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呢,在閩南地區 清明節有什麼習慣?

2021-07-01 06:43:02 字數 5126 閱讀 5935

1樓:周易微學堂

清明節掃墓禁忌,各地風俗習慣不同,聽聽就好

在閩南地區----清明節有什麼習慣?

2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祭掃新墳的時間,從棺木入土算起,須經三年。每逢祭掃,必當在五更時分,因恐日出之後,死者不敢出墓就食。祭掃的物品,除了三牲、香酒、紅龜( 名)發糕諸必需品外,米糕、薄餅更是少不得的。

故一般村童,每趁人家在祭掃涕淚慘惻之時,作譏罵嘲誚之聲,高呼亂喊“哩,哩!囉,囉!豆菜炒米糕!

我心肝子!豬腳卷薄餅……”諸歌謠以譏人自娛。

放紙鳶:惠安人掃墓,長輩常帶兒童同行,紙帛而外,兒童又自攜一紙鳶,在山間曠野曳放,箏聲泱泱,到處可聞,像這樣點綴於麥浪松濤之間,其情景又別有一番風味。

吹麥簫:惠安人在這日還有吹麥簫的。方法是:

摘田裡的麥稈,揉其頸,口吹有聲,在楊柳曉風紫陌紅塵中,大有“簫聲吹暖賣餳天”的景象。   食薄餅:祀祖的物品,多用薄餅以替代,於是就有食薄餅的風俗。

什麼叫做食薄餅呢?這倒也莫名其妙。其始自何人,何時發生此風俗,大家亦未十分明瞭。

據民間傳說:

在某時代,有個文狀元,姓蔡,名莫一,生得不**形:不知怎麼出胎後就攣了一手,跛了一足,渺目,歪口。可是他的天資很聰敏,滿腹經綸。

16歲時候,中了進士。19歲,居然中了狀元。主考見他生得太醜,然而看他的文章出眾,也就不得不點他為狀元了。

到後來皇帝重用他,命他為七省的經歷,三省的巡按。他官很大,事情當然很忙。日日要辦

七、八省的文書案件,一日三餐常常忘食。蔡莫一的妻子,想出了一條妙計,將她丈夫那攣的一手,用索子懸近口角,給以卷的薄餅,以便使他容易就食。後世食薄餅的**即追溯於此。

但泉州則改“薄餅”為“潤上餅”,它要用“蘿蔔”和“豆芽菜”二者為基本,另上加肉、雞蛋、炒蠔、魚丸等等。獨有城外的村民,很風行一件東西,那便是豬肝,差不多家家都用,所以清明節那天的食料,都價高數倍。而豬肝、豆芽、蘿蔔這三件東西,更是大貴特貴。

制腳目[米果]:泉州人每在清明節以前,總要要些糕[米果],如絲豆[米果]鹹[米果]等。其中有一種特別的[米果],便就是所謂“腳目[米果]”,這種[米果]是圓形,像小橡球一樣大,因為像腳目,故叫“腳目[米果]”。

製法:輾麥為粉,和冰糖調攪,然後製成丸狀,入鼎炊之,熟後取食,亦頗適口。間有置些絲豆餡者,俗謂“清明日食此,可以增腳力”。

此種“腳目[米果]”置久則堅硬,所以城內人也有叫做“鐵子”或“大一炮丸”的。

糊旗:泉州一到清明將近的時候,一般小孩子,年齡十歲以下的,都不約而同地向他們的父母索錢,然後用那些錢去買竹子、彩色紙、粉糊等等。紙剪成長方、三角形不定,糊於竹子上頭,成為小旗,旗面所繪禽獸、花卉都很入時。

你一枝,我一枝,握在手裡,遍街遍山走來走去,好像是千百個兵士一樣。祭掃祖先墳墓時,他們也要帶旗子去鬧一回。

前十天和後十天:僑鄉晉江,清明節舉行的掃墓,俗稱為上墓。家家戶戶要煮 "嫩餅菜"或帶牲禮到公媽廳(又稱“祖厝”)祭祀逝去的謫親魂靈。

上墓的形式有幾種:一是光到墳墓上“獻紙錢”,不修整墳墓;一是要修整墳墓區域,有墓碑的,上面的字要用硃砂描紅,而後進行獻紙錢;還有一種叫“基祭”。這種“基祭”的儀式有簡有繁。

一般除了備辦牲禮到墓地祭獻外,還要舉行“拜墓”,奏樂及宣讀祭文等等。還有一種是“哭墓”。這是婦人因丈夫早逝或兒子夭殤,到墳墓哭啼。

哭啼的語言,因事因人而別,啼哭時自成音韻,令人聞之感傷。

除上面幾種形式外,還有“柱祭”、“宗祭”、“姓祭”。

“掃墓”、“上墓”所用的“紙錢”也別具一格。它是用五色彩紙裁成(約四五寸長,三四寸寬),中間鏤以三至四行水波紋的曲線。

閩南僑鄉的清明節,都有“前十天和後十天”的習俗,也就是說,在清明前十天或後十天,均可進行“上墓”、“墓祭”的活動。

大概是這樣的!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3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4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5樓:為誰為誰為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

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4、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6]

9、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0、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

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6]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

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1、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6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李鵬亞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篇一:清明節的由來、習俗、古詩、傳說】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32

7樓:羊舌來福許醜

各地過清明的風俗

舟山的清明節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閩南的清明節

清明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很早起來,預備香燭,煮幾碗菜飯(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時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風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鄉一社間的“宗祠”、“家廟”。凡該姓族屬子孫成丁以上(娶過妻的),便可進入祠廟享用筵席。

那家長鄉老,也趁著這時節,討論祠廟必要的事宜,所以他們認定這一天,為最重要的日子了。

山西的清明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

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清明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

平和有什麼獨特風俗習慣,中國獨特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禮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 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廣州孩子滿月有什麼風俗習慣呢

bb出生12天才能開姜醋褒的,也就是說12天以後客人才能到賀,舊時的習慣是婆家人在12天時要向孃家送去雞酒和姜醋。姜醋如果用碗 褒 之類盛著送出家門給人吃,吃完了要放封紅封把碗還給主人,多少錢沒關係的 凡是去賀喜的人一般是在月子裡去的,因為過了一月是不再給姜醋客人吃的,客人出於禮貌是一定會吃上姜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