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稱有哪些

2021-03-04 01:10:19 字數 6629 閱讀 3209

1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2樓:王王王小六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神州

神州(中國),又名「九州」。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範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3、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4、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

九州,意即漢地。五岳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範圍內,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

2023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5、中土

中土指中國本土或中原王朝,也叫中原、中華、中夏、華夏、諸華。

古指中原地區,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地域概念,意為國之中,天地之中。華夏民族的祖先根據天文、地理、和風水學的概念,認為位於中岳嵩山山麓的中原河南登封,位居天下居中的位置。

中原地區,位於千里太行山脈的南側,千里伏牛山脈、大別山脈的北側,後面的西方是巍巍天山、崑崙、秦嶺龍身,萬山之祖中岳嵩山是雄踞東方的龍脈,黃河洛水為華夏民族活動中心的聞名世界的兩河流域,河、洛、伊水中土三川盆地,是華夏族裔、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

登封,古稱陽城,禹州,古稱陽翟、夏邑,偃師,古稱斟鄩,也是五千年歷史、文化、文明以來中華民族、華夏族裔最早生息、居住、繁衍、定都的地方。

3樓:w晴天去看海

華夏、中華、中夏、諸華、神州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2、中華

中華china。中原華夏大地,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3、中夏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曆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出自:《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呂向 注:"中夏,中國。"

譯文:眼睛中原而廣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稜。「呂向注:」中國,中國。

4、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出自: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譯文:華夏,中國的。

5、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 ,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的地理範圍等同 ,其範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 、"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區域性地區。

作為名山大川的四瀆五岳五鎮也是在神州(漢地)的範圍之內 。

4樓:阿沾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4、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神州(shén zhōu),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 ,是屬於黃種人漢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積達360萬平方公里。

5、中原

中原是乙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中華

中夏諸夏

神州中土

禹域震旦

九州赤縣

延展: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幷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

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

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6樓:冷暖自知

中國」有「九州」、「諸夏」、「赤縣神州」、「禹城」、「震旦」等稱謂。「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

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

「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

《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

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

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

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源於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

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於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二,中國古代的別稱:

(一)、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訓》載:

古代中國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四)、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 「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朝滅六國也說「秦王掃六合」此六合指六國合併。

(十三)、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十四)、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指整個黃河流域。

(十五)、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中國的古稱什麼又稱什麼泰山古稱什麼?又稱什麼?

中國 是中華 建立後才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稱謂。中國的古稱有 華夏 中華 中夏 諸夏 諸華 神州 中土 禹域 中州 九州 震旦 等等等。赤縣 神州 赤縣 神州之稱,最早見於 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 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 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 赤縣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

成都有古稱什麼 有哪些別名 這些別名是怎麼來的

橙之味 成都簡稱 蓉 古稱益州,別稱有 錦官城,簡稱錦城 芙蓉城,簡稱蓉城.另外藏傳佛教稱成都為眾香城,主要得名於成都名剎昭覺寺. 成都得名在古蜀國從北向南遷都時.統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遷都得興旺的運氣,且寄望於這個新地方能夠早日成為其國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為都城之意,命之為成都。所以成都這個地...

關於讚揚中國的古詩有哪些,有關讚美中國的古詩詞句有哪些?

魔法名字不顯示 1 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 望天門山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3 望洞庭 作者 劉禹錫 朝代 唐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盤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