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 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是什麼意思

2021-05-02 12:26:05 字數 5460 閱讀 1473

1樓:玩鷹醬的兔子

前一句「尊德性」的意思是: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出自《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後一句「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的意思是:做學問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於對古代經書的追根究底。出自宋•陸九淵《語錄》:「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整體的意思是:君子應當尊奉德行,並且在做學問時如果要探尋根本,有所收穫,就不要拘泥於對古代經書的追根究底,應多挖掘本心。

六經注我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六經注我,漢語成語,拼音是liù jīng zhù wǒ,意思是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出自《語錄》。

陸九淵鮮明地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觀點。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至於沒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經注我」。

擴充套件資料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注:解釋;我:自己的觀點。

「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去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根據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識來注經書,力求追尋經書的原始意義;而「六經注我」卻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誤讀。是指閱讀者用經書裡的思想、智慧型,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所以「六經注我」,可以理解為在「我注六經」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會其他領域的知識,打通**與**之間的思想壁壘與價值壁壘,對原有的**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建設性的學術觀點,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既六經為我所用。

3樓:濮淑蘭閩婷

1、「六經注我」出自

宋理學家

陸九淵語。意謂其思想皆出自「六經」,可以與聖人之言互相發明。

《陸象山語錄》卷上:「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宋史·陸九淵傳》:「或勸

九淵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2、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

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乙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

"《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4樓:古榮花祝詩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

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乙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

"《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5樓:位忠陳綾

六經注我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

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乙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

"《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6樓:藍色殊俟

我指自己的觀點。「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去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根據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識來注經書,力求追尋經書的原始意義;而「六經注我」卻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誤讀。是指閱讀者用經書裡的思想、智慧型,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什麼是「六經注我」

7樓:讀好書出乾貨

1、 「六經注我」出自 宋 理學家 陸九淵 語。意謂其思想皆出自「六經」,可以與聖人之言互相發明。

《陸象山語錄》卷上:「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宋史·陸九淵傳》:「或勸 九淵 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2、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

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乙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8樓:吳田田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陸九淵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

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乙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