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諡號是誰起的,根據什麼定的?何時定下的

2021-06-08 13:27:01 字數 4679 閱讀 5307

1樓:純純的我的純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一般在皇帝死後定下。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美諡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諡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

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擴充套件資料

含義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形成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帝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前面一個字據考證是一種祭祀方法(參考《歷史的荒原》),後面的一個字則表示在哪一天進行祭祀。例如盤庚是指在庚日用盤這種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對先祖執政歷史的一種總結。

盤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諡為思宗。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亡國君主稱末帝。

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

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的諡號為孝獻皇帝,“獻”為平諡,意為“聰明睿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權其實是十分認可漢獻帝劉協的。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一般認為祖有功宗有德。

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的歷史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

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

3樓:加菲貓的鬍子

是周代定的,根據的是這個人生前的事蹟來起

4樓:牽俊喆

秦始皇,好像是什麼功過三皇和五帝...統一中國後定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美諡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諡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

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 咸豐皇帝諡號碑

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二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6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死後由繼位者與群臣所起的.

請問古代帝王的諡號是怎麼來的,根據什麼起的,來自哪?

7樓:匿名使用者

諡號的選定要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

“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乎諡,沒有惡諡。諡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南明追諡皇帝諡號,明朝皇帝的諡號

樓主,我已重新修改了。朱標諡稱懿文太子 朱宇溫諡號唐敬王 朱碩熿諡號唐端王 朱宙栐諡號唐順王 朱器墭諡號唐裕王 朱常淓諡曰閔王 朱亨嘉諡號靖江王 朱由榛諡號益王 朱慈炱諡號益先王,或 素王 朱術桂諡號寧靖王 益陽康定王 朱睦楮 朱安 庶五子 1511年 1546年 正德六年封。嘉靖二十五年薨。益陽恭...

漢景帝的諡號為什麼不是漢武帝 歷代皇帝的諡號有什麼規律嗎

一般開國的才是祖,後面的,如唐太宗,夠霸道的皇帝,他也不是祖。明成祖不是開國的,但他是把建文帝這一脈 否定 了後,從他這一支 開始 繼承的,所以後來嘉靖皇帝也把他追封成了祖。實際原來也不是祖。廟號 諡號有什麼區別?漢武帝 這個屬於哪一類?1 產生時間不同 諡號始於西周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宋朝開國皇帝是誰,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誰?

原本是周朝的大將趙匡胤,慌報軍情,調遣軍隊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