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教一下攝影高手,能解釋一下什麼叫廣角鏡頭?以及其原理?越詳細越好

2021-05-05 19:32:20 字數 5722 閱讀 5893

1樓:pc菜鳥吃蟲子

廣角鏡頭

在介紹廣角相機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相機的焦距。實際上人們在談論數位相機的焦距時所說的並不是數位相機的實際焦距,而是等效焦距,即相對傳統135相機而言的焦距。 從攝影原理來說,焦距越小視野越寬,**內可以容納的景物的範圍也越廣;而焦距越大則視野越窄,也就是說可以拍攝到很遠的物體。

在傳統相機中,28mm以上的廣角鏡頭是很普及的,但是由於普通數位相機存在感光器件較小的特殊性,要做到較大的廣角,鏡頭的物理焦距就需要很短,導致對像差校正、抗玄光鍍膜等有高要求。隨著人們對廣角拍攝的日益重視,現在3000元左右,價廉的廣角型數位相機也正日漸熱門起來。理光是家用高價效比便攜型廣角數位相機的「鼻祖」,從當初g3/g4 wide到現在的rx/gx系列產品,28mm廣角都是其最大賣點。

除此之外,佳能、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等相機也推出了28mm廣角相機。

對於市場上大部分熱銷的數位相機而言,其廣角焦段一般在35-38mm之間。而真正的廣角數位相機其實就是鏡頭焦距涵蓋了28mm廣角的產品。由於28mm的廣角視野要比數位相機上最常見的35mm、38mm的廣角更寬,28mm廣角視野是76度視角, 而35mm則只有62度, 因此可以產生很獨特的視覺效應,容納更寬廣的場景。

這也是為什麼消費者更看好28mm廣角數位相機的原因。廣角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拍攝廣闊的範圍,具有將距離感誇張化,對焦範圍廣等拍攝特點。 使用廣角時可將眼前的物體放得更大,將遠處的物體縮得更小,四周的影象容易失真也是它的一大特點。

廣角還能使影象中的任意一點都調節到最適當的焦距,使得畫面更加清晰,也可以稱之為完全自動對焦。

廣角數位相機的鏡頭焦距很短,視角較寬,而景深卻很深,比較適合拍攝較大場景的**,如建築、風景等題材。

2樓:匿名使用者

廣角鏡頭就是短焦距鏡頭。根據焦距的長短又有廣角與超廣角鏡頭之分。其特點是:

焦距短、視場角大、拍攝景物範圍廣。在環境狹窄無法增加距離的情況下,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擴大拍攝視野,在有限距離範圍內拍攝出全景或大場面的**。實際上人們在談論數位相機的焦距時所說的並不是數位相機的實際焦距,而是等效焦距,即相對傳統135相機而言的焦距。

從攝影原理來說,焦距越小視野越寬,**內可以容納的景物的範圍也越廣;而焦距越大則視野越窄,也就是說可以拍攝到很遠的物體。

在傳統相機中,28mm以上的廣角鏡頭是很普及的,但是由於普通數位相機存在感光器件較小的特殊性,要做到較大的廣角,鏡頭的物理焦距就需要很短,導致對像差校正、抗玄光鍍膜等有高要求。隨著人們對廣角拍攝的日益重視,現在3000元左右,價廉的廣角型數位相機也正日漸熱門起來。理光是家用高價效比便攜型廣角數位相機的「鼻祖」,從當初g3/g4 wide到現在的rx/gx系列產品,28mm廣角都是其最大賣點。

除此之外,佳能、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等相機也推出了28mm廣角相機。

3樓:

在介紹廣角相機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相機的焦距。實際上人們在談論數位相機的焦距時所說的並不是數位相機的實際焦距,而是等效焦距,即相對傳統135相機而言的焦距。 從攝影原理來說,焦距越小視野越寬,**內可以容納的景物的範圍也越廣;而焦距越大則視野越窄,也就是說可以拍攝到很遠的物體。

在傳統相機中,28mm以上的廣角鏡頭是很普及的,但是由於普通數位相機存在感光器件較小的特殊性,要做到較大的廣角,鏡頭的物理焦距就需要很短,導致對像差校正、抗玄光鍍膜等有高要求。隨著人們對廣角拍攝的日益重視,現在3000元左右,價廉的廣角型數位相機也正日漸熱門起來。理光是家用高價效比便攜型廣角數位相機的「鼻祖」,從當初g3/g4 wide到現在的rx/gx系列產品,28mm廣角都是其最大賣點。

除此之外,佳能、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等相機也推出了28mm廣角相機。

對於市場上大部分熱銷的數位相機而言,其廣角焦段一般在35-38mm之間。而真正的廣角數位相機其實就是鏡頭焦距涵蓋了28mm廣角的產品。由於28mm的廣角視野要比數位相機上最常見的35mm、38mm的廣角更寬,28mm廣角視野是76度視角, 而35mm則只有62度, 因此可以產生很獨特的視覺效應,容納更寬廣的場景。

這也是為什麼消費者更看好28mm廣角數位相機的原因。廣角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拍攝廣闊的範圍,具有將距離感誇張化,對焦範圍廣等拍攝特點。 使用廣角時可將眼前的物體放得更大,將遠處的物體縮得更小,四周的影象容易失真也是它的一大特點。

廣角還能使影象中的任意一點都調節到最適當的焦距,使得畫面更加清晰,也可以稱之為完全自動對焦。

廣角數位相機的鏡頭焦距很短,視角較寬,而景深卻很深,比較適合拍攝較大場景的**,如建築、風景等題材。

廣角鏡頭就是短焦距鏡頭。廣角鏡頭和變焦距鏡頭是兩個概念。大倍率的變焦距鏡頭有廣角和窄角的特性。

廣角鏡頭一般指定焦鏡頭。攝影鏡頭的焦距值不同,其效能及造型特點也不同。不同焦距值的攝影鏡頭,其所拍畫面的視角、影像放大率、畫面景深及空間透視感等都不同。

標準攝影鏡頭的造型特點與人眼的視覺效果相接近。廣角鏡頭和窄角鏡頭特性介紹如下:

一、焦距與視角

短焦距攝影鏡頭視角廣,影像小,長焦距攝影鏡頭視角窄,影像大。目光所及的景物範圍為視野或視野範圍。視野範圍與視點間形成的乙個假想的錐體為視角。

在現實生活中,人眼觀察景物是有一定視野範圍的。只有當物體處在我們的視野範圍邊緣之內我們才能清晰地看到它們。物體透過攝影鏡頭在膠片上結成影像,形成畫面,畫面的所有可見部分組成了攝影鏡頭的視野範圍,這個視角與鏡頭的景角是相重合的。

二、焦距與影像放大率 (影象大小)

攝影鏡頭的焦距與視角、視野成反比,與影像放大率成正比,即焦距越長視角越窄,視野範圍越小,該攝影鏡頭所拍下的景物空間範圍越小,越狹窄,景物所成影像越大。反之,焦距越短,視角越寬,視野範圍越大,所拍景物空間範圍越大,越廣闊,景物所成影像放大率小。即在同一拍攝點,針對同一景物(拍攝距離不變)進行拍攝,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所拍攝的景物範圍小,而影像放大率大(即視角大),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所獲景物範圍大,而影像放大率小,故此,短焦距攝影鏡頭又稱廣角攝影鏡頭(wide--angle photograpby) 。

攝影師在拍攝點不變的前提下,為了獲得預期的拍攝範圍(景別)和影像放大率,可通過選用適當焦距的攝影鏡頭來實現。

三、焦距與拍攝距離

攝影師在拍攝時,針對同一被攝主體,如想獲得相同的影像放大率,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所需要的拍攝距離(攝影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不同。當被攝景物的影像放大相同時,攝影鏡頭的焦距與物距成正比。即焦距越短,拍攝時所需拍攝距離越近,相反,當使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如獲得相同的影像放大率,需要的拍攝距離就越遠,故此,長焦距攝影鏡頭又稱作遠攝鏡頭(telephoto).

如果135照相機拍攝身高為1.60公尺的人物的橫幅**,並使其全身剛好充滿所攝畫面的高度,用50mm的鏡頭拍攝時,物距為3.4公尺;而用焦距值為100mm的鏡頭拍攝時,所需拍攝距離為6.

8公尺,用200mm鏡頭拍攝時,物距為13.6公尺,多於此距離時,人物將不能充滿所攝畫面的高度,比此距離近時,又會將人物身體的一部分出了畫外。

攝影師在拍攝時,如果拍攝距離被限制不能自由選擇,而欲想獲得預想的影像放大率時,可通過選擇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來完成。如拍攝空間較狹窄,被攝主體離攝影師很近的場合,宜選用廣角攝影鏡頭拍攝,這樣既能拍到預想的影像放大率,又能獲得較大的景物空間範圍。相反,如被攝主體距攝影師較遠(即較大的拍攝距離),無法到達跟前時,可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以使在畫面上獲得較大的影像而又不至於使畫面空間範圍太廣。

比如:遠處的兒童正在玩遊戲,既不想打擾他們,使其處於正常遊戲狀態,又想獲得較大的影像時,只有長焦距攝影鏡頭才能完成了。

四、焦距與透視

人眼所見到的景物都是處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彼此又有一定間隔距離的物體所構成。而每個物體又是具有各自的立體形態和輪廓形狀。我們攝影畫面是在二維的平面中表達三維的空間,不僅要表達好物體之間的空間距離關係,同時還要表達好物體本身的立體形態。

如何讓人的眼睛通過觀察攝影畫面來正確判斷原來景物之間的空間關係和立體形態,是擺在我們攝影師面前的首要任務,近而我們可以突破人眼的視覺感受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

當我們站在筆直的馬路上極目向遠處眺望時,我們會感到馬路上的汽車離我們越近,體積越大,越遠,體積便越小。而馬路的寬度也隨著馬路的遠離而愈來愈窄,隨著馬路向遠處延伸,馬路兩側彼此逐漸靠攏、集中、最後匯聚於地平線上的一點消失。另外,我們還不難發現:

馬路上的路燈在距離我們越近的地方,顯得燈數越少、越稀疏、越遠的地方越密集,並且路燈桿離我們越遠,顯得越矮小,最終向視平線方向收斂、靠攏、會聚,成為一點直至消失。總之,在生活中,我們從某一位置觀察相同大小的物體,由於它們距離我們的位置不同,其表現出的大小不同,這種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疏遠密的視覺現象稱為線條透視現象。當我們人眼**在攝影畫面上結成的影像時,我們是通過各物體之影像間透視關係和遮擋關係,在頭腦中想象從而判斷被攝景物所處的真實空間和物體的真實大小,在二維平面上產生了三維空間感和物體的立體感。

當所攝畫面中相同物體的影像放大率相差懸殊時,影像的透視關係越強烈,我們就認為二者的間隔距離越大、彼此越遙遠,畫面的空間縱深感越強,反之則會認為二者的距離近,空間縱深感就越弱。

影響畫面空間縱深感的因素除了線條透視規律外還有空氣透視規律,本文不再詳述,而決定線條透視的因素也較多,本文只從拍攝距離,鏡頭焦距及畫面景別等三方面之間的關係來討論焦距與線條透視之間的關係。

1、物距與線條透視

由影像放大率得知 ,被攝景物中處於不同空間位置的物體,因其物距不同,影像放大率不同,物距越近,影像放大率越大,物距越遠,其影像放大率越小。顯然,在同一膠片上拍攝景物,處在不同空間位置上的物體因各自的影像放大率不同,形成了「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而且各物體的不同部位之間也具有了一定的透視關係。如用仰角拍攝高樓時,由於樓的高處和低處距鏡頭的距離不同,產生了相應的透視效果,使其具有了與人眼的正常視覺效果相接近的造型效果。

所以,物距是決定影像透視關係的主要因素。

2、被攝主體影像放大率不變時,焦距與透視關係。

已知:當被攝主體在畫面中的影像放大率不變時,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所需物距不同。攝影鏡頭的焦距越長,物距越應增大,後景物距與前景物距之比值將縮小,近處景物的影像放大率明顯縮小,而遠處景物的影像放大率明顯增大,這樣前、後景物間的影像放大率 的差別便縮小,均向被攝主體的放大率接近。

相反,攝影鏡頭的焦距越短,物距需減小,後景物距與前景物距之比值明顯增加,這樣,前後景物間的影像放大率的差別增大。而所攝畫面的透視效果強烈與否取決於前、後景物影像放大率的差別,所以,當被攝主體在畫面中的影像放大率不變時,短焦距攝影鏡頭所攝畫面透視效果明顯,空間縱深感強,而長焦距攝影鏡頭所攝畫面則減弱透視,空間縱深感不強,好似把景物擠壓在一起。

3、拍攝距離相同時,焦距與透視關係。

在同一拍攝點,針對同一景物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到的畫面,由於物距不變,景物透視關係相同,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的畫面只是把短焦距攝影鏡頭所拍畫面中的區域性(或被攝主體)放大而已。但由於短焦距攝影鏡頭視角廣,能把被攝主體周圍更寬闊的景物納入畫面,而更重要的是納入更多的放大了的前景,這使觀眾能從畫面中聯想到更多層的景物,於是寬廣的空間範圍,豐富的景物層次使人們在主觀上感覺該畫面的空間非常廣闊而深遠,有強烈的空間視覺效果,並給人以畫面透視效果好似增強了的錯覺。因此,要想得到強烈的透視效果,必須選擇具有物距差的多層景物,物距越近透視效果越顯著。

五、焦距與景深

當我們把焦點對準被攝體的某一點,該點影像最清楚,在焦點的前後空間裡的各個點,影像應像。因此,在調焦距離前後一定範圍內的其他物體影像,雖然不是最實的,但也不算最模糊,那麼,對焦目標前後的這個清晰範圍叫景深。 景深的存在使鏡頭具有真實再現視覺感受的能力。

使畫面該是虛的,而實際上我們的視覺分辨力並不高,在一定距離內,我們的視覺就把它看成是清晰的影具有虛實對比關係,這是突出主體、製造空間感不可缺少的手段。

影響景深的因素通常有鏡頭焦距、物距和光圈。當物距和光圈不變時,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而當鏡頭焦距和物距相同時,光圈值越大,景深越大;鏡頭焦距值和光圈值不變時,物距越大,景深越大。

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個公式,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個公式

f2 n2 右邊列的數字連線除以100放入e3 大概是這意思吧。我一般用vba寫,自帶函式不怎麼用。這只是乙個規定的公式,只要記住 平均速度 總路程 總時間 就行了,這對你很有幫助 你好,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這個公式的意思呢?首先將公司名稱和姓名 合併 在一起,然後用match函式找出合併後每條記錄在...

誰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叫夕象,誰能解釋一下什麼叫驚喜?

分開講吧,夕是日落之時,應該象徵開完八門後雖然能獲得最後的光輝 力量 但之後必然是隕落,或者說是 隕落前最後的光輝,而且讓人聯想到紅色,和八門時候的紅色也有對應。象 既是力量的象徵,同時凱的攻擊出現的空氣炮外形是象蹄。從其中一張凱在揮拳的情景看來,象蹄前的象爪就是凱握拳時指根那裡凸出的骨頭。實在不知...

說能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拿了一共1000,而剩下30。最後欠爸媽一共980 相當於只借了980。而皮鞋是970,自己剩下10,很正常。而不能用980加10,因為10就是980裡面的一部分,你說能加不,而應該加還的20得到最開始借的1000 如果昨天是明天,今天就是周五。那麼今天是週幾?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能解釋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