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有哪些尼姑庵?這些尼姑庵裡是否有法號姓氏是姓梵的

2021-04-09 07:17:11 字數 3194 閱讀 1039

1樓:匿名使用者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兵革時興,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國家又對佛教執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則各國相安,社會比較安定,帝王都熱心護教,因此兩方的佛教,一則勉強維持,一則續有發展,其情況各不相同。

尼姑出家未必在尼姑庵,多在寺廟。五代十國知名尼姑還有:道容『戒行精峻』,令宗『學行精懇,開覽經法,深義入神』,慧果『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毗尼,戒行清白』,慧耀甚且燒身以供養三寶。

宗教與民俗的區別 10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宗教,我理解的是。在法律和道德行為準則完善形成之前,宗教本身擔任著規範人們行為底線的職責。比如說多數宗教都有描述地獄、煉獄、或類似的內容。

而且宗教也在很長時間內是朝廷治理國家的一種工具,也類似於現今的法律和社會**。而宗教信仰多是對未知自然世界的敬畏,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至於宗教文化,「文化」這東西很難說的,太過於綜合。

民俗的話,把理想化的宗教對映在現實生活就是民俗中的那一部分。而真正的民俗涵蓋量就更大了。

文化是一道菜,宗教和民俗就是油和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有時候都可以互相轉化。很亂很複雜。

3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與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宗教屬於上層建築。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宗教與民族的聯絡就是宗教的民族性,每一種宗教的產生,總是同某些民族的社會歷史條件聯絡在一起的。

民族風俗是乙個民族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是反映了民族的特點和形式,反映了乙個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構成民族「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這一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具有傳承性,社會性,自發性等特點,是民眾自發重複的行為,由某些指令所規定的行為在演變為民眾的自覺行為前,雖已廣泛流行社會,也不能列入風俗習慣之範圍,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雖然對於信仰它的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方面有著深廣的影響,與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絡,但其與民族風俗習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4樓:從鄉村走出來的

寫**呀,我不行。

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民俗多指生活習俗。

----------

從現代宗教學角度說,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人它也可以被視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換而言之,宗教是有組織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我這麼跟你說吧,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再來說說宗教本身,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認識邏輯性、危害性和主觀性,很少認識到它的價值邏輯性、有益性和客觀性。   宗教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為一條邏輯主線,把各種零碎的、具體的道德規範以及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聯絡起來、統一起來,這些神秘偶像實際上就是社會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利益)的化身。總之,宗教的本質就是用主觀的、虛假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真實的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用唯心的外殼來包裝唯物的核心。

例如,「生死輪迴」理論反映了社會發展連續性的客觀要求;「因果報應」理論反映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規律。

民俗,指乙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他們直接的聯絡是信仰著共同的神秘,如宗教裡邊信仰**耶穌上帝釋迦摩尼的,民俗裡面信仰觀音天公財神的,都是神秘的力量。

6樓:匿名使用者

從現代宗教學角度說,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人它也可以被視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換而言之,宗教是有組織的。

包括些什麼內容

7樓:喝倒彩專家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包羅永珍啊!o(∩_∩)o~

8樓:蘇北申哥

幾乎是所有的,在法律的範圍內的

中國傳統宗教文化逐步恢復是乙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有關嗎?

9樓:百小度

民俗信仰的型別及其與宗教的聯絡民俗信仰在世各國和各民族中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我國的情況可以將它們概括為五種型別。這些型別,有的既是民俗信仰又是宗教信仰,故有某種重合和交叉。

10樓:佯裝不是裝

宗教信仰與民俗信仰的區別民俗信仰常常被稱為民間信仰或民間宗教,但它比宗教具有更長的歷史和更廣泛的內容。

11樓:古圖

宗教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中核心的成分之一,並且對民族心理有著極強的薰陶作用,決定了宗教文化與民族演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12樓:微醉的那絲光

他們是相輔相成的,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

13樓:阿芯

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他們之間相互聯絡與影響

14樓:飄逸哥

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英國美國風情,歷史,文化,傳統,民俗

15樓:冰雪大祭司

三個禁忌

不能加塞 英國人有排隊

中國民俗傳統 100

16樓:匿名使用者

雨傘——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燈籠——登龍,有朝一日,好好學習,

17樓:

為人遮風避雨,照亮前程.

18樓:匿名使用者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都有哪些國家,五代十國是哪十國

五代十國是哪十國?五代十國是五代和十國的並稱。五代指從公元907年到960年中原地區建立的五個政權,依次為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十國指從902年到979年與五代並存的十個政權,分別為 楊吳 南唐 前蜀 後蜀 吳越 閩國 南平 馬楚 南漢 北漢。五代十國有哪些國家?一 五代 907年 960年...

五代十國包括哪五代,五代十國是哪十國哪五代?

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區前後更替的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五代指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王朝。十國指中原王朝周邊先後出現的諸多小國及藩鎮割據政權,包括前蜀 吳 楚 南平 吳越 南漢 閩 南唐 後蜀 北漢。說是十國,不過是取個整數而已,五代時的割據政權遠不止十個,如 河西走廊的金...

「五代十國」屬不屬於唐代

當然不是唐代,是唐代至宋代之間的。五代的第乙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樑王朝,史稱 後梁 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 唐 晉 漢 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 後唐 後晉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