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最需要注意什麼,骨折後應該注意些什麼

2021-07-24 11:58:38 字數 5374 閱讀 8059

1樓:世芫功嘉澍

大家知道,骨頭的三分之二由礦物質組成,其餘為水和膠原。礦物質的主要成分為羥基磷灰石,其餘為磷酸鈣。由於膠原的合成要靠維生素c,而人體對鈣的吸收,又離不開維生素d的幫助。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膠原、鈣、磷以及維生素c、d是成骨要素,少一樣都不行。正因為這樣,骨折也有季節性。夏天,能經常吃到新鮮蔬菜,維生素c**豐富,骨骼較為堅韌,發身骨折的人較少;冬季,蔬菜少些,維生素c相對較少,骨質不夠堅韌,比較容易骨折。

有人說,老年人容易骨折,骨折後不容易復原,這也是事實。但如果療養的好,成骨要素樣樣都能充分共給,年紀大的人骨折後照樣可以恢復的很好。

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在各個年齡段都會發生,只是老年人更為常見。這是因為,在老年人的骨頭裡,膠原含量少,韌性差;鈣又缺乏,強度也低。

而青少年的骨頭裡,膠原和鈣質都豐富,所以韌性和強度都好,不易骨折。

骨折以後,人往往會消瘦下來。這是由創傷的應激反應所致。創傷後在短期內,體內的分解代謝明顯增強,熱能代謝水平明顯升高。

加上創傷後的制動**,被迫活動減少,食慾下降。消耗增大,胃口變小,怎能不消瘦呢。所以骨折以後,要選用高能量、高蛋白膳食,儘可能多吃些成骨要素型食物,為膠原形成和鈣沉積提供原材料,以利於骨折的修復和傷口的癒合。

但要注意,制動期間不可攝入過高的鈣質,防止泌尿系統結石。

那些食物富含成骨要素呢?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骨頭湯。其實,如果從補鈣的角度喝骨頭湯,未必有效。

因為骨頭裡的鈣被固定在羥基磷*石中,不能為人體吸收、利用。所以如果要補鈣,喝骨頭湯遠遠不如喝牛奶。骨頭湯的可貴成分是膠原,骨頭可以熬出膠來,說明骨頭裡富含膠原。

喝骨頭湯不是為了補鈣,而是為了補充膠原。當然,還可以吃些肉皮。肉皮是一種富營養、但常被忽視的食物。

100克豬皮中含蛋白質26.4克,其中85%以膠原狀態存在。

骨折以後,晒太陽的機會明顯減少,往往會導致維生素d的缺乏。維生素d能促進腸對鈣、磷的吸收,以及腎臟對鈣的重吸收。因此骨折後要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臟、蛋黃等),並儘可能多晒些太陽。

骨折後還要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水果有山楂、鮮棗、獼猴桃、草莓、桂圓、荔枝、柑桔等,蔬菜則有黃花苜蓿、辣椒、甜椒、油菜薹、花椰菜、孢子甘藍(湯菜)、苦瓜、豆瓣菜、綠花菜、青莧菜等。

2樓:annie老師

骨折後的注意事項1、骨折早期骨斷筋傷,氣滯血瘀,淤血內停,腫脹疼痛,體溫偏高,此時不可急於服用營養品,腳骨折後應食蔬菜、水果、牛奶、米粥、麵食等,忌食酸辣、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待病情穩定,二便通暢、舌苔脈象正常後,在適當給予補養之品。2、骨折中期骨細胞佔據血腫位置,形成骨痂,腳骨折後應給予持續接骨,調和營養的食物,如雞蛋、排骨湯、魚類、動物肝腎、胡蘿蔔、瘦肉、豆製品等,同時加服中苭,從而壯骨益髓,促進骨折癒合。3、忌多吃肉骨頭。

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

4、患有骨折的病人主要進行關節活動,自己做一些關節伸屈活動,鍛鍊自身的關節活動能力及筋骨舒縮能力,以加強肌力。腳骨折後飲食上應從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骼生長的需要,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5、腳骨折後忌少喝水。

臥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儘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臥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祕結。

3樓:

第一、要掌握骨折的癒合過程,定期拍攝x線片檢查骨痂的生長情況,隨時調整****方案。另外,****必須循序漸進,逐漸加量。

第二、嚴格控制不利於骨折端穩定的活動,如增加重力和旋轉的活動。

第三、肢體的功能鍛鍊,上肢以增強手功能為主,下肢以增加負重、步行能力為主。

第四、進行被動活動時,不應急於施行強力的牽拉和對骨折部位的按摩。任何功能練習以不引起疼痛為度。

第五、若骨折延期癒合,關節內有骨折相及損傷性關節炎,不宜進行體療性功能鍛鍊。

第六、醫患配合,醫務人員要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心中有數,積極主動、科學地進行功能鍛鍊。

4樓:汐汐的生活日記

每天只需要補充少許鈣元素即可,然後再加強鍛鍊,這樣才能夠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加快骨骼癒合的速度

5樓:分享自己的經歷與生活

骨折之後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大家

骨折後應該注意些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儘快地恢復正常功能。**骨折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鍊。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區域性腫脹嚴重,甚至形成**水泡,復位更加困難。此時仍應力求爭取骨折復位,如果消極等待腫脹消失,往往延誤復位的時機。

遇到傷員處於昏迷、休克狀態,或合併內臟、顱腦等損傷時,則先要集中力量進行搶救,待全身情況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骨折復位。

(二)復位的標準 一般說來,骨折復位應爭取到解剖學對位,或接近解剖學對位。但臨床實踐中,由於骨折部位、骨折型別、傷後骨折的腫脹程度、復位時裝置條件和復位者技術水平等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盡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復。以骨折修復後不影響病人肢體的功能為原則。

1.上肢:肱骨骨折,較多的縮短畸形和側方移位,略超過5°~10°的成角,對患肢功能影響都不大。

尺撓骨骨折要求較嚴。側方移位不可超過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時,對前臂旋前、旋後功能影響不大。尺撓骨必須同時整復。

2.下肢:下肢骨折縮短應不超過2cm為宜,過多的縮短,會出現破行,日久會引起髖部和腰部疼痛。旋轉移位,應盡力矯正,下肢的內旋或外旋,均會影響下肢行走的步態。

3.兒童:兒童骨折整復要求較寬,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轉畸形,以及輕度的縮短或側方移位,在兒童發育中,均可靠強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償,日後可無明顯功能障礙。

4.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拆線經過關節面者,復位要求較高,應爭取解剖學復位。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較滿意的解剖學復位者,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

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

如下幾種情況可做為切開復位的參考指徵:①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②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

②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④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

⑥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⑧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⑨骨折不連線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繃帶、持續牽引等。

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鍊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鍊,可促進患肢血液迴圈,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鍊。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鍊,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鍊。

臨床上功能鍛鍊有兩種形式: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鍊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儘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骨折l一2周內斷端雖經整復,但不穩定,偶而伴有輕度側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殘餘,此時骨折併發的軟組織損傷尚需修復,區域性疼痛,肢端腫脹仍存在,因此鍛鍊主要形式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血液迴流,促進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也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使壓力墊效應力增強,對穩固斷端和逐漸整復殘餘畸形有一定作用。

例如尺、撓骨雙骨折,經復位固定後,即可進行指間關節、指掌關節的屈伸鍛鍊,手指內收外展,肘關節屈伸和肩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鍛鍊。

骨折2-3周後肢體腫脹疼痛已明顯減輕,軟組織創傷已基本修復,骨痂開始形成,斷端初步連線,除加強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運動外,其他關節均可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度,由單一而到幾個關節的協同鍛鍊,在牽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過肌肉收縮、放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來帶動患肢的活動。

2.第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準,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鍊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鍊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鍊,配合中藥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

另外,還可據病情需要適當配合物理**,但應仍以主動鍛鍊為主。

(二)被動運動

1.按摩: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鍊,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鍊。

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區域性創傷。

(三)功能鍛鍊注意事項

1.功能鍛鍊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2.功能鍛鍊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可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若驟然作劇烈活動而使骨斷端再移位,同時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醫務人員正確指導下不敢進行鍛鍊,對這樣的病人應作耐心說服工作。

3.功能鍛鍊是為了加速骨折癒合與恢復患肢功能,所以對骨折有利的活動應鼓勵病人堅持鍛鍊,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要嚴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的內收活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動,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內外旋轉活動,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撓屈活動等都應防止。

打胎後需要注意什麼,打胎後需要注意些什麼?

的方式醫生會根據你的年齡 身體情況 孕囊的大小抄和位置來決定的。建議去正規的醫襲院進行 就可以了,不要為了省一點醫療費用而耽誤了 適當的加強營養,禁食生冷 寒涼 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溫熱的特別是含蛋知白豐富的食物。注意 衛生清潔,手術後乙個月內要禁止性生活,避免導致盆腔感染,術後乙個星期後要道進行複...

捐血後應該注意什麼,捐血前需要注意什麼

剛獻完血,可不能劇烈運動,需壓迫針眼處10分鐘左右或用彈力繃帶壓迫20分鐘左右,防止皮下出血 而且還得保證針眼處保持乾燥清潔,24小時內不沾水,避免感染 獻血手臂24小時內不提重物 獻血後當天請不要從事高空作業 高溫作業 長途駕駛車輛。捐血前需要注意什麼 1,服藥方面 獻血前服用藥物會造成血液不達標...

腳踝骨折多久可以恢復,腳踝骨折後需要多久才能徹底恢復到和以前一樣

從西醫的角度說也不禁忌什麼,只要是有營養的東西都可以吃,特別是富含鈣的食 內物如 黃豆燉排骨 或豬腿骨或雞容湯 油炸小魚蝦 魚湯。補不補鈣劑都關係不大,至於其他活血化瘀 舒筋活絡的藥有條件吃也可以,但不是必需品,因為正常飲食的人每天食物中就可以了。藥還是少吃為好。骨折後修復骨折斷端的成骨細胞在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