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伏忍,柔順忍?何謂無生忍,寂滅忍

2021-06-29 00:22:01 字數 6505 閱讀 9206

1樓:匿名使用者

乃五忍之第一。伏,隱伏之義;忍,安忍、忍可之義。即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證果,但修習觀解,以有漏之勝智制伏煩惱,稱為伏忍。

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一)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超過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

(二)中品,十行位。行十波羅蜜,觀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以對治貪、嗔、痴三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三善根;另觀三世,得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廣利眾生。(三)上品,十回向位。

此位得十忍,即:觀五蘊,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相忍、無願忍;觀二諦之諸法無常,得無常忍;觀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2樓:匿名使用者

五忍:一、伏忍:伏即隱伏,忍即忍可。

又安忍也。謂地前三賢。未得無漏。

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煩惱而不能斷。

故名伏忍。(三賢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也。

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歡喜地。二地即離垢地。三地即發光地。)

三、順忍:順即隨順。亦從也。四地五地六地菩薩。順菩提道。趣向無生之果。故名順忍。(四地即焰慧地。五地即難勝地。六地即現前地。)

四、無生忍:謂七地八地九地菩薩。妄惑已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故名無生忍。(七地即遠行地。八地即不動地。九地即善慧地。)

五、寂滅忍:謂第十法雲地等覺菩薩妙覺果佛。諸惑斷盡。

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故名寂滅忍。

(等覺者。以去後佛位猶有一等。勝前諸位。

得稱為覺也。妙覺者。智照圓明。

不可思議也。若論四十二位。則開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覺。妙覺。各為一位。

今但論四十位。則以等覺妙覺。攝於法雲地也。

) [出仁王護國經]

關於"忍"

3樓:不告你就不告你

儒家倡導 忍

在儒家 忍 是一種有意而為的動作

忍 就是 讓 就是 不爭

其著眼在於 爭(成大謀 成大器)

其表現形式是消極的耐受 而在逆來順受之時 內心卻是積極昂揚的 是在 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其真諦是一種犯而不校的韜晦 所謂忍小忿而就大謀 是暗暗地積累著量變在社會實踐中 它既是一種全身之策 避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 的遺恨 也是一種立身之道 待得時日一鳴驚人

至於佛家提倡的 忍 是一種自然而為的狀態

達到一定境界之後不為所動的安定與木然

其實你到廟裡給佛磕頭是不管用的

如果佛管了你的那些不能忍受的事情他就不成其為佛而菩薩較佛第一個境界 所以才有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至於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就忍了吧 這種將釋道儒三派融合了的消極生活智慧 只是匹夫匹婦 或是 伏強怕硬 或是 無可奈何 的生存方法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個對聯是這麼說的:忍一忍風

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想做到“忍”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個限度不容易把握。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不該忍?這是很難做到的。

首先,不為小事而大動干戈,別人動你一下,說你幾句,你就當作沒聽見,就當作旁邊有條狗在叫喚,他們說的話,你左耳進右耳出就行了。

然後,對一些有辱尊嚴的不能忍。俗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別人對你實在是狠心的對你,那你就不要保持君子風度了,該做些什麼去了。

忍,其實能鍛鍊人的心境,能鍛鍊你的處事方法,以及待人的方式,不為小事而煩憂,這就是忍的真諦。

5樓:匿名使用者

忍字高忍字高來忍字高,忍字頭上一把刀;哪個不忍把難招,唱段忍字供參考;

我說這話你不信,幾筆古人對你說;姜公能忍把魚釣,活到八十又保朝;

蘇秦能忍錐刺骨,六國承相他為高;武儒能忍要過飯,挨門乞討品玉消;

韓信能忍鑽胯下,登臺拜將保漢朝;張良能忍漢不保,腳踏祥雲任逍遙;

朱臣能忍把柴打,官居太守樂濤濤;呂正能忍寒窯守,頭名狀元被他奪;

幾筆古人忍性大,富貴都從忍上熬;也有古人不能忍,個個臨死無下落;

龐涓不忍招敵箭,馬靈道前五牛拉;黃羊不忍擺陰陣,千年道業命難逃;

霸王不忍烏江死,蓋世英雄一日拋;李白不忍貪美酒,死在江心順水漂;

羅成不忍亂箭射,臨死馬踏淤泥河,呂布不忍貂嬋戲,死到八邱撇小喬;

石崇富豪不能忍,萬貫家業一筆銷;奉勸君家想一想,哪個不忍能長活;

當今皇上也要忍,十萬江山坐的牢;朝郎駙馬也要忍,金枝玉葉陪伴著;

文武大臣也要忍,後來三臺品級高;市農工商也要忍,哪個不忍就出錯;

學生能忍寒窗苦,不愁金榜獨佔鰲;農民能忍勤勞動,不愁豐收打糧多;

手藝能忍勤艱苦,不愁四海才名標;生意能忍要和氣,招財進寶利潤超;

窮也忍來富也忍,各行各業都忍著;窮人能忍不愁富,吃苦耐勞莫心焦;

富人能忍家業保,高枕無憂睡的著;父母能忍兒女孝,兒女都忍孝名高;

兄寬弟忍雙為貴,莫聽老婆胡挑撥;夫妻能忍恩愛重,句把言語莫計較;

妯娌能忍家不散,免的丈夫把心操;當家能忍家常順,一年四季多幹活;

親戚能忍常來往,婚喪嫁娶莫推託;鄰居爺們也要忍,免得爭吵鬧家窩;

交結朋友也要忍,錯騙對哄合不著;夥計買賣也要忍,撇拐弄空翻臉多;

出門在外也要忍,免得生氣惹風破;酒色財氣四個字,哪個不忍就出錯;

酒後無德肯惹禍,吃酒不如早睡覺;貪色多了損身體,野花不採是正條;

無意之財不可取,窮了不如苦熬著;閒事閒非少去管,少生閒氣身安樂;

裝聾作啞不為儍,得過且過壽星高;尖刁滑流不為好,人不知道天知道;

趙樸初先生92歲作品--《忍字高》

6樓:匿名使用者

“忍”的前提是對現實存在的現象的事實的不認同,所以,它其實是主觀個體才會產生的,而且各個標準差異十分明顯。

佛教中有“色既是空:一說,也就是說現實的事物其實也不過是空想而已,既是空,也就是並不實際存在的的,所以前提不成立,佛教中並不應該有忍的存在,忍只不過是自己對自己的修煉,既以自己的思想戰勝自己的存在,是悟的過程。

道教中追求事物實體,應該認為假象是欺騙自己的,那麼現實並不是現在的現實,而是現實的一部分甚至是現實的反面,那麼以現在存在的現實為前提而產生忍是不實際的,所以也不應該有忍的存在,忍其實是虛假的道義,是道行不足的表現。

儒教對忍應該是推崇的,因為它產生時虛弱的,沒有力量,只能逃避,而後成為統治工具,忍卻成為規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忍的的實質是認同它難以接受的規則,和現在的忍的意義最接近。

西方宗教認為神是唯一存在的,而人是有罪的,所以神的忍是因為慈悲與愛,而人的忍是為了尊敬舌與減少自己的罪。

佛教裡的一二三忍的意思是什麼

7樓:息滅貪瞋痴

菩薩修行的五種境界,用“忍”代表。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無量壽經》講的一二三忍,是指前面三種忍。

佛經中有些數量詞如:由旬,忍,劫,剎等等比較難理解,哪位老師能作出形象的解釋?

8樓:小肚子

按自己粗淺的理解,通俗地解釋一下: 由旬:古印度道路度量單位,多認為相當四十華里的距離。

忍:不是數量詞,在佛教中不同上下文意思有一定區別。你之所以誤以為是“量詞”,可能是因為它經常跟數字組成詞,以下引自《佛光大辭典》:

==================================== (一)二忍:(1)生忍與法忍。據大智度論卷六載,雖受眾生**或優遇,仍不執於其違順之境而忍,又觀眾生無初、中、後之別,而在眾生之上體認空理,不墮於斷、常二邊,不陷於邪見,此即生忍(又作眾生忍);體認一切事物之實相為空,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不動,此即法忍(又作無生法忍)。

然同論卷十

四、卷十五所說則稍有差異,謂忍耐眾生之**、禮遇,稱為生忍;對心法(即嗔恚、憂愁等屬於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不屬於心者)之忍耐,稱為法忍。(2)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福田相品謂,初心菩薩以有漏心,依諸果報福業,對所遇世間苦樂違順之事加以忍耐,稱為世間忍,即有相、有漏之安忍;大菩薩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現各種作用,而無絲毫執著,稱為出世間忍,即無相、無漏之安忍。

(3)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五之說,前者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為所動;後者即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而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二)三忍:

(1)忍辱波羅蜜分為三種,世親攝大乘論釋卷七載,三忍為:1.耐怨害忍,即受他人之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

2.安受苦忍,即為疾病、天災所逼亦加以忍受。3.

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心無妄動。其中,後者為前二者之所據。前二忍相當於大智度論所說之生忍,後者相當於法忍。

據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六載,此三忍各以無嗔、精進、慧為體。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二列舉十八任持,以此三忍分別配於不捨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2)三法忍,證悟法理而安心,分為三種。

依無量壽經卷上、月燈三昧經卷二等,三法忍即:1.音響忍,又作隨順音響忍。

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2.柔順忍,又作思惟隨順忍。

指藉自己思惟,而隨順諸法之真理,安住於法。3.無生法忍,又作修習無生忍。

即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有關得此三法忍之菩薩究應配於何階位,諸說紛異,法位配以仁王經五忍中之前三忍,慧遠配以同經五忍之中間三忍,新羅憬興則配以同經中之第一伏忍之三位。(3)喜、悟、信三忍。

即觀阿彌陀佛,或信其本願所得利益之無生法忍之三名。善導觀經疏序分**釋經中“得無生法忍”之句,舉出三忍之名,主張十信位菩薩所得之忍,絕非解行以上之忍。依此,日僧良忠稱於十信位中所得之忍為信忍,又作十信中忍。

是時歡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證空謂領解觀門為無生忍,此乃信本願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親鸞則作為得他力信之一念時之利益。(4)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三忍。

據天台宗,通教三乘與共之十地中,第一干慧地之菩薩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薩為柔順忍,第三八人地、第四見地之菩薩名無生忍。  (三)四忍。據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載,四忍即:

(1)無生法忍,忍可諸法之自性空寂本來無生。(2)無滅忍,忍可諸法本來不生無滅。(3)因緣忍,忍可諸法依因緣生,本來無自性。

(4)無住忍,即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  (四)五忍,依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據仁王般若經卷上,五忍為:

(1)伏忍,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指地前之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2)信忍,即已得無漏信之初、

二、三地菩薩。(3)順忍,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

四、五、六地。(4)無生忍,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

七、八、九地。(5)寂滅忍,即斷諸惑而寂靜安住之第十地及佛果。此外,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後一忍分為上、下,合為十四忍。

 (五)六忍,又作六忍法。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六忍為:(1)信忍,信一切法即空之忍。

(2)法忍,認一切法即假之忍。(3)修忍,修中觀,知一切法理事圓融之忍。(4)正忍,認確實中道之忍。

(5)無垢忍,信證無煩惱染汙之清淨心之忍。(6)一切智忍,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的最上忍。  (六)十忍:

(1)指菩薩忍受真理而得之十種安住心。據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八之十忍品載,十忍即: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

(2)指菩薩之十種忍受行。依寶雲經卷一所記,十忍即: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

 此外,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又舉出三十二種安忍,即:無貪、不害、無熱惱、無嗔、無恨、無念、無諍、不染欲境、能護自他、順菩提心、無分別心、不著生死、順業果、身清淨、口意清淨、堅固不退、言說自在、無遍計、自覺聖智、將護彼意、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於人天樂得自在、相好圓滿、梵音深妙、滅除諸惡、遠離慳垢、除斷嫉妒、舍諸怨賊、近菩提分、離諸不善、樂處寂靜、獲諸佛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忍品則列舉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等九種忍。

經論中並謂“忍”具有為十利之本、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諸惡、渡生死而至涅槃等功德利益。(長阿含經卷二十一戰鬥品、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佛遺教經、正法念處經卷六十觀天品。大般若經卷三六六巧便行品、六度集經卷五。

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下、首楞嚴三昧經卷上、大寶積經卷四十

五、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二無言菩薩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

七、卷九十

二、大智度論卷三

十、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 劫:梵語劫簸kalpa之略,字面意思是“分別時節”。是一個極長的時間單位,可以說是“天文級”的時間單位。

具體等於多少年沒有明確說法,總之很長。又有“小劫”、“中劫”、“大劫”的區別: 小劫:

人壽自八萬歲,每百年減一年而至十歲,又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萬歲,此增劫及減劫,一一名為小劫(《俱舍論》)。通俗說就是,人平均壽命從80000歲減到10歲(每個世紀減一歲);或者從平均壽命十歲增加到80000歲(每個世紀增加一歲),這個增或者減的過程就是小劫(一減一增如果連續的話,就是二小劫,但通常可能不會這麼連續,因為人類會滅絕一段時間再出現) 中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大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 剎:

梵語ksetra剎摩的略,字面意思“土、田、國、處”。通俗說就是宇宙中佛、菩薩、眾生居住地,經中有“十方剎土”一詞--就是指宇宙空間中所有的世界,勉強可以套用現代詞“星球”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