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是什麼樣子,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子

2021-05-05 11:52:09 字數 3345 閱讀 3508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是乙個巨大的球體,它的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除了地表以外,我們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地球深處的。可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根據鑽井採礦中獲得的資料和火山噴發的物質來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內部的溫度、密度、壓力和化學成分。

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人們利用**波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物理狀況,終於揭開了地球內部的秘密。

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部可以分成好幾個同心圈層。粗略地看,它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又稱「中間層」)、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外殼。地殼由各種岩石組成,除地表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沉積岩、風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崗岩類的岩石組成,而下部則主要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的岩石組成。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千公尺,但各地並非一樣,一般大陸比海洋厚,高山比平原厚。

大陸地區的地殼厚度一般為35千公尺,大洋地區卻只有5~10千公尺。我國**地區地殼厚達60~80千公尺,東部平原地區則為30多千公尺。地殼密度在2.

6~3之間;壓力自上而下由1個大氣壓增加到1300個大氣壓;溫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左右。

地幔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可分為兩層。上層(即上地幔)離地面33~900千公尺,物質成分除矽、氧外,鐵、鎂顯著增加,鋁則退居次位。壓力為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200℃~1500℃,物質狀態為固態結晶質,但具有較大的可塑性。

下層(即下地幔)離地面900~2900千公尺,物質成分除矽酸鹽外,金屬氧化物與硫化物,特別是鐵、鎳顯著增加,平均密度為5.6,壓力為1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500℃~2000℃,物質狀態屬非結晶狀態。地幔的體積佔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佔整個地球的66%。

由於高溫高壓的結果,地幔物質常處於熔岩狀態,成為岩漿的發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地球中心壓力可達350萬個大氣壓,溫度約為3000℃~5000℃,在這樣的高溫高壓下,地球中心的物質,已不能用我們熟悉的「固態」或「液態」的字眼來表示,它可能是一種人們還不熟悉的物質狀態。這種物態的特點是在高溫高壓長期作用下,猶如樹脂和蠟一樣具有可塑性;但對於短時間的作用力來說,卻比鋼鐵還要堅硬。

但是,關於地核的物質組成,科學界尚有不同的爭論,有待於人們進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2樓:科學放映室

地球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的?

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子

3樓:河傳楊穎

地球內部樣子如下圖:

地球內部包含:

1、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公尺,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公尺,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公尺;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公尺。

2、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公尺。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

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矽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3、地核

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核心的頂介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占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

5克/立方厘公尺。外核的頂介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厘公尺。

地球的誕生與演化

1、地球形成之初是乙個由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後來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乙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地球自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3、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

4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內部結構是: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 殼:為地球表面固態物質.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乙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

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公尺13克。

5樓:墨者

地球的核心呈橄欖球狀,南北半徑大於東西半經約40km。核心是地球上放射性物質獲得能量的源泉,也是地磁產生磁力的地方,也是地球產生引力的地方。地核不是我們在地球上所發現的物質,地核能產生強大的引力場,而且它與太陽之間存在斥力,是什麼物質不得而知!

地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6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地球內部可以分成好幾個同心圈層。

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3個圈層。

地殼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的外殼。地殼由各種岩石組成,除地表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沉積岩、風化土和海水以外,上部主要由花崗岩類的岩石組成,而下部則主要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的岩石組成。

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000公尺,我國**地區地殼厚達60000公尺至80000公尺,東部平原地區則為30000公尺。

地殼的密度隨著地殼的厚薄不同而變化,壓力自上而下由乙個大氣壓增加至1300個大氣壓,溫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攝氏度左右。

地幔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可分為兩層。上層離地面33千公尺至900千公尺,其物質成分除矽、氧以外,鐵、鎂顯著增加,鋁則退居次位。地幔壓力為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200攝氏度至1500攝氏度,物質狀態為固態結晶質,但具有較大的可塑性。

下層離地面900千公尺至2900千公尺,物質成分除矽酸鹽以外,金屬氧化物與硫化物,特別是鐵、鎳顯著增加,壓力為1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55攝氏度至2000攝氏度,物質狀態屬非結晶狀態。

地幔的體積佔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佔整個地球的66%。由於高溫高壓的結果,地幔物質常處於熔岩狀態,成為岩漿的發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的部分。此處的地球中心壓力可達350萬個大氣壓,溫度約為3000攝氏度至5000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高壓下,地球中心的物質已不能用我們熟悉的「固態」或「液態」的字眼來表示,它可能是一種人們還不熟悉的物質狀態。這種物態的特點是在高溫、高壓的長期作用下,猶如樹脂和蠟一樣具有可塑性,但對於短時間的作用力來說卻比鋼鐵還要堅硬。

地球內部結構

7樓:方致坦途

你真的了解地球嗎?它的內部結構原來是這樣的

地球的結構從內到外依次是什麼,地球的內部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從內到外分別是 地核 地幔 最外層是什麼?

由內到外 地核 外核 地幔 地殼。1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 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公尺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 6800 地核的質量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5 體積佔整個地球體積的16.2 根據 波的變化...

磁懸浮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的內部結構是什麼

其實你也沒有必bai要擔心這du個,現在做磁懸浮工藝zhi品的並不是特dao別多版,競爭不大水平也該權都是差不多,如果價錢出入能在接受範圍就放心去買 如果是在價錢方面都能協調好的情況下,只對產品存在問題可以先從他們公司產品材料規格之類的方面去問,比如是不是紙質地球儀 全塑地球儀 樹脂立體地球儀,實木...

地球內部的岩漿到各類岩石再到岩漿的形成過程稱為岩石圈的物質循

錯本題考查地殼物質迴圈。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岩漿巖受流水 風 冰川 海浪等的侵蝕 搬運 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形成各類岩石,再到新岩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