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六十年前的中國和現在的區別有哪些

2021-05-01 12:13:32 字數 3737 閱讀 5257

1樓:匿名使用者

舊中國的工業雖然從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開始,經過了100多年畸形發展,但規模非常之小、產量非常之低。以國民經濟經過恢**展已經達到並超過建國前最高產量的2023年的人均量作為比較,不僅在所有品種全部低於美國同期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於 2000多倍,而且大多數主要品種的產量(如鋼材、水泥、發電量、石油、布、食糖等)也低於印度同期很多。但就在如此之低的工業生產量中,外國資本還佔到約70%,國內資本僅佔約30%。

而在國內資本中,官僚資本又佔統治地位,以2023年為例,佔到80%。

舊中國不僅工業規模產量小得可憐,結構還很畸形。生產資料產值很低(約佔30%以下),生活消費資料產值較高(約佔70%以上)。工業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多半從事一些修理和裝配。

工業布局極不合理,極少一點工業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幾個大一點的城市。如2023年,關內工業產值的94%是由上海、青島、廣州、北平、南京、無錫六個城市提供的。廣大內地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中等以下城市的所謂工業基本上是一些布坊、染坊、酒坊以及鐵匠鋪一類的手工業。

90%的縣城沒有電力**,火車、輪船、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要在沿海、沿江或大中城市才能見到,縣城以下的地方交通運輸連膠皮輪的車輛都很罕見,一般都是些幾乎千百年來一直使用的木輪的有的還帶個鐵箍的牛馬車、人力車,而最窮的地方和人家連這樣的車子也沒有,就是肩扛人挑。

舊中國的農業

舊中國雖然有史以來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是生產關係、生產方式十分落後,生產效率十分低下。一直到建國前,封建生產關係佔據主導地位。大約佔農戶總數4%的地主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50%,佔農戶總數70%的貧雇農僅佔15%。

生產方式是傳統的個體手工勞動, 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化作業,更沒有電力,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停留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產量很低,如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2162億斤,平均畝產只有142斤,棉花22斤。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還不能自給。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不同。農村中絕大多數人家是用「黑油燈」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糧、難得常吃細公尺、白飯、魚肉,像肥皂、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奢侈品,都要進口,是一般的百姓用不起的。經濟情況好一些的地主才能住上磚瓦房。

廣大貧雇農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很多人是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野菜,飢寒交迫,在死亡線上來回掙扎。農民不僅要承受地主、富農沉重的剝削壓迫,還要受捲入國際市場後已侵入中國的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還要承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抓兵抓丁、苛捐雜稅。舊中國的萬般苦難,尤以農村為甚。

舊中國的教育事業

舊中國雖然是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但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極為落後。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農村中,數百上千人的村莊有個小學畢業的,就算個"秀才」了。

建國前夕,全國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僅有117000人。舊中國36年中(1912-1947)僅畢業大學生約21萬人,每年平均約5800人。因此,舊中國科學技術極其落後,幾乎沒有象樣的科學研究機構。

很多有志於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飄零。

2樓:木木碎餅餅

回首舊社會受壓迫的那些窮苦人民,他們一輩子都為別人做牛做馬,永無出頭之日。那些曾經的熱血青年,最終也被吃人的舊社會埋沒。舊中國工業規模小,產量少,那時候全國有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還是吃不飽、穿不暖。

夜晚人們只能用火把或黑油燈照明,日常用的火柴、肥皂都是奢飾品。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只能吃糠和野菜,飢寒交迫。舊中國的教育和人民文化水平落後,有90%以上國民是文盲。

國內教育機構的缺失,是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阻礙,導致很多有志於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海外飄零。

3樓:y玩帥

國家當開始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60年後的中國掀起嶄新的一頁。

六十年前的中國和現在的區別有哪些?

五十年前上一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4樓:梁椋

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雖然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沒有經歷過硝煙戰火,但他們卻沒有真正的享受過生活。

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因為兄弟姐妹眾多,絕大多數都是由哥哥姐姐帶大的,沒有感受過父母的疼愛。又因剛剛停止硝煙,我國的生活水平極為低下,又經歷了60年的飢餓,*****的動亂。因此這一代人的童年是不幸的,沒有快樂,只有飢餓與貧窮。

過的是衣不裹體,食不飽肚的生活,絕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

二十年以後,他們長大了,也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他們憑著一身的力氣,一股子的幹勁兒,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埋頭苦幹,從身無分文,白手起家,到衣食無憂,應有盡有。他們是新中國建設的主力,也是單個家庭的頂梁柱。

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擔負著重擔。對上要贍養父母,尊敬長輩,對下要撫養子女,投資教育。

對於子女他們更是百般呵護,加倍疼惜。把自己童年不成有過的夢想與關愛,全部加之給了子女。而現如今他們處於子女婚嫁的階段。

此時的婚嫁不同於他們那個年代;講求的是排場,追求的是浪漫,比拼的是金錢,還要有樓房,屋內裝修,家電齊全,一切都是鈔票堆積而成的。錢從何來?都是他們這代人緊衣縮食,任勞苦幹,積攢下來的。

一場婚禮下來,他們已是所剩無幾,甚至是全部積蓄。雖然已是年過半百,但他們還要繼續勞作,因為他們要積攢後半生的養老錢。所以說:

他們不曾享受過生活,一直在奔波勞碌。

記得有位朋友給我講了這樣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黑龍江的偏僻農村,那裡有種風俗:男孩要結婚,必須要付給女方十萬的彩禮錢;還要有新房一座;田地十頃;家用電器。這樣算下來,是老兩口的全部家當,以及半生心血。

不同意?那就等著兒子打光棍吧!為了兒子的幸福只得認,而且是家家如此,更有攀比之風。

反之,年輕人只要一結婚,便腰包鼓鼓,穿金戴銀,屋明幾靚,暖意融融,而且不會對父母有一點歉意,因為這是父母們「應該做的」。

有一對老夫妻,偏偏育有兩子,老大結婚後已是所剩無幾,等到老二結婚更是債台高築。他們的生活又回到了幼年時的生活,吃的是鹹菜,沒有一點油腥;穿的是破衣,連一雙完好的襪子都沒有;寬敞亮麗的房子他們沒住過一天,為了避寒,老兩口在院子內打起了窩棚。09年的冬天特別的冷,寒風瑟瑟,住窩棚的日子真的不好過。

一日,老漢看到大兒子屋內熱氣騰騰,便想到屋內取暖時,看見兒媳婦蒸的包子,便拿起個吃了起來。這是被兒媳婦看見了,對公公說了一句話,讓老漢感覺到比冬天的冰雪還要寒冷的滋味——「這包子是你吃的嗎?這是給我兒子吃的。」。

5樓:習繎

和現在一樣 窮的窮富的富

中國六十年前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

6樓:彼岸的暗夜

六十年前

生活主要是四大件

自行車 縫紉機等

7樓:酷政冤魂

六十年前,是指2023年及以前。2023年是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高潮期,2023年是肅反運動的最緊張階段,版2023年是各種

權思想的大批判總結期,2023年至2023年,是土改、鎮反、抗美援朝的最熱時期。那時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現今仍健在的過來人最有發言權。他們通過回憶錄真實地表露出來。

不過,你要區分真實反映和統一口徑的巨大差異;做到去偽存真,挖掘人類的良心。

8樓:小喜

你多看看以前的歷史紀錄片就知道了

六十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改革開放指?

9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的今天中國無特殊事件,只是處於抗日相持階段。改革開放指: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10樓:匿名使用者

60年前是50年代,抗美援朝。改革開放是文革後2023年開始的。

六十年前的中國和現在的區別有哪些

1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 增長。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 第二產業增加值10...

六十年前抗美援朝時期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會缺水

氣候原因,那一帶本來就缺水,然後就是之前 誰也沒有想到戰局會發展成後來那個樣子,之前的儲備嚴重不足。上甘嶺是典型的從一次戰術行動公升級為戰役行動的作戰案例,沒想過那裡會發生如此大型的戰役,各方面也沒有做準備。從當時駐守上甘嶺的部隊是15軍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當時誰也沒有在意上甘嶺地區。15軍在當時是個...

急中國建國六十年來的偉大成就,建國六十年的成就(急 )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乙個五年計畫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