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陸游的《關山月》與李白的《關山月》的異同

2021-03-05 09:18:21 字數 5518 閱讀 5397

1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關山月  陸游和戎2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3。朱門沉沉按歌舞4,廄馬肥死弓斷弦5。戍樓刁斗催落月6,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裡7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8。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9!遺民忍死望恢復10,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於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字。

從巨集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

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只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於雲外的腐敗投降政治。第一段: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係。

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只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弦」這兩個典型情景為著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裡歌舞昇平;一邊是馬棚裡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黴斷。

「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為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淫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

這說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游,面對統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湧而出。

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採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

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第二段: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於風平浪靜,相安無事。

在這裡,詩人把比較的著眼點聚焦於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於尚存者來說,由於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只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託於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髮蒼蒼了。

乙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乙個反問句,顯得多麼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盡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回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杜甫《石壕吏》)如果說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麼對於死難者來說呢?「沙頭空照徵人骨」,乙個「空」字,說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願望,將隨著老死邊關、化做暴露於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說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復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將「將軍」「徵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

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屍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裡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最後四句是第三段: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

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乙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為了抵禦外辱,曾經在這裡浴血奮戰。

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乙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緊接著,「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

一邊是占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裡子孫成群,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為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悽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願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援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

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4]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

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

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關山月藝術特色《關山月》詩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此詩的特點。

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鬱、蒼茫、悲涼、激越的。同一時間段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情景和態度的對比、同一環境裡的不同情景的對比、同一類人物的生死對比、同一地域的古今對比等等,乙個個特寫鏡頭相繼呈現於讀者的視野中。

三個場景之間,每個場景內部,對比之中又包孕著對比,層層套疊、交相映照,展現了極為深廣的社會生活圖景,揭示了當時表面上一汪平靜的死水裡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極富概括性。

然而,這些情景並非是割裂的,而是包含了高度的統一性。一方面,三個大的場景緊扣乙個「月」字來寫:朦朧的月光照著戍邊戰士的白髮、橫笛,照著沙頭的白骨,照著遺民的淚痕,也照著朱門的歌舞、肥死的廄馬、黴斷的弓弦;月色中,有將軍的按歌擊拍聲,有扣人心弦的刁斗聲,更有哀怨幽咽的橫笛聲和哭泣聲,從而使三個畫面在時間上保持了完整統一性。

另一方面,上述諸種對比鮮明的場景是受詩歌開頭的「和戎詔下」的統領,形成層層相因的邏輯聯絡。可以說,正是這種層層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的運用,使得這首詩所描繪的深廣社會生活構成了一幅幅沉鬱悲壯的時代畫卷。

從接受心理的角度來說,這兩種修辭文字的套疊運用,通過多個意象的組合對接,從多個角度反覆刺激接受者的視聽感官,連續引發讀者的不「隨意注意」,從而達成作者和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詩歌的寓意得到了強化。戍邊戰士的報國無門之怨、中原遺民的復國願望落空之憾,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入侵者的切膚痛恨、對投降妥協派的抨擊憤慨等思想感情,都包含在這重重疊疊、對比鮮明的意象群中了。

對比示現的修辭模式在陸游的詩歌中運用較為普遍,但在《關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詩裡面,竟描繪了如此多的對比鮮明的情景,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其構思之精妙,在陸游的詩歌中,乃至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5]  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6]  關山月⑴李白明月出天山⑵,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⑶。漢下白登道⑷,胡窺青海灣⑸。

由來征戰地⑹,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⑺,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⑻。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

在一般文學作品裡,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公升起的景象。

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

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絡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

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

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物件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

「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乙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

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並不是侷促於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5][6]

陸游《關山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月這個意象在

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乙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誰會呢?快來解答,坐等答案 關山月 中選用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月 這個意象在詩中起什麼作用?關山月 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此詩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

陸游(關山月)的修辭手法表現在什麼地方

對比示現的修辭模式在陸游的詩歌中運用較為普遍,但在 關山月 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詩裡面,竟描繪了如此多的對比鮮明的情景,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其構思之精妙,在陸游的詩歌中,乃至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陸游是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其七言古體詩 關山月 借舊題寫新事,飽含詩人憂...

陸游的關山月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關山月 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全詩每四句分為乙個層次,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 鶯歌燕舞,不思復國 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 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