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發射的重大意義嫦娥1號發射的意義

2021-03-04 00:35:55 字數 5889 閱讀 2607

1樓:匿名使用者

1、技術創新。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活動的第三個里程碑。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並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智財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多個中國航天史及太空飛行器的「第一」:

第一次研製並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第一次實現了繞月飛行和科學探測;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研製流程,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2、積累經驗。作為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衛星的研製過程攻克了很多近地衛星不曾遇到的難題,開闢了中國航天的新領域,為中國執行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娥一號衛星開展的在軌試驗,充分利用衛星的延壽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試驗資料,為嫦娥二號、三號衛星的研製,提供了基礎資料,對我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開展和其它深空探測計畫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

嫦娥一號衛星所開展的各項後續試驗,一直是在有組織、有計畫、分步驟進行的,試驗的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目的明確,策劃充分,方案細緻,把握風險,步步推進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發揮了衛星的潛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3、促進經濟。雖然針對「嫦娥奔月」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乙個準確的數字,但美國的「阿波羅計畫」給我們提供了借鑑,當年,「阿波羅計畫」投資了256億美元,但它同時創造了3000多項新技術,帶動了美國高新技術的全面發展和工業繁榮,據估算,"阿波羅"計畫的實施,每投入1美元,最後都能產生4~5美元的經濟回報。大到直徑50公尺的射電望遠鏡天線,小到防爆配電箱,嫦娥一號工程的不少配套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

在我國航天領域,很多高科技原材料、元器件,從國外採購成本高,國有企業自行研製時間長,從民營企業中採購軍民兩用產品,成了實惠的選擇。航天技術能為醫院建立無菌環境,原來用於確保太空飛行員呼吸潔淨空氣的技術,已經被醫院用來殺滅細菌和病毒;另外,太空飛行員使用的水迴圈處理裝置,將來可以用於淨化被汙染的泉水,達到符合飲用的標準。

4、獲得影像。獲取「全月面三維影像」是嫦娥一號衛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一年的時間裡,該衛星按計畫完成了南北緯70度的全月面的三維成像,並首次獲取了月表極區的全部影像。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指揮部的決定,衛星還開展了月球兩極影像拍攝試驗,至2023年7月1日,完整獲取了月球兩極的影像資料,補充製作了月球極區影像圖。「嫦娥一號『看』遍了月球的每一寸土地,並完整傳回了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this problem is very difficult, i can't.

嫦娥1號發射的意義

3樓:普通d一兵

探測月球是破解地-月系統、太陽系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環節。探測月球可以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探索領域。除了用望遠鏡,現在發射各種各樣的探測器去探測月球,甚至登上月球進行探測。

這一系列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高新技術的整體發展,科學需求轉換成了技術上的突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阿波羅」 計畫。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月球研究太陽系的物質**,了解太陽星雲的分餾、凝聚與形成過程;研究行星與衛星的大氣、電離層與磁場的特徵、起源與演化。

月球是能源寶庫誰先利用誰獲益太陽能每年約為12萬億千瓦。

月球是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月球上蘊藏著豐富的鈦、鐵、鈾、釷、稀土、鎂、磷、矽、鈉、鉀、鎳、鉻、錳等礦產,僅月海玄武岩中含有可開採利用的鈦金屬就有100萬億噸。每年到達月球範圍內的太陽光輻射能量大約為12萬億千瓦。

在月球上,太陽能的能量密度為1.353千瓦/平方公尺。如果人類在月球表面建立三座全球性的並聯式太陽能發電廠,就可以獲得極其豐富而穩定的太陽能。

月壤中富含由太陽風粒子積累而形成的氣體,如氫、氦、氖、氬、氮等,尤其是核聚變燃料「氦3」在月球上蘊藏豐富。「氦3」是一種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100噸「氦3」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電力需求,10噸「氦3」 所發的電,就可滿足我國一年的用電量。探明月球上「氦3」的儲量和分布,對我國未來能源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月球與行星探測還可以促進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環境研究。

月球超高真空低磁場高潔淨是環境監測和軍事戰略的制高點。

月球上有特殊的空間環境資源:超高真空、無大氣活動、低磁場、地質構造穩定、弱重力、無汙染、宇宙射線豐富。我們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空間環境,建立精度高、造價低、執行與維護費用低的天文觀測站與研究基地;也是環境監測和軍事戰略意義的制高點。

在月球上建立發射場,發射深空探測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觀測站,可以不受地球大氣層的限制,是理想的對天觀測和對地監測站。由於月球自轉與公轉週期相同等因素,在月面上可以持續進行14個地球日的夜間觀測。

因此,在月面可以對地球的地質構造及環境變化進行監測與研究,特別是小天體對地球可能構成的威脅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有隕石、彗星等物體向地球方向執行可能撞擊地球時,可及時採取措施將其摧毀或改變其執行方向,從而起到保護人類的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齊湘輝 秦大軍)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

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神舟」七号」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23年的發射計畫將拖後到2023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畫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工作週期決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乙個部件都需要經過複雜的工作週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效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在工廠的生產能力範圍內。

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乙個複雜的工程,要一步乙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

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太空衣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号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太空衣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太空衣還要攻關,太空衣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号太空衣從氣密、通訊、排洩、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據黃春平**,「神舟」七号將有三名航天員,乙個要出艙行走,乙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裝置等專案,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根據中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嫦娥1號選用的有效載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體相機、雷射高度計、成像光譜儀、伽馬/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和太陽風粒子探測器等。其中ccd立體相機是拍攝全月面三維影像的專用相機,在中國屬首次使用;成像光譜儀用於獲取月面光波圖譜;伽馬/x射線譜儀用於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測儀除用於獲取月壤厚度資訊外,還能給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溫度圖和月球兩極地面的資訊。

由雷射器、望遠鏡和接收電路三部分組成的雷射高度計,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它在探月衛星的發射階段和轉移階段都處在「睡眠狀態」。衛星進入環月軌道後,雷射高度計首先向月面發射雷射束,並立刻用望遠鏡把反射回來的光束變成電訊號;接著,接收電路盒將迅速進行精確計算,用最短時間得出該探測點的月球海拔高度。

雷射高度計完成繞月旅行,月面每個探測點的海拔高度就一清二楚了。這些數值一旦與ccd立體相機拍攝的平面影象相疊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確的月面三維地形圖。只要雷射高度計發射的探測點足夠密,就能獲得覆蓋整個月球的地形圖,包括人類探月活動從未涉及的月球兩極區域。

據探月專家介紹,美國、歐空局、俄羅斯和日本等以前從未在探月過程中使用過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微波遙感技術,所以嫦娥1號上的微波探測儀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衛星上裝載微波遙感裝置,用以實現對月面更為細緻深入的探測,並將對所發回的資料進行反演和解析。不過,由於月球遠離地球,對月球進行微波遙感探測有很大的技術難度和一定的風險。為確保探測成功和能穩定地發回資料,現正加強對月球微波遙感的地面**研究,在借鑑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做相應的技術改進。

嫦娥1號有效載荷共重130千克。早在2023年1月7日,所有24件儀器就完成了首輪聯合測試,結果相當成功。測試表明,探測儀器設計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已基本攻克,並解決了裝置間的接**術。

全部探測儀器於2023年9月交付,並與衛星平台一起進行雜訊、振動、輻射和真空等各種空間環境的模擬測試。

使用成熟的火箭

按照計畫,長征3號甲被選為月球探測衛星的運載火箭,發射場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但要進行必要的適應性改造。

根據設計,嫦娥1號的執行軌道近地點為200千公尺,遠地點為51000千公尺,屬於大橢圓軌道。火箭必須精確地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才能準確完成預定探測任務。為滿足探月衛星的特殊要求,長征3號甲火箭控制系統增加了單機和線路備份,確保飛行過程中不出現任何偏差,萬無一失。

選擇長征3號甲主要考慮到它是長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發射成功率最高的成員之一。該火箭擁有更靈活而先進的控制系統,可在星箭分離前對有效載荷進行大姿態調姿定向,並提供可調整的衛星起旋速率,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同時兼顧低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等其它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也可進行一箭雙星或多星發射。

目前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3號甲火箭已進入試樣研製階段,部分元件和箭體已開始投產。但由於月球探測器尚處於初樣設計階段,今後研製人員還將根隨著探測器研製的深入,逐步對火箭設計進行適應性修改,預計將於兩年後出廠。

嫦娥1號發射時間的選擇要考慮到光照、太陽入射角、測控條件和軌道限制等因素。發射後,衛星將用8~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在經過發射、飛行和進入預定軌道等程式後,如何將探測資料傳回地面,是工程的技術難題。

嫦娥1號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說,通俗一點講,該工程有三大目標,即「到得了」、「轉得起」和「傳得到」。嫦娥1號從起飛到進入目標軌道將多次經過中國上空。如地理位置和天氣條件允許,人們有可能用肉眼觀測到現代「嫦娥奔月」的情景。

測控和應用系統

由於旅途遙遠,所以測控系統尤為重要。測控系統將以中國現有的s頻段航天測控網為主,輔以甚長基線干涉儀天文測量系統組成,並進行必要的適應性改造。

嫦娥1號衛星不僅需要對月球進行全天候的觀測,還需要把太陽能電池板始終對準太陽,同時又要把傳送天線對準地球。目前,中國在上海佘山和烏魯木齊分別擁有乙個直徑25公尺的天線,但它們只能有4~6小時可用來接收星上資訊。為了嫦娥1號計畫的順利實施,中國將分別在北京和昆明設乙個直徑50公尺(國內最大)和乙個直徑40公尺的天線。

這樣在我們的國土上,可用4個天線交叉干涉,對近40萬千公尺遠的嫦娥1號進行測控,並為應對外界干擾因素和意外因素留有應急的能量。

地面應用系統包括月球探測衛星執行管理中心、資料接收中心以及科學資料處理和研究中心三個部分。

四大難關

雖然衛星和火箭採用成熟技術,但還是要攻克一些技術難點。中國太空飛行器已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千公尺,而月球距地球達38萬千公尺。而且月球以及月球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關係具有其固有的特點,所以月球探測衛星與一般的地球衛星有很大不同。

據權威人士介紹,研製和發射嫦娥1號探月衛星的技術難點主要有4點:

一是軌道設計與控制。它是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的基本保證。在飛往月球軌道的過程中,月球衛星既不能碰著月球,也不能飛過去,因此軌道設計和控制是乙個新問題。

必須正確認識月球衛星軌道設計的客觀規律,尋找合理的工程實施途徑。

二是測控和資料傳輸。地月相距遙遠,測控訊號的空間衰減明顯增大。同時為實現衛星繞月飛行,需經歷複雜的軌道轉移過程,其間的測控任務對星上和地面測控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

38萬千公尺外的探測帶來衛星天線怎麼設計和地面站怎麼設計等問題。

三是制導、導航與控制。月球探測衛星從繞地飛行到準確進入繞月飛行軌道,需經歷多次複雜的軌道和姿態機動,要求控制精度高和實時性強。衛星對地觀測是兩體定向,即太陽帆板對日定向,觀測裝置和測控通訊裝置對地定向,以觀測和傳輸資訊。

而繞月衛星是三體定向,即太陽帆板對日,觀測裝置對月,測控通訊裝置對地。三體定向問題要複雜得多。

四是熱控技術。衛星繞著月球轉,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球和月球旁的衛星繞著太陽轉,相對關係比較複雜,從而導致繞月衛星的熱變化巨大。而我們只能給嫦娥1號穿一件「衣服」,不能換。

這件「衣服」要做到熱的時候不熱,冷的時候不冷,這是個難題。由於要經歷複雜的熱環境,熱控技術必須適應複雜的外部溫度變化,以保證星上所有裝置處在正常的工作溫度範圍。

嫦娥三號的成功發射有什麼重大意義

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意義,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1 有利於增強我國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2 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3 有利於推進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4 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5 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

對於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感想,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意義

快樂的提問者 10月24日18時0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為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獻上了一份厚禮。10月24日人民網 月球近挨著地球,被視為地球的 行宮 ...

繼嫦娥一號 二號成功發射後,中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於

小題來1 a 小題2 a 小題1 試題分析 根據題意自,我國航天 bai事業從無到有 從du弱到強,實現 zhi歷史性重大跨dao越,體現勇於創新,啟示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敢於攻堅創新,同時從無到有,一步乙個腳印,故 入選。選項觀點與題意不符,題中沒有涉及到矛盾,也沒有體現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