章的主題

第9樂章,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小調第九交響曲 合唱 再給你點資料,貝多芬在構思另外一部交響曲,那就是他的第九交響曲。這個第九交響曲的構思在1812年完成 第七 和 第八 之前就已經以 德意志交響曲 為名構思完成,於1822年迅速進入創作階段了。原因是那年10月10日,貝多芬最信賴的倫敦愛樂樂團來請他創...

《歡樂頌》是貝多芬作品第四樂章的主題

第九交響曲 歡樂頌 其實是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 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 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 來籌畫。一直到完成了 莊嚴彌撒 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巨集篇巨作。其實 歡樂頌 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