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句出自楊柳風指的是整個詩句運用運用了什麼修辭

2021-05-04 08:09:04 字數 2516 閱讀 7927

1樓:楊子電影

"楊柳風",指早春的風。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

在這裡引申為春風。用了借代手法。

出處:南宋詩人釋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繫短篷》。

原文:古木陰中繫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參天古樹的濃蔭下,系了帶篷的小船,拄著藜做的拐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暖風帶著楊柳的清新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

「古木陰中繫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2樓:_心雨

楊柳風指的是早春的和風,和風吹來不覺寒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運用借喻的手法,比直接說是和風更具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3樓:萬佛洞

是運用「移情」的修辭方法。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整個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楊柳風」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4樓:201趙晴

「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意思是春風吹到臉上,沒有寒意,使人感到格外柔和。詩句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巧妙地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和煦的春風,就像是慈母溫暖的手,撫摸著你的臉頰。

「楊柳風」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借用早春的楊柳代指春天,楊柳風代指春風。

1、選自:

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繫短篷》

2、全詩: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3、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4、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

「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

「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5樓:來自雨山湖認真的啄木鳥

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吹到臉上,沒有寒意,使人感到格外柔和.詩句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巧妙地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和煦的春風,就像是慈母溫暖的手,撫摸著你的臉頰.

「楊柳風」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借用早春的楊柳代指春天,楊柳風代指春風.

原文絕句·古木陰中繫短篷

【作者】志南 【朝代】宋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賞析: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

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楊柳風是什麼意思

楊柳風是早春的風。出自 絕句 原文 絕句 宋 志南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釋義 我在參天古樹的濃蔭下,系了帶篷的小船,拄著藜做的拐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暖風帶著楊柳的清新氣...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表現作者什嗎

1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表現了作者在春天來到時的喜悅之情,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情感。這兩句詩說明天氣已經變暖,細雨如朦,柔風拂面。2 原詩 絕句宋代 志南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3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一句中作者將春風比喻成母親的手你能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表達了什麼效果作者引用了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句詩,又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春風比作母親的手,寫出了春風像母親一樣溫柔.體現出春天的美好 吹面不寒楊柳風 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像 像 吹面不寒楊柳風 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