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鮑照與行路難李白寫的有何的異同呢

2021-03-04 00:32:47 字數 5925 閱讀 6446

1樓:3aaa歲月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

《擬行路難》創作於南朝宋代,具體時間不詳。

《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2、創作背景不同

《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3、情感的側重不同

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相同點:

1、都是古體雜言詩。

2、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不受聖上賞識,憤懣不平的感情,且都是借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都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有民歌的淳樸和韻律美。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2樓:韓琴

相同點:

1,都是古體雜言詩。

2,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悲憤不平的感情,且都是借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於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5,兩首詩的詩人都是通過喝酒來發洩內心的苦悶。

6,詩句中有相通之處,李白行路難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出自《擬行路難》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行路難三中的「吾觀自古賢達人」引用《擬行路難》:「自古聖賢盡貧賤」。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

《擬行路難》創作於南北朝時期,《行路難》創作於盛唐公元742年(天寶元年)。

2,背景不同。

《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行路難》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3,表達情感的深度不同。

鮑照所處的時代士族門閥制度非常森嚴,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現象,而他又是地位低下的寒士,所以在《擬行路難》中更多地表現自己的悲憤與無奈,雖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

李白處於盛唐,他雖遭遇賜金返還的挫折, 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所以高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3樓:dreams弦清

(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鑑賞詩歌要知道詩人所處環境: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巨集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與行路難李白寫的有何的異同

4樓:憶染年似涼城

(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鑑賞詩歌要知道詩人所處環境: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巨集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若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一下,謝謝

行路難與擬行路難其四在思想內容上有何異同

5樓:絲絲縷縷的青煙

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鑑賞詩歌要知道詩人所處環境: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巨集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行路難其一與擬行路難其四在思想內容上有何異同

6樓:free玉袖綰青簪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都寫「愁」。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鮑照的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詩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更高。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對比賞析

7樓:777菡妹子

擬行路難(其四)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裡,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

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所說:

「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裡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

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

「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

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

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沈確士曾說:「妙在不曾說破」。這都準確地指明了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

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鍾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時,肯定是痛飲。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乙個懷才的人卻不能不任用,這不正像遇到冰塞川、雪擁山嘛!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但是想到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

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一、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

宋元嘉中,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鮑照以辭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

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死於亂軍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1]鮑照和庾信合稱「南照北信」。

二、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擬行路難其四》回答以下問題擬行路難其四鮑照為什麼用這個做題目?為什麼寫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開頭兩句是起興兼比喻,所以準確地說是比興手法。作者拿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把水傾倒地上,水依照地勢的高下不同流向各方來比喻,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 指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從全詩來看,作者認為這種命運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

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的比較與分析

相同點 1 都是古體雜言詩。2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 悲憤不平的感情,且都是借助於 行路難 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3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於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4 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

行路難古詩意思,李白《行路難》的意思

看山是山 全文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思金盃裡裝的名酒,每鬥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餚菜,收費萬錢。胸中鬱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