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講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覺明為咎 ,是什麼意思

2021-05-01 13:23:28 字數 5009 閱讀 5253

1樓:末你要

意思就是:佛性覺而必是本來澄明,所謂明心見性。覺,不是第六意識的明白,而是超越言語和心行的徹悟; 若動乙個意識念頭,有所謂本性為明的觀念,則又陷入迷妄之中。

本來無相不二的實相,就塌陷為有你有我有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的世界了。

《楞嚴經》裡邊有〈楞嚴咒〉,在《楞嚴經》上說:你要是誦持〈楞嚴咒〉,有了功夫,有了受用,那麼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和他的徒眾眷屬,就都常常隨從保護著你,令你遂心滿願。縱然魔王想找乙個漏洞,想來找你的麻煩也沒法子。

2樓:

佛性覺而必是本來澄明,所謂明心見性。覺,不是第六意識的明白,而是超越言語和心行的徹悟; 若動乙個意識念頭,有所謂本性為明的觀念,則又陷入迷妄之中。本來無相不二的實相,就塌陷為有你有我有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的世界了;

本覺即是明妙無相,不可言說,也不可依意識心去追尋,須得徹悟大道而證得; 若是欲以意識心追尋乙個覺性的妙明真心,則是錯謬了,這猶如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能證得本自明妙的覺性佛心。

擴充套件資料

分字解釋:

性覺就是佛性的自我體現,眾生的佛性不管您有沒有體會,他都在每時每刻的流露。就在吃喝拉撒睡中。就在所有的自在之中。

觀自在就可以見到佛性,觀吃喝拉撒睡就見佛性。明白了就是頓悟。

所以性覺必明,時時刻刻在明,只是眾生不知到而已,觀自在就可以明了佛性,就是菩薩。也就是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聽世間的聲音也是自在的一種】,成就的菩薩。觀其他自在也可以成就菩薩。

妄就是執著的念頭,您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乙個念頭,就會出現明覺,譬如念佛,念咒,等等以一念帶萬念的方法,都會產生明,這就是禪菠蘿蜜次第法門的來由。修行的過程就是漸修,最後還必須放下開始的妄【佛法亦是】才能明了。

所以金剛經說,佛法非佛法。也就是放下船才能到彼岸。所以的法,包括**,都是執著乙個念頭,不管是身體出現冷熱,喜惡等等感受,還是丹田成丹,脈輪發光,經脈運轉,佛菩薩的接引皆是妄為明覺。

本覺就是佛性,明妙就是明明朗朗,又沒有辦法用語言終究描述。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真正含義。、、佛性就在這裡,卻玄妙的難以用語言表達。

眾生可以感受,可以體驗,但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講明,所以說眾生有語音,文字像。言到意斷,以及拈花微笑,茶的味道,參話頭等等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奈。

當然了,咎就是不究竟,不終極正確,還有過錯。不圓滿的意思。妄下的明覺,還必須去妄。

不放下妄的覺明不是究竟,還有咎。也就是必須應無所住,才可能到達。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覺明為咎就是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另一層解釋。

3樓:匿名使用者

性覺必明: 佛性覺而必是本來澄明,所謂明心見性。覺,不是第六意識的明白,而是超越言語和心行的徹悟;

妄為明覺:若動乙個意識念頭,有所謂本性為明的觀念,則又陷入迷妄之中。本來無相不二的實相,就塌陷為有你有我有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的世界了;

本覺明妙:本覺即是明妙無相,不可言說,也不可依意識心去追尋,須得徹悟大道而證得;

覺明為咎:若是欲以意識心追尋乙個覺性的妙明真心,則是錯謬了,這猶如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能證得本自明妙的覺性佛心。

擴充套件資料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宣化上人: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楞嚴經》裡邊有〈楞嚴咒〉,在《楞嚴經》上說:你要是誦持〈楞嚴咒〉,有了功夫,有了受用,那麼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和他的徒眾眷屬,就都常常隨從保護著你,令你遂心滿願。縱然魔王想找乙個漏洞,想來找你的麻煩也沒法子。

參考資料

4樓:虔誠心心

我的理解,僅是交流參考。

性覺必明,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它本來就是覺明,不需要再加乙個明。本來就是那樣,就像文殊,就是真文殊。

而如果,我們在本有的覺明的基礎上,再加乙個覺。等於是覺上加覺,也就是頭上安頭,變成了二法。就像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本來就是文殊,再加乙個是文殊,就成了二文殊。

所以,我們在原有覺明的基礎上,再加乙個覺,就有了能覺與所覺,也就有了能所的二法。就產生了世間的種種相。

所以,覺明為咎。覺,再加乙個明,就變成了咎,就是過錯的意思。

自性如就是這樣,本來如是,卻因為無明顛倒,妄為明覺,所以有能有所,產生世間種種相。現在就是要回歸自性。

5樓:

不信自有,而另有求。

6樓:布衣張

『性覺妙明』:本性之覺,妙寂而明照。

『本覺明妙』:天然本具之覺性,乃明照而妙寂。

=妙在哪?妙在「妙」字只屬於「寂」=

●『性覺妙明』(方便說為第一義諦)->寂而常照->寂體照用->『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聖諦,不可說,千聖不傳言語道斷.

●『本覺明妙』(方便說為第二義諦)->照而常寂->照體寂用->『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俗諦,方便說.概念堆積指月譬喻.

是故,此處『本覺』是妄覺, 不同意,再歷三大阿僧祗劫。

何以故?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因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故『覺明為咎』,覺為明咎,妄所被立起來,所明的就是乙個有邊界的空,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7樓:一念不生全體現

性覺必明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乙個覺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從性上講的,是抽象的。本性的覺是一種無干擾的覺性。可是呢,這個覺性一定會發展為覺,好比水有流動性,那麼水在自然自由自在情況下必然是流動的,這個流動的水就是覺,抽象的水就是覺性。

所以在唯有覺性的情況下,沒有什麼因素能阻止其"覺",也就是"明"。所以說性覺必明

佛教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

8樓:首席執行官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宗教信仰),組織(宗教組織,如教會,宗侶),行動(宗教組織內的活動,如祭祀,禮儀),文化(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

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給人以靈魂並延續至死後的信仰體系。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是宗教學。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在人類歷史上宗教的產生和發展的確是與很多因素有關,如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為一種在歷史上影響時間如此長、影響範圍如此廣泛、影響人數如此眾多的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

雖然,世界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的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特別是經歷了幾千年社會發展,在教育、科學、生產力都有相當高的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宗教不但沒有消滅,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廣泛,而且有很多新的宗教還在產生,其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於宗教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作用。

在其他的社會活動,如教育、科學還沒有很好地滿足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要求之前,宗教仍然是社會的必需。除了原始宗教是完全從自然產生,有比較一般性的維護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而以後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帶有某些創始人所代表的社會階層的意識。

所以在階級社會中,宗教活動往往會帶有階級烙印。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為社會接受,為社會中相當部分的人所接受,主要的原因還是它的維護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

人類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在教育、科學、生產力等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可是人的社會性相對於人的自然特性,特別是相對於人的***屬性還是十分薄弱的。教育、科學、國家機器等等這些培養人的社會性的活動的作用還不夠強大,還需要宗教活動來幫助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正常進行。所以在乙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人類社會還需要宗教。

所以佛教是宗教 **教也是宗教

9樓:願若雨

要說佛教與宗教的區別,只能說:

宗教涵蓋了佛教、天主教、**教、道教、伊斯蘭教,等。

佛教是屬宗教的一支;就像蘿蔔是屬蔬菜的一支一樣。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宗教的一種

宗教包括 佛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 **教等……

佛教是宗教嗎

11樓:還要一起走很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12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這個字本身沒有定義.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

有人說,宗教是對神的信仰。這樣來看,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要求人拜佛,而是要求人要修身。佛教更多是人生哲學。

有人說,宗教是教導人行善的派別。那麼**教就不是宗教,因為**教否定行善是因。

13樓:鄭歌

宗教是 用來信仰的。是崇拜偶像。是找到一種超越的力量來 慰籍自己迷失的心靈。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詮釋。是對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因果律的細化,是解脫的真理。當然不是宗教。

楞嚴經講的阿難七處徵心,講了半天,最後心到底在何處,答案希望在字以內

七處徵心也叫七處破妄,是破阿難的邪知邪見,在卷一破妄之後到卷一結束。立的是見性,說見性是真心。楞嚴經 法理曲折,是佛方便引導阿難和大眾,後邊又把前邊立的給破掉了,見性方便說為真心,究竟來說,真心本來面目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天地萬法是當人當下一念變現。往後學你就知道。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佛的結論是俱...

我文言文很差,老師上課講虛詞實詞,我覺的都沒必要。我做的時候

虛詞實詞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要去記住。想要得到道理,就還是要去翻譯,所以,你想不翻譯,基本上不可能,還要掌握通假字,聯絡上下文,技巧就是認真學,認真做,按照上方法,你應該能提高文言文水平 誰能告訴我高中古文詞語積累的方法啊,主要應付文言文翻譯,要詞語積累的方法不要答題技巧。首先要把課文裡的字詞解釋記...

巴金《家》簡述《家》中體現覺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我覺得,最能體現覺慧叛逆的一件事是阻止 捉鬼事件 還有覺慧的 離家出走 都能體現他的叛逆性,你可以結合 家 中的相關章節具體看一看! 覺慧 支援覺民離家出走 危銳澤 捉鬼事件。在書的後面一點寫到高老太爺病了,陳姨太他們因為迷信所以請了人來驅鬼把高老太爺嚇得不輕。病情反而加重。可是陳姨太他們卻依然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