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科技關係

2021-05-05 14:32:43 字數 5274 閱讀 7253

1樓:匿名使用者

科技之於人類的正面功能是給予人類在生存環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護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與便利,方能生存於大自然中,如農業科技化、醫療體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開啟了人類在學習生存技能上的快速發展之路,使人類多能行有餘力,去思考精神層面的問題。

科技發展與人類的道德觀的消長,並不像一般社會上所論述的觀點,有人認為科技愈發達,人類物質文明愈進步,人類的道德觀便會因物慾高漲而低落,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人類科技文明愈進步,人類的道德觀會因為物質上的滿足度高,而逐漸走向精神文明,因此,道德觀會愈受高度重視與實踐,其實所見者不過是一表象的浮動,在古代資訊傳播較不發達,因此感受較不深刻,現代資訊傳遞快速又廣,因此感受道德低落的情形較深而已。

道德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是人心的善惡抑是一種社會的準則,即使是遠古正在獵食的古人類,在不能裡腹之時都要竊取他人的食物,更甚者獵殺同類以裹腹,近代人又如何,飛機失事在冰天雪地中,孤立無援也只有食同類之屍以存活,求生存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並不能與科技的發展互為消長,即言從遠古至今人類的心都是同一顆心並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外在的環境與人心的對應,如何可見?就如同科技對於大自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臭氧層的大破洞、溫室效應所造成的聖嬰現象……等,並非科技本身造成,而是人心所造成,所以千古之心未變,貪、嗔、痴、妄、真善美,各有其顯現,只是得道者多助歷代先聖先賢遠見於此,方才立教定心,以宗教來教化人心,並開啟人類的智慧型。

我輩應盡一己之力,去了解科技與宗教的定位,如何相互調整,以利後代子孫。

一、科學技術之快速演進對於人類在生活實質面及心理層面所代表的意義及影響

自上古至今人類憑著自身智慧型,所創造的各種科技縮短了人類彼此間的時空距離,同時也揭穿了許多上古以來所流傳的神秘面紗,就如同人類登陸月球之後,便以此認定嫦娥是不存在的,科技的發達使人們傾向邏輯性的思考和生活,心靈的寄託愈來愈薄弱,甚至於認為精神的靈性是不存在、不可依附的,用一種物化的邏輯角度去思考,往往是了命卻不能盡性,其結果是使人類愈來愈短視才造就了臭氧層的破洞、溫室效應,各類型態變化迅速的病毒來危及自己的生存。

科技在外宇宙的表象世界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類的實質生活層面確實提公升不少,但每到觸及內宇宙的心靈世界便無法如在表象世界般的快步前進發展,如複製人的問題,或者潛意識的認知、人格的**或同時存在、催眠技術等等,就如夢的經驗,人人皆有之,但其驗證處有科技的說法、有宗教的說法,也有經驗值的說法,甚至哲學的說法來予以肯定不一而足各擅其長,但夢確實是存在的,不是嗎?

科技只對整個人類進化的重點-『大腦』做了區域性的邏輯解釋,便就此暫時打住,從人類過去的歷史來看,在科技的發展上只要有新的突破發展未曾有不予以應用的,如火藥、紙、指南針、電、疫苗、計算機科技、外層空間科技……到生化毒氣、原子彈、槍炮等,有些不是不用,而是應用的時空未到,一旦有適用的時空環境自然便會用上,再多的不正當性也都會被合理化,因為當下的需要,再好的工具都有正反兩面的應用方式。

二、科技在未來可能對於人類文明造成的影響

人心的需求,知識的擴散造就了人類的文明史,從漁獵、蓄牧到政治、經濟、科技的衍生,從個人到整體人類的社會制度化,在在所表現的演化、科技始終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轉捩角色,從工業革命到資訊**時代的變遷,不斷的引領著我們生活腳步的變化,人心也產生了微妙的對應,從單純的思想、單純的生活逐漸成為有企圖心有目標的生活行為模式,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科技在某方面是否代表著人心慾望的顯現,若是如此,任是橫流則聖嬰豈不將再度坐大顯現,成為整體人類的悲劇。要避免此一橫流再現,應徹底讓優秀的文化傳統精神發揚,就如我中華文化之蘊底,千百年來蘊育的精神文化可以道教最集大成,道士、方士的煉就金丹其實就是中國的第四大發明-化學,煉外丹以求長生是道教所注重的養生技術,從天然的植物、礦石去提煉外丹,因而創出了各種冶煉的技術和物性的調理,不僅於此,道教的五**門-丹鼎、占驗、符籙、積善、經典,更是包括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政治、軍事、養生等內涵,是中土極具人文代表性的教派。

三、宗教發展之於人類文明的意義

吾人若仔細回憶歷史走來,各國各朝代也均有其盛世之治,除了明君推行正確合乎當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隨著當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如唐朝),可見宗教延伸之於人心,與人類文明並行相輔相成,所達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在當時發揮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

若由一般所認知的意議為出發點,文明科技所代表的是人心的慾望,宗教信仰代表的是人心的精神求善,由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當此二者並進平衡時,在史實上所呈現的是穩定的盛世,因為人心不論內在外在,皆呈現平衡,但若二者在有相當落差時,人心也較不平衡,盛世之治也隨之消失,卻言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是其來有自。

許多人在面對生死、困頓、彷徨不安的時候.都會想要尋找寄託.宗教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借以及力量的**,如果信仰的宗教能夠安心依託自己,並且對他人發布善意,助於人群,就是好的信仰。可藉的是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有些惡質教義反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不少心靈因此誤入岐途。

人的一生中會遭遇吉凶誨懺、禍福生死,各式乖張不平等之事,以及無可避免的天然災變,萬物之靈的人類懂得思考、富有靈性,也具七情六慾,因此距今兩千多年前,五大宗教先後創立,最初的用意,都是為了平撫淨化民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五大宗教雖因地區風俗人文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教義,但最原始的動念是一致的,佛教講求萬法歸一,道教強調抱元守一,儒教主張執中貫一,**教、天主教講求默禱親一,回教、清真教則說清真返一。這個「一」字,指的就是真理,真善美的道理,亙古不變通達的至理。

人類萬物都是相同的乙個法性,萬物起源都形如蝌蚪,人類的受精卵是如此,種子發芽是如此,卵生胎生的動植物是如此。所以原形都是一樣的,只是慢慢長成之後才形貌各異。老子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命的源起是聚滋的,俗話說「千年種子萬人栽」,一棟房子久未人住,沒人撒種灌溉,但仍會在角落生出花來,在屋頂長出草來;一池窪地慢慢積水成了水塘,沒有放進任何生命,但會開始有浮游物,有蝌蚪,有小魚。萬事萬物從一開始,這就是至道、真理。

講求至道的宗教皆是良善的,只是信徒在信仰宗教的態度上要有一把尺,否則過於執著,反而心生罣礙、拘泥型式;反之,沒有任何心靈信仰的人,容易茫然無措,或是失去善惡規範。好的信仰是一種心靈**,所以不該有我是人非的排他性,不該有跟我信不同一種宗教的人就是次等人的觀念,而且應該要以修行之功來應世,不僅顧及自己的修為,更應該行善度人,另外不應該因為了悟生死,便目空一切,失去修為。

好的宗教本身並沒有罪,錯的是人類假借宗教名義.行利益爭奪之實,製造世界禍源,這不僅不是立教先賢所樂見的,也非祈求世界和平、社會祥和的人們所希望看到的。

四、人類心靈深處的問號何者能夠解答科技或宗教

世界五大教派體系,佛教、道教、儒教、回教、**教的形式是因有五大洲不同國土的形成,五大洲當中又分布著五種膚色人種,黃膚(中土、亞洲)、白膚(西方、歐美)、黑膚(北方、非洲)、紅膚(南方或遍布)、青膚(東方、中東),這些都在在的顯現了道宗的五行理論,東方屬木色青、西方屬金色白、**屬土色黃、南方屬火色紅、北方屬水色黑,此為道宗的後天五行論,早在各大洲形成前即已指出,如早期道教之主要經典-太平經,即已言世分陰陽、五行、天道、地道、人道,治世者若不明此道難以長久,今日中醫理論的前身-道醫,亦是以此五行理論做為診斷基礎,如:仙佛合宗有言心屬火、賢屬水,神凝於上,以火煉水,心腎相交。

道教自道祖老子立下經典至東漢張道陵教主創立道教至今,這一段多元性的發展,自神仙、丹道、清靜、養生發展到道醫、道樂、道畫等等的這過程當中,對整個中土的人文科學都有深遠的影響,後來也都成為社會與科學的基石,如丹道之於化學、冶煉、醫學,無為觀之於政風、管理,養生之於醫學、體育、武術,五行論之於天文、地理,皆與民生科技結合,道教在歷史上是唯一有此多元發展並與科技結合的宗教。

五、進代科技發展與宗教發展之消長

在歷史的延伸當中,當代人承繼了先聖先賢們的心血智慧型結晶,正處在一倍速發展的時代,宗教與科技文明互相參雜為用,其正面意義是互相平衡並進,但其危機卻是彼此開始變的不單純,扭曲本來正面的意義,就如一昧的痴狂於單一教義,而不了解宗教的本質或一昧的否定,只認定邏輯事實,擁抱全物化人生,心底卻猶有最後的問號。

有如過去數年間,民間所謂的飛碟會,執意於世界將毀滅,於是攜家帶眷、變賣家產,赴美等待外星人來接,又如許多神秘教會信徒為得永生而集體自殺,不自殺則被殺,此皆是不了解宗教本質而為他人有機可乘,導致一昧痴狂於單一教義所造成,又有現實主義者,只執於現況,眼見為真,殊不知一般人的一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間是被自己的眼和腦所愚弄、被欺騙而不自知,就如前所述邏輯式思考,只能適用到外宇宙的乙個階段,而無法通盤了解內宇宙人心常有瞬間數念,導致事的不同結果,更是此縮影。

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未來的結合

在世界各大宗教形成之前,人類在上古時代早已以各種型態生活著,在文明不斷的進化當中,人類逐漸感受出人類生命似乎被種種的吉凶悔懺所圍繞,也逐漸意識到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物種,是因為除了有形的生理結構外,更有一種無形的靈性,存在於人類心中、或稱靈魂也好,或稱思想也好,但它始終常與人類的理智互相衝擊,而難以有所依歸,先聖先賢們有鑑於此,便創立了各種宗教,以淨化人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產生能流傳至今的各家宗教教派,其最原始的那個動念是一致的,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教義讓各個宗教有著不同的風貌,但真理所形式的至道,其本質是相同的,故而言至道是不分家的。

雖言至道不分家,但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之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宗教的感應被有意的擴張或強調去符合人性的貪嗔痴,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所以至道也是應該有所嚴謹的特質來定義的,就如以下所言:

一、「是此齣彼、入主出奴」非至道

即強調我是人非的排他性,或信我者是上等的,不信我是次等的唯一性,皆非至道之為,至道者乃是能容天下百川的。

二、「著相滯形,執守不化」非至道

即執著於外象,不明究理,而產生不自然的對應,簡而言之,會裝模作樣,更甚者則裝神弄鬼來譁眾取寵,非至道所為。

三、「守靜不能應動,應動不能守靜」非至道

有靜態的修為,但卻不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反之去從事有正面意義之活動卻又忽略了現實生活的修為,也並非至道所為。

四、「出世不能入世,入世不能出世」非至道

脫離塵世,自我修行,卻不能以此修行之功來應世,反之亦然,也非至道所為。

五、「修性而不能了命,了命而不能盡性」非至道

有好的修性,平時也都慈言愛語,卻不能了悟生命的義意而有所掛礙,反之了悟了生死,卻目空一切,失去修為,也非至道所為。

六、「自渡而不能渡人,渡人而不能自渡」非至道

即只顧及自身修為,不能在行有餘力時,將好的智慧型發揮,使他人受惠;反之自身的修為都已不足,還妄稱渡有緣、渡眾生,以至不利人又不己,或利己不利人,更非至道所為。

先賢立教之衷,絕非今人所引之,謂神秘莫解,或牽強附會,均已失其本意,更甚者以此互相傾壓,了命而不能盡性,略得見一二便已目空一切,要了解今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之研究,已能有效的掌控物質的運用,人類的智識領域,已可深入太空,細入本體,卻還不能解開自身生命的奧秘,也並未對宇宙本體有所結論,先賢遠見於此,立教定心,開闢大領域,引領有識者帶領眾生開啟太虛大門,若今人不識先賢用心良苦,僅於小道互爭長短,是得其功而失其用矣。

因此唯有在至道不分家的趨勢觀念下,以及邏輯科技開啟物化的情結,兩者方能相輔相成,源源流長的在未來結合,才是吾民之福,其實二者本為一體,互為體用而已,分的是人心,分則小用,合則大用。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宗教與藝術是什麼關係?

宗教與藝術關係問題,是藝術理論的乙個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藝術與宗教的關係,多持否定態度,甚至把宗教和藝術看成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意識形態,否定它們之間存在任何聯絡。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如果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具有許多內在的同一性。宗教藝術這...

宗教與賭博的關係是,宗教與賭博的關係是

佛教教義對待賭博bai,一直是持比較du堅決的反對態度,zhi 長阿含經 認為賭博dao屬於 專損財業 之一,指屬出賭博有6種過失 一,財產日益損耗 二,雖則贏錢,也會與人結怨 三,被智者責備 四,不獲人敬信 五,被人疏遠 六,會生起盜竊心。中阿含經 進一步指出賭博之人,因賭敗而有 六災患 一,心生...

宗教和文化的關係,宗教與文化的關係

整體來說,宗教包含於文化之中。但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尤其是西方國家,最初都是由宗教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有空可以到書店看看西方史,有詳細的介紹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感覺這個比較像宗教的定義。宗教和文化的關係感覺是文化包括了宗教,宗教應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