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幾千年的歷史,從

2021-04-28 00:25:13 字數 5286 閱讀 7375

1樓:清風的涼

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歷史主流是統一與融合

橫看世界萬國事·縱觀歷史幾千年·出自何處

2樓:人夜不寐

出自高歌頌盛世,bai深情鑄詩魂—

du—喜讀姚文倉同志《行zhi

吟集dao》- 碩士博士**

原文:內

寫於60年代初的《容除夕即席賦二首》,抒發了作者青年時代「壯士心懷凌雲志,欲上青天攬九重」的抱負,以至「墨濡東海水不足,筆瀉銀河才有餘」,想象誇張,豪氣十足;作者登山海關,俯視關內外,寫出「千古幽燕地,萬里起雄關,雲開碧海闊,潮來浪入天」的磅礴詩句,大有「橫看天下萬國事,縱觀歷史幾千年」氣吞山河之勢。

中國古代國防分為哪幾個階段? 15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的國防是指從西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到2023年鴉片戰爭,共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漫長歷史,形成較為完整的古代國防理論體系,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大約從西元前21世紀---西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趨向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大約從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

3、第三階段:豐富發展時期(秦至五代時期),大約從西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中葉,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公升階段。

4、體系完善時期(宋至清前期),大約從公元960年到2023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在兵役制度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

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

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4樓:樂觀小山

大至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逐步上

公升階段、鼎盛階段,逐步下落階段。

內容介紹:

1、逐步上公升階段:

春秋至漢代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是國防觀念迅速得到了強化。形成了諸如「足食足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富國強兵」、「尚戰,善戰,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

到了漢代,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國防策略,築建了許多堅固的國防工程。(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

2、唐朝時期的鼎盛階段

到了唐代,兵役制度更加完善,國防思想進一步成熟,統治者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使得當時中國疆域擴大,周邊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迎來中國歷史上國防的鼎盛時期。

武裝力量體制:**軍:地方軍,邊防軍。

3、逐步下落階段:從宋代到明清的晚期

宋朝積貧積弱,國家的國防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晚清時期,中國的國防進一步下滑,縱觀我國古代國防史,當統治階級處於上公升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時,國防就強盛,國內混亂的時候,國防就削弱,就崩潰。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的國防歷史:

中國古代的兵制建設:

兵制,就是軍事制度,現在稱為軍制。我國夏初至戰國時期,就相繼出現多種形式的兵制。自秦統一中國到清末,歷代封建王朝都根據各自的需要和條件加強兵制建設,普遍建立便於帝王控制的統帥指揮系統,主要**裝備和軍需物品由國家監製和供給,因勢採用徵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

兵制的許多內容通過法律形式頒行。

中國古代的邊防、海防建設:

我國古代的邊防建設,主要是修築防禦工程和實行實邊固邊政策。我國古代的海防建設是從明代開始的。

中國古代富國強兵的國防思想:

富國強兵是我國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視的國防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統治者和軍事家就已經認識到國防與經濟的關係,明確提出「國不富則無稱雄之本,兵不強則無爭霸之力」的政治主張。

5樓:墨陌沫默漠末

中國古代國防分為政策理論

、兵制建設和工程建設三個階段。

1、政策理論

夏朝至前清,古代國防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較為完整的古代國防理論體系。比如 「以民為本」、「居安思危」的國防思想指導;「富國強民」、「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鬥爭策略。

2、兵制建設

所謂兵制,就是軍事制度,一般稱為軍制。它包括武裝力量體制,軍事領導體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內容。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我國古代一般區分為**軍、地方軍和邊防軍。在軍事領導體制上,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皇權至上,軍隊的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兵役制度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

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3、工程建設

中國古代為抵禦外敵的侵犯,鞏固邊海防,修築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國防工程,如城池、長城、京杭運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中國古代國防建設中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築始於商代,之後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完善,一直延續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戰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主要的樣式之一。

長城是城池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西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

當代國防四種型別:

1、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

2、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援,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我國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我國一寸土地。

3、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乙個大國做盟主。

4、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田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子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

中國屬於積極防禦自衛型的國防。

國際形勢日漸緩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橫行。居安思危,我國既要加速發展,也要確保安全。「國富」「兵強」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兩大支柱。

6樓:匿名使用者

大約西元前21世紀,中國古代社會開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出現了國家。從此,作為抵禦外來侵犯和征伐別國的武備——國防的雛形便函產生了。隨後的幾千年征戰中,為保家衛國,逐漸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候國之間連年征戰,使國防觀念迅速得到強化,雖然當時的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學主張方面各放異彩,但在國防方面卻甚至一致。形成了諸如「義戰卻不非戰」、「非攻兼愛卻不非誅」「足食足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富國強兵」「文武相濟」、「尚戰、善戰、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對武備和國防的重視,而且國防思想已經上公升到理論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軍事思想的基礎,標誌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在這個時期已經基本成熟。主要表現體現在:

軍事學術極為活躍。現存最早、影響最深的奠基之作《孫子兵法》,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作。其他影響較大的還有《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十多部。

在幾千年的軍事歷史中一直被視為兵學經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諸子百家的大量的軍事論述,共同形成了我**事學術史上的第乙個高峰,為我國國防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也形成較為完整的戰爭觀,並提出了普遍的戰爭指導原則。

如孫子的「知彼知已,百戰不殆」、「示戰先算」、「伐謀伐交,不戰而勝」、「以智使力」等指導原則。這些指導原則概括精闢,到現在仍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總結出一整套治軍方法,形成了比較合理的軍隊編制結構;重視改善**裝備,研製出種類繁多的兵器裝備,明確提出把軍隊的教育訓練當作治軍的首要任務,以此來提高部隊的素質。

歷史進入秦、漢、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國防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西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國經過10年的統一戰爭,先後兼併六國,結束了歷史上的長期**局面,第一次建立起**集權的封建國家,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乙個新的歷史階段。隨後的唐、漢兩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軍事上也、處於開疆拓土的鼎盛時期。至公元10世紀中葉的近2023年間,中國古代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開始全面整理兵書,初步形成古代軍事學術體系。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軍事戰略的「兵權謀」,研究戰役、戰術的「兵形勢」,研究軍事天文、氣象的「兵陰陽」,研究兵器、裝備的製造和運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類,構成乙個較為完整的軍事學術體系。

另外,戰略思想趨於成熟,戰略防禦思想得到進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沒落時期,但軍事上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代,因此,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上也有相當的發展。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北宋初期採用了以文製武,將中從御,結果導致了重文輕武,國防衰落。

宋仁宗時期,開辦了「武學」,後又設武舉,為軍隊培養、選拔了大批軍事人才,同時也繁榮了軍事學術。明清兩朝將武舉推向更深層次,甚至出現文人談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軍事著作面世,軍事思想研究向體系化發展。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古代國防理論主要有:「以民為體」,「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富國強兵」,「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鬥爭策略等。在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導下,華夏大地消除了無數次外敵入侵帶來的戰禍,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甚至使國防曾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輝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什麼意思? 40

7樓:孫老闆

意思是:鍋裡煮著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擴充套件資料

1、《七步詩》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2、《七步詩》鑑賞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3、《七步詩》作者介紹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郡甄城(今山東甄城,一說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中華文化有幾千年歷史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幾千年文化

一 伏羲女媧政權 傳七十八帝,立國兩千七百一十七年 前7724 前5008 二 炎帝魁隗氏政權 傳六帝,立國二百四十三年 前5008 前4766 三 炎帝神農氏政權 傳八帝,立國二百五十四年 前4766 前4513 四 史皇倉頡氏政權 傳五帝,立國一百一十年 前4637 前4596 五 九黎蚩尤氏政...

絲綢歷史有幾千年,絲綢有多少年的歷史?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 大汶口文化時期 的絲綢織品。絲綢有多少年的歷史?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 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

剪紙為什麼能傳承幾千年

因為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資訊,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 道德觀念 實踐經驗 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