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條法令叫什麼比如現在叫法律,以憲法為中心

2021-04-29 07:57:57 字數 3750 閱讀 2468

1樓:星篇

大清律,大明律。基本是以判列法為主的法律,如清順治時的《大清律例》。

2樓:唯愛一萌

古代叫律、例、令、禮、法,不同朝代叫法不統一,意思都一樣。

在古代的法律叫什麼?長什麼樣?

3樓:匿名使用者

法律博大精深,為使法律通俗易懂,人們用各種比喻來說明法律。我國古人曾把法律比作獨角獸、規矩繩墨、天平等。認真品味這些比喻,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法律。

我國「法」字的古體為「 」,其中「廌」是一種傳說中的獨角神獸,能夠「觸不直者去之」,可謂「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這種神明般的裁判是法律欲臻之最高境界,也是法律所求之終極目標,於是,獨角獸就成了法律所崇拜的偶像和化身。時至今日,仍有人把它充當法律類事物的標誌。

顯然,這是遠古時代先民們圖騰崇拜在法律中的具體反映。那時的人們對越是神秘的事物越是敬畏崇拜,這種誰也沒有見過只是傳說中的神獸更是「威不可測」,把法律比喻成獨角獸有利於貫徹和推行強制性的法律,維護和伸張法律的權威性,就像把皇帝喻為子虛烏有的龍一樣。尤其是他們還未完全脫離動物界,往往把所崇拜的動物神聖化為神獸,並把一切想像都附加其上,人們敬畏什麼就說它具有什麼或就是什麼,結果把它說成既神通廣大,又面目猙獰,半神半獸,使得人們對它既敬又畏。

如果說在遠古時代,這還可以唬住蒙昧尚未開化的先民的話,那麼它對於無所畏懼的現代人來說就不靈了。如果說獨角獸「神通廣大」的神性還令人崇拜有敬的話,那麼它「面目猙獰」的獸性就與現代法律的屬性和要求風馬牛不相及了。況且,對於人間是非曲直,要由乙隻傳說中的獸來評判,這對於「天地間,人為貴」、「人是萬物之靈長」、「人是萬物之尺度」的人來說,是斷然不可接受的。

管子曾對法律作過一連串的比喻:「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鬥斛也,角量也」,並一言以蔽之——「法律政令者,吏民之規矩繩墨也」。這是很有道理的。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繩墨不知曲直。法律是人們的行為規則,是非曲直的尺度,定紛止爭的標準。但法律又不僅僅是規則,尤其不是如規矩繩墨那樣固定、劃一和刻板的規則。

否則,用法律去規範人的行為,就像用固定的規則去應對變動不居的人的行為,是刻舟求劍;用法律去評判是非曲直,就像用刻板的尺度去取捨大小長短不一的事物,是削足適履;用法律去定紛止爭,就像用劃一的標準去衡量參差不齊的事務,是一刀切。法律是一種與規矩繩墨有所不同的規則:它是抽象性規則,揚棄各種特殊性,不苛細小,大致規定,存有幅度,因而能伸縮自如,靈活應對,那種深陷細小、具體而微、錙銖必較的規則難以充分適用;它是普適性規則,不僅要放之四海而皆準,而且能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種整齊劃

一、一刀切的規則猶如「普洛克路斯忒斯鐵床」(古希臘神話中的故事:惡魔普洛克路斯忒斯讓來往行人躺在一張鐵床上,把身材高的截短,矮的拉長,使之與床等長);它是思想性規則,背後有深厚的思想內涵和崇高的精神旨求,必須依照這些思想和精神去運用法律規則,不開動思想,不把握精神,就規則論規則,就運用不了規則。這些都說明,法律不同於規矩繩墨,並要求人們不能像搬弄規矩繩墨一樣運用法律。

商鞅曰:「法者,國之權衡也。」這是把法律比作天平,形象地說明了法律的乙個重要屬性和基本旨求——平等和公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成為法治的首要原則,人們也要求法律像天平一樣保障和維護人間的平等和公平。但常識告訴我們,天平的平衡是微妙的、短暫的,條件是苛刻的——也許只有在真空環境裡天平才能始終處於平衡狀態。但現實世界並非真空環境,相反,利來利往,風起雲湧,變幻莫測,不平衡才是天平的常態。

天平的平衡既來之不易又稍縱即逝,筆者覺得把對平等和公平矢志不渝的法律喻之為天平,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況且,法律除了平等和公平以外,還有自由、人道、權利等價值理念,尤其是法律還具有強制性、懲罰性,而這些都是天平所比喻不出來的。

這些古老的對法律的比喻之所以流傳下來,反映了我們的先人抓住了法律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特徵。任何比喻都是用簡單、形象、通俗易懂的事物去說明複雜、抽象、深奧難解的事物,在這種比喻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對某事物形象、生動、清晰的說明,與此同時,比喻也對該事物進行了簡化和「打折」。從這個角度看,任何比喻都有偷工減料之嫌,因而都有點蹩足。

因此,人們應充分注意到,比喻只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某事物,但並不就是該事物本身。古今中外對法律的各種比喻,大都如此。

4樓:匿名使用者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型,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中國古代「法」和「律」的區別

5樓:薇薇甘草

「法」在古代主要是刑法的意思,而「律」的意思主要是法則、規章、約束。「法」與「律」相比,「法」偏重指刑罰,「律」偏重指文本性的準則。

古代漢語中「法」的含義是複雜的多樣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意義是:

(1)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範、規則、常規、模範、秩序。

(2)法具有公平的意義,是公平斷訟的標準和基礎。

(3)法是刑,是懲罰性的,是以刑罰為後盾的。

律:⑴法則,規章:紀~。法~。定~。規~。清規戒~。~師。

⑵約束:~己。

⑶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呂(古代用竹管製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的六個管稱「呂」,後來「律呂」作為音律的統稱)。

⑷舊詩的一種體裁:~詩。

⑸姓。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

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

」這裡的刑,原為侀,出於井田,含有模範、秩序之意。因此,以刑釋法,表明模範遵守法律(秩序)。刑,又指刑罰。

《鹽鐵論》:「法者,刑罰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古代中國法又往往與律通用,「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不也。」(《唐律疏義》)據史籍記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從此「律」字廣泛使用,其頻率高於法,中國古代法典大都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律、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稱刑統,元朝稱典章。

《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段玉裁注疏說:

「律者,所以範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管子說:「律也,定分止爭也。

」律原為**之音律,**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諧,否則雜亂無章。均布是古代調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製,長七尺。

律後來引申為規則、有序,範天下之不一而一,成為規範所有人及其行為的準則,即規範天下千差萬別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趨於整齊劃一(統

一、協調)。《史記?律書》說: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有軌,壹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根本焉。」丘濬說:「臣按律之名……凡度之長短、衡之輕重、量之多寡,莫不於此取止,律以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斷定諸罪。

」(《大學衍義補》第120卷)

最早把「法」、「律」二字聯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法令由一統」,二世用趙高,早法令,「更為法律」。

(始皇本記)後來漢代晁錯曾經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後漢書》有「皋陶造法律」等說法。

但總的說來,「法」、「律」兩字是分開使用的,直到清末民初是才被廣泛使用。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法典

什麼叫憲法?

安慶在古代叫什麼古代的安徽叫什麼比如說唐朝的時候安徽那時候叫什麼名字

安慶歷史悠久.市效出土的張四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證實,我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安慶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2000多年前,安慶為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簡稱 皖 即由此而來。商周時,安慶轄境屬揚州之域。安慶 之稱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 1147 寓意 平安吉慶 東晉詩人郭璞曰 此地宜城 故又名 宜城 乾隆二十五年...

比如魚尾紋,法令紋可以通過什麼手術方式改善

想去除面部魚尾紋,法令紋,你可以就診當地正規三甲醫院,美容整形科做藍光射頻去皺紋 這是目前比較先進,而且效果比較好的。那麼魚尾紋的話,不需要做手術的,那只要打玻尿酸啊,或者是用眼霜,這樣就比較好了 臉上出皺紋了,魚尾紋和法令紋最嚴重,面部除皺用什麼方法好?內調,因為出現這些的原因是膠原蛋白的流失導致...

開封古代叫什麼,在古代開封叫什麼?

微風飄過的葉 開封,古稱啟封 老丘 大梁 陳留 汴州 東京 汴京 汴梁等,簡稱汴。開封市的最終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開封市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關於史文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就有開封的事蹟,開封地勢遼闊,曾被評為亞洲最大的都市。開封最早的名字由來是 啟封 取 啟拓封疆 之意,有開疆擴土的意思。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