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須掌握論語經典成語,連老師都讚歎

2021-07-05 16:10:20 字數 6692 閱讀 3782

1樓:匿名使用者

1.教育方面

孔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建立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其教學模式仍生存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關於教育方面的成語也一直在我們的語言中津津樂道。

如:【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2.為政方面

孔子根據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為政以德”的主張。他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事是極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瓦解。

【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欲速不達】

[出處]“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3.修養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是孔子一貫倡導的行為準則,是儒家學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的主體,是人們遵循的普遍運用的行為準則。成語有:

【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4.處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將道德修養與“濟世”結合起來。孔子的人生觀為他的後代的儒學所繼承,以此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遵循道德原則,還體現在處事要符合道德標準。

如:【**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2樓:y神級第六人

教學相長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拼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出處]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例句]

教學相長,提升法學教育的質量。

[近義]

相容幷包 斆學相長

[反義]

相容幷包

給老師寫一首八言的感謝詩,並且每句話都包含一個成語。

3樓:檬懵檬

1、春風化雨(chūn fēng huà yǔ)

成語解釋:化雨:適時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風吹拂人;似及時的雨水滋潤大地一樣。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來稱頌師長的教誨。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

成語例子:滿想在這春風化雨的環境裡,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剛入黨後的一點鐘內,就要離開這塊令人陶醉的土地。

2、嘔心瀝血

ǒu xīn lì xuè

成語解釋: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於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成語出處:唐 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成語例子:嘔心瀝血,謳歌社會主義,受到群眾的歡迎。

3、廢寢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語解釋:廢:停止。顧不上睡覺;忘掉了吃飯。形容學習或工作積極努力;用心專一。

成語出處:南朝 齊 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成語例子:但得個寄信傳音,也省的人廢寢忘食。

4、有教無類

yǒu jiào wú lèi

成語解釋:類:類別。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進行教育。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成語例子: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

5、和藹可親

hé ǎi kě qīn

成語解釋:指一個人的修養好;對人謙和可親。和藹:和氣;謙遜。

成語出處: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原來這唐六軒唐觀察為人極其和藹可親,見了人總是笑嘻嘻的。”

成語例子:假若有人願意來看他,他是個頂和藹可親的人。

6、無微不至

wú wēi bù zhì

成語解釋:微:細微;至:到。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

成語出處:宋 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闢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成語例子:還是在劍波十八歲的時候,要到戰鬥部隊去,姐姐對這將要離開自己的弟弟,照顧得無微不至。

7、字字珠璣

zì zì zhū jī

成語解釋:每個字都像珍珠一樣。比喻談話、文章的詞句十分優美。珠璣:珠子。

成語出處: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任憑是篇篇錦繡,字字珠璣,會不上一名進士。”

成語例子:那段充滿哲理的議論,真是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8、勤勤懇懇

qín qín kěn kěn

成語解釋:形容對人對事誠懇、熱情。亦指工作勤奮,一絲不苟。

成語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成語例子:報德明功,勤勤懇懇。

4樓:鞁犾澑

是誰的聲音在耳邊縈繞於心,是誰的話語讓我們如沐春風,是誰的身影在腦海專

揮之不去,是您啊,屬我的良師益友!是您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要發憤圖強,是您無怨無悔的教導我們要乘風破浪,是您孜孜不倦的因為我們而嘔心瀝血,謝謝您我的老師,願您健康如意一生平安!

我要《論語》中有關學習方法、態度,以及為人處事的句子一共10句左右

5樓:帥帥的老木匠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瞭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初中生必須掌握的成語,初中生必須掌握的100個成語

多謝 本來是要sos的回來你 改變了 在此謝謝 最後再次說聲謝謝 暑假大積累 初中生必須掌握的100個成語,學 初中生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是指正在初級中學學習的學生,也泛指青春期早期的乙個階段。初中,是中學階段的初級階段,初中一般是3年,但也有些地區是4年 相對...

急需初中生作文最常用的成語,急需初中生作文最常用的100個成語

春風得意 迴光返照 回光反照 歡呼鼓舞 豪情逸致譁世取名 酒酣耳熟 驚喜欲狂 眉飛色舞 眉花眼笑眉歡眼笑 神采飛揚 忘乎其形 忘乎所以 忘其所以安居樂業 安家樂業 安生樂業 安土樂業 安心樂業不歡而散 不知老之將至 春風滿面 怫然不悅 歡聚一堂和顏悅色 開眉展眼 哭喪著臉 樂業安居 眉開眼笑滿面春風...

初一的孩子讀論語版本哪個好,初中生應該讀哪個版本的論語

青少年版,不少出版社都有類似版本,權威當然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初中生應該讀哪個版本的論語 說實話,我覺得每個版本都不太一樣,但是我一般都會去買比較全的和注釋多理解對的那種,所以只能給你當個參考.但如果老師有明確要求必須要買哪乙個版本的,那就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買,因為畢竟是乙個學校乙個學習環境的,統一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