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021-03-04 00:37:28 字數 5114 閱讀 5132

1樓:℡飛逝的回憶

賞析溫庭筠《望江南》

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個字。「詞之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一句一字閒不得」(《白香詞譜箋》)。起句「梳洗罷」,看似平平,「語不驚人」。

但這三個字內容豐富,給讀者留了許多想像的餘地。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婦),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激動)的反映。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之類的描寫來表現思婦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離別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獨的日子似乎就要過去,或者說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來到,於是,臨鏡梳妝,顧影自憐,著意修飾一番。

結果是熱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現實,帶來了深一層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鏡不治」「首如飛蓬」的苦境中去。這三個字,把這個女子獨居的環境,深藏內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嗎?

接著,出現了一幅廣闊、多彩的藝術畫面:「獨倚望江樓。」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的人。

這時的女子,感情是複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是變化的。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這裡,乙個「獨」字用得很傳神。「獨」字,既無色澤,又無音響,卻意味深長。

這不是戀人暱暱情語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憑欄遠眺圖,卻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把人、景、情聯絡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妝女子和美麗江景調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江水流動的交融。

「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這句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又和「獨倚望江樓」的空寂焦急相鏈結,承上而啟下。船盡江空,人何以堪!

希望落空,幻想破滅,這時映入她眼簾的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裡,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於自然物而產生的一種聯想模擬。斜陽欲落未落,對失望女子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悄悄收著餘暉;不盡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無語流去。

它像一組電影鏡頭:一位著意修飾的女子,倚樓凝眸煙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別不歸的愛人,從日出到日落,由希望變失望,把這個女子的不幸,表現得多麼動人。

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氣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後彈出了全曲的最強音:「腸斷蘋白洲。」「末句最當留意,有餘不盡之意始佳。

」和全詞「不露痕跡」相較,末句點出主題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結句,仍有「有餘不盡之意」。白蘋洲在何處?俞平伯先生說,不要「過於落實,似泛說較好」,(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這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但在本篇的藝術描寫中,應該是江中確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實寫。獨倚望江樓,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時盼人心切,只顧看船而不見有洲了。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洲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

詞是注重作家主觀抒情的藝術形式。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動自然,沒有矯飾之態和違心之語。詞中出現的樓頭、船帆、斜暉、江水、小洲,這些互不相干的客觀存在物,思婦的由盼郎歸來的喜悅到「腸斷白蘋洲」的痛苦失望,這些人物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作家經過精巧的藝術構思,使之成為渾然一體的藝術形象。

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橋梁,把這些景物、人物聯絡了起來,而且滲透到了景物描繪和人物活動之中,成了有機的藝術整體,使冰冷的樓、帆、水、洲好像有了溫度,有了血肉生命,變得含情脈脈;使分散孤立的風景點,融合成了具有內在邏輯聯絡的藝術畫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的心理活動完美統一地顯示出來。這正是現實生活中的思婦的怨和恨,血和淚,深深地感動了作家;在這些似乎平靜的字句中,跳動著作家真摯熱烈的心。

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餘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著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還有那臨江的樓頭,點點的船帆,悠悠的流水,遠遠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著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小令,看似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醞釀著熾熱的感情,而且宛轉起伏,頓挫有致,於不用力處看出「重筆」。

思婦題材寫的人很多,可說是個「熱門題材」,但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這也是個軟題材,但這首小令不是軟綿綿的,情調積極、健康、樸素。在有著綺靡側豔「花間」氣的溫詞中,這首小令可說是情真意切,清麗自然,別具一格的精品。

望江南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乙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裡公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

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

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髮,流下了濁淚。在這裡,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江城子 密州出獵

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於熙寧八年(1075)冬,當時蘇軾知密州。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云: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

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蘇軾在此詞寫就後數日給他的朋友鮮于子駿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

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上闋著力描寫出獵的陣勢,豪興勃發,氣勢恢巨集。「狂」字是核心,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況。

如《十拍子》:「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寫這首詞時節三十九歲,卻自稱"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

「為報」句寫出太守與人民的親切關係和頗為自負的豪情。

下闋抒寫為國效力的願望。從熙寧三年到七年,遼和西夏數次南侵,北宋**割地賠銀,喪權辱國,令許多尚氣節之士義憤難平。故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其"狂"字下面潛涵的赤誠令人肅然起敬。

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動形象。

[賞析]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主要的邊患是遼和西夏。雖然訂立過屈辱的和約,但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面,有聲有色。

後段從打獵引申到「射天狼」,表現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全篇充滿了豪邁的氣概。

說明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雖訂立過屈辱的和約,可是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的。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面有聲有色。後段從打獵引申到「天狼」,表現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

全篇的氣概都很豪邁,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豔的吳儂軟語,變成可報國立功的黃鐘之音,拓展了詞的表現範圍,提高了詞的意境。

武陵春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上片極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淒苦。

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

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

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交代的是季節特徵,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說明這時已到了暮春時節。「日晚倦梳頭」是通過日色已晚而作者仍無心梳洗打扮來表達內心的哀傷。下面敘述哀傷的原因和哀傷的程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春天裡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並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這比「聲淚俱下」的描寫更深入了一層。她的悲哀是不可觸控的,不但不能說,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會淚如雨下。

在這裡作者利用「日晚倦梳頭」和「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

下片一轉,另闢蹊徑,寫道:「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詩人也曾產生了去那裡泛舟的念頭。

她想去雙溪泛舟並不是貪戀美景、遊賞心切,而是要尋求乙個消除愁苦的去處。不過,轉而卻又否定了自己的計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怕的是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

人們總是把愁怨比做連綿不斷的流水,比做斬盡還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卻另尋了乙個新思路,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承載不動。她又用「也擬」「只恐」等虛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動層次清楚地表露了出來,像這樣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實在很新鮮、奇特,所以被詞論家稱讚為「創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詞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內在情感方面更加細膩,更加深邃。有人評價說「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破陣子 為陳同甫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

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鬥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在詞裡描繪了乙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裡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後,寫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

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場,衝鋒陷陣。想象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

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好累啊

《稻草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稻草人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過稻草人前後的心理活動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稻草人 是2008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葉聖陶。有乙個老婦人,她的田裡有個稻草人,稻草人為他看守稻田。可是,蛾子在葉子上面下了子。老婦人沒看到葉子卷起來了。肉蟲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給老夫人警告,...

稻草人這篇文章得中心思想《稻草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稻草人 這篇童話就通過乙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人的所見所思,真實地描寫了二十 年代中國農村風雨飄搖的人間百態。他的童話旨在啟迪孩子們認識 關心周圍發生的事,了解現實生活中 的悲哀。有乙個老婦人。她的田裡有乙個稻草人。然而,蛾子在樹葉上。老婦人看不見葉子卷起來了。蟲子吃光了所有的大公尺。稻草人...

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看來保羅在公元61年寫信給猶地亞的希伯來裔 徒。一個歷史家指出,在那段日子,無論在耶路撒冷城還是在整個行省,任何持重 老實的人,都毫無和平安全可言 希伯來裔 徒也在宗教方面大受壓力。由於耶穌的忠心門徒熱心傳道,徒的會眾得以迅速擴充套件,可是猶太人,尤其是他們的宗教領袖,卻對此大感嫉妒和憤恨。於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