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拜倫為何長期漂泊國外

2021-04-10 22:20:16 字數 3583 閱讀 2143

1樓:匿名使用者

喬治.戈登.諾艾爾.

拜倫(1788—2023年)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魯迅先生譽之為"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詩人們的"宗主".他那些熱情洋溢、雄渾壯闊的詩篇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法國大革命後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因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可就是這位在當時名滿天下的詩人卻於2023年4月永遠離開了自己的故土,流浪他鄉異國,直至2023年4月在希臘邁索隆古翁病逝.只是在死後詩人的遺骸才被運回英國安葬,而他的心臟卻永遠留在了希臘的土地上."英國喲!

我愛你,儘管你有那麼多缺陷."拜倫遠走他鄉後,曾在義大利威尼斯含淚寫下了這一感情真摯的詩句.

可見詩人還是深深眷戀著自己祖國的,可是他又為何要在2023年遠離故國家園,並從此一去不復返呢?對此,世界各國的文史專家們長期爭執不休,未有定論.總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英國著名史學家麥考萊認為是英國上流社會的毀譽無常才最終導致了拜倫的出走.2023年拜倫首次出國漫遊,先後到過葡萄牙、西班牙、馬爾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於2023年底回國.這次歷時二年多的旅行

開闊了拜倫的視野,所見所聞使他詩情迸發,在途中寫下了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二章.這些詩作回國發表後,震動了歐洲詩壇,拜倫一舉成名,即刻成為英國第一流的詩人、社交界爭相邀寵的紅人.

特別是倫敦那些年輕貴婦們常常以能與詩人同飲共舞為榮,她們迷戀的是詩人的名聲、地位和少年英俊.可是二年後,倫敦城的顯貴們卻又對拜倫的言行頗多微詞.

為了尋求解脫,2023年1月拜倫與密爾班克小姐結婚.但一年後,這次匆促的婚姻即以妻子離家分居而告結束.訊息傳開,拜倫發覺他一夜之間便已身敗名裂.

把婚姻制度的神聖視為信條的中產階級齊聲譴責拜倫的殘酷無德,上流社會的沙龍更是視之為魔鬼怪獸,對詩人閉門不納.這和《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剛出版時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拜倫感到莫名其妙,無法忍受.

我國學者範忠存先生在其所著《英國文學史提綱》中也說,當《恰爾德.哈羅德遊記》頭兩章等詩篇發表時,拜倫"一覺醒來,成了大名",在好幾年中都享有非凡的聲譽.但隨著同妻子的離異,**界又轉而反對拜倫,這使這位驕傲者中最驕傲的人飽嘗了世態的炎涼、人情的淡薄.

社會的遺棄終於迫使拜倫離國他走,一去不返.

另一說認為拜倫是由於其政治信仰而見棄於英國統治階級.吳富恆主編的《外國著名文學家評傳》"拜倫"條即指出,拜倫的各種傳記作者竭力掩蓋拜倫與英國統治階級之間的鴻溝,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拜倫在議會裡的大膽演說,他的詩歌所表現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都使統治階級對他仇恨日深.

於是他們在詩人私生活方面製造種種"醜聞",挑撥他妻子同他離異,唆使社會**謾罵拜倫是叛徒、國王的誹謗者、道德的破壞者、拿破崙的頌揚者等等,使詩人在社會上處處受到打擊.對此,拜倫認為:"如果那些低語、私議和傳言是真的,我對英國是不合適的.

如果不真,英國對我是不合適的."所以說,表面上拜倫最終是由於被**而不得不離開英國,"其實,他是被英國統治階級逐出自己的祖國的."蘇聯學者葉利斯特拉托娃所著《拜倫》一書亦持類似的看法.

葉氏指出,拜倫自2023年進入上議院後就表示了他對封建**主義和貴族寡頭反動統治的深惡痛絕,夢想在英國建立起美國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並且在上院仗義執言,為工人破壞機器活動辯護.這一切使他成了英國統治階級急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於是有人私下說項拜倫,勸其改變政治觀點,否則將進行政治**.

而拜倫表示拒不讓步,"他們至多不過使我離開這個社會.對這個社會我一向不奉承,一向沒滿意過."最後,詩人忍受著內心痛苦離開了祖國,想暫時得一喘息,再來給敵人乙個更大的打擊.

最後是家庭婚姻變故說.亨利.托馬斯和黛娜.

莉.托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詩人傳》認為,拜倫不是那種喜歡成家立業的人,而他的妻子密爾班克卻是英國社會中見識平庸的女人,她幻想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拜倫,為拜倫所不能忍受.於是密爾班克找來醫生為拜倫作檢查,硬要詩人承認有神經病.

這一企圖失敗後,密爾班克就於2023年帶著幼小的女兒離開了拜倫,要求分居,並放出謠言說拜倫和其同父異母姊奧古斯塔有**行為.於是,因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而登上文壇高峰、集倫敦名望於一身的奇才——拜倫,終因婚姻生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成為眾矢之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打擊,被迫變作流浪異鄉的逐客,到國外去追求放浪自在的私生活.

筆者認為,上述諸種解釋皆在情理之中,但又不盡其然.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既是事物發展必然性的表現,同是也不能否認誘使這種必然性成為

現實的偶發因素的作用.那麼,促使拜倫決定永遠離開英國流落異鄉的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又是什麼呢?

關於詩歌的知識 故事 **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乙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

「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乙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

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

「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3樓:匿名使用者

媽媽的葡萄

山洞裡住這

4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請看

故事請看

5樓:吳國小魔女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詩歌欣賞要具備如下的知識:

1.如何品詩。人們常把欣賞詩歌叫「品詩」。所謂「品」,第一是要細心地認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乙個安靜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情緒下進行欣賞活動;第三是要想象、聯想的翅膀,從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中尋找與詩歌意念相對應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複來加深對詩情詩意的把握。

2.讀詩入意境。欣賞詩歌還要「讀」。詩歌具有節奏,韻律,不讀只看,是無法細緻深入地領略這種美感的。

反覆認真地讀詩,詩中那種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調的鏗鏘有力、節奏的明快活潑,或者情調的纏綿悱側、言語的呢呢喃喃、節拍的波浪起伏,就會十分自然地融匯在一起,使你為之所感動。

3.提高欣賞情趣。當然,詩歌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一樣,也有乙個情趣、格調、標準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健康的欣賞情趣,確立較高的欣賞標準,另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詩歌作為欣賞物件。

對於情趣和格調過於低下庸俗的詩歌,應該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文中引用英國詩人雪萊富有哲理的詩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情趣高雅,品格高尚,熱愛生活等 性 交 文中引用英國詩人雪萊富有哲理的詩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珀西 比bai 希 雪萊 英文原名 du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zhi4日 dao公元1822年7月8日,享年29歲 英內國著名作家 浪漫容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

雪萊,和他妻子瑪麗雪萊的介紹,英國詩人雪萊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海德公園九曲湖自殺的)

天堂樂師 補充一下瑪麗 雪萊的簡介 英國 家。英國哲學家威廉 godwin和英國女作家和女權運動家瑪麗 wollstonecraft godwin的女兒,她生在倫敦,並接受了私人家庭教育。1814年5月她結識了年輕的詩人 percy bysshe 雪萊,兩個月後,他們一起離開了英國。當雪萊的第一個妻...

英國詩人雪萊曾說,我們都是希臘人,有什麼深意

這句話你沒有說全 原句是 雪萊 我們全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 我們的文學 我們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臘。他說這句話是想表達希臘文明對西方文明影響深遠 18世紀英國詩人雪萊曾說 我們 西方人 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我們的 你要標準答案我不會寫 但是你學這個的都不會寫 我也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