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中的拗救,詩的拗救法是絕句中的麼?什麼是拗救法?

2021-06-01 07:52:40 字數 6384 閱讀 3729

1樓:燕郢

拗救是乙個複雜的問題,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詳盡。現在有關拗救的論述中,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網上文章,題為《對「拗句」與「拗救」的全面總結》,由於篇幅所限,文中沒有舉例,但因為採用的是「窮舉法」,所以內容非常清晰、詳盡,我相信對你必有幫助。

對「拗句」與「拗救」的全面總結

「拗句」和「拗救」是兩個有著密切聯絡的概念,某種意義上也是近體詩(格律詩)的重要基石。然而長期以來,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沒有被真正搞明白,從而在理論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亂(如對「拗體詩」的定義)。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種類以弄清其本質,也為大家的詩詞寫作提供便利。

常見的對於「拗句」的定義是:平仄不依常規的句子。但是這一定義非常模糊,它沒有把拗句和病句區分開(因為除了4個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稱為「不依常規」),因而無法正確地解釋其內涵。

我經過反覆思索,深感只有從概念的外延出發,通過對全部的具體的句型進行分析歸類,才可能給出乙個準確的定義;同時我覺得「拗句」絕對有別於「病句」,必須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間的本質聯絡,從而得出了乙個我認為比較科學的定義——拗句是指已經完成當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須)完成對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窮舉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連平)。必須說明,為了方便起見,所羅列句型限於五言(因為七言句型可以通過五言句首增兩字推出來)。

用數學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組合是32種。我將之分為3個大類,5個小類,這已經涵蓋了所有的種類。

第一大類:律句(無須被拗救的句式,8種),又分為:

i. 4個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個基本句式的變體:

b1 平仄平平仄 ——a1的變體

b2 平平平仄平 ——a2的變體

b3 仄平平仄仄 ——a3的變體

b4 平仄仄平平 ——a4的變體

第二大類:拗句(已完成當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對句救的句式,7種),又分為:

i. 可以單獨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 ——a1的變體

c2 平仄仄平仄 ——a1的變體

c3 仄平平仄平 ——a2的變體,稱為「句內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 ——a3的變體,稱為「特拗」

ii. 不可以單獨使用的句式(即必須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對句):

d1 仄仄平仄仄 ——a1的變體,對句必須為b2,稱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 ——a1的變體,對句必須為b2,稱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 ——a4的變體,出句必須為c4,也稱為「特拗」

(d3是否可以單獨使用還存在爭議)

這裡就必須再說清楚,我們對拗句的定義是「已經完成當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須)完成對句救的句式」。「已經完成當句救」指的是c3、c4和d3,其中c4和d3之間又構成了對句救。換言之,除了c3,其它的6個句式都「有必要完成對句救」,其中d類的三個句式不可以單獨使用,所以「必須」完成對句救。

第三大類:不拘句(就是病句,17種),包括:

e1 平仄平仄仄 ——d1的變體

e2 平仄仄仄仄 ——d2的變體

e3 仄平仄平仄 ——c4的變體

e4 平仄平仄平 ——d3的變體

f1 仄平仄仄平 ——a2的變體,稱為「孤平」

f2 平平仄仄仄 ——a3的變體,稱為「三連仄」

f3 仄仄平平平 ——a4的變體,稱為「三平」或「三連平」

g1 平平平平平

g2 仄平平平平

g3 平仄平平平

g4 平平仄平平

g5 平平平平仄

g6 仄平仄平平

g7 仄平平平仄

g8 平仄仄仄平

g9 仄平仄仄仄

g0 仄仄仄仄平

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號,其實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細分的。e類的4個句式屬於「大拗」和「特拗」的變體,它們的地位是有爭議的:有的意見就認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特殊的拗句」,可以在詩中使用。

我所以將它們排除,是因為它們出現的頻率太低了,並不比別的不拘句更常見。f類的3個句式是基本句式的變形,它們幾乎是格律詩的「禁忌」(尤其是孤平和三平),出現頻率甚至遠低於其它的不拘句。而g類的10個句式就沒有什麼可分析的了,基本上可以無視。

2樓:風自北

以下轉錄王力先生關於拗救的論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 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 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乙個平聲。 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 )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乙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本句自救。

(b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 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

這是對句相救。

(c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 )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型別,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31].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參看上文)。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 是(c )類。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三句"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這是(b )類。

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風"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這是(a )(c )兩類相結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這是(a )(c )兩類的結合。

夜泊水村   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萬"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無"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這是(a )(b )兩類的結合。

由此看來,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像不合律,其 實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

宋代 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游等仍舊精於此道。我們今天當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於唐宋律詩的了解,是有幫 助的。

詩的拗救法是絕句中的麼?什麼是拗救法?

3樓:匿名使用者

【拗體】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

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

如清王軒《聲調譜序》雲:「韓(愈)、盂(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

【拗救】詩律術語。在格律詩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

拗救大致可分為兩類:

(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待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孤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2)對句相救。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三字用乙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二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乙個平聲字作為補償,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並用。

律詩平仄的拗救

4樓:華布凡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乙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乙個平聲,以免犯孤平。

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

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型別,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30]。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參看上文)。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是(c)類。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三句「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這是(b)類。

咸陽城東樓 (唐代·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風」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這是(a)(c)兩類相結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代·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這是(a)(c)兩類的結合。

夜泊水村 (宋代·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萬」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無」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這是(a)(b)兩類的結合。

由此看來,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

宋代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游等仍舊精於此道。我們今天當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於唐宋律詩的了解,是有幫助的。

請問日語中假名寫的小一點是什麼意思是拗讀是怎麼回事又是怎麼回事?又怎

拗音就是把前面的那個假名和拗讀的 就是寫的小點的 假名 的發音連在一起,只發一拍的音 小寫的 是促音,就是讀到這裡的時候,短暫的頓促一下 還有幾個假名五十音圖裡面沒有,那是因為現代日語已經不用了,古代日本人用過的,現在已經廢除了,但可以用作標音符號,不用於正式書寫場合,不用記那個 促音,在日語的發音...

絕句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絕句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擴充套件資料絕句,又稱截句 斷句 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

《夏日絕句》全詩是運用什麼的手法

這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 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雲朵和初公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 後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 野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