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古文,用白話文寫具體

2021-03-04 00:26:45 字數 6369 閱讀 5692

1樓:冰魄之劍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裡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

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鍾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

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

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2樓:楊柳☆吹雪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乙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

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裡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訊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

古文《高山流水》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翻譯: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游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

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

「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

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記載: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4樓:非同小何

全篇翻譯: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乙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這篇寓言是說,「知音難得」,人們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5樓: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

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於彈琴也善於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

」伯牙當然樂意,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

」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

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於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琴家,而鍾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鑑賞家。現在我們聽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後人根據鍾子期與伯牙的故事寫的,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2023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2023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

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古文全文解釋

6樓:匿名使用者

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游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

7樓:幻靈舞天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

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乙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在很久以前的楚國有一出名的**大師叫俞伯牙。這一日坐船來到川江峽口處,突遇狂風暴雨。瞬間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伕速將船搖到一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後,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藉此情景彈奏起來。他正彈到興處,突然琴弦斷了一根,猛抬頭一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裡注目聆聽!非常的陶醉。

伯牙問到:小哥怎麼會在此處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於此崖。

雨停正要回家,忽聽琴聲一片,不覺聽上了癮!見樵夫如此說伯牙高興的問道:「你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麼曲子?

」樵夫說到: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後的感慨。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揚雄偉,這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樣啊!

」有的琴音是那樣浩浩蕩蕩,就像滔滔流水一樣呀!琴聲太美妙了,琴聲裡我還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有平緩,有激流,有曲折,有流暢。

俞伯牙驚呆了!心想;小哥比我自己彈琴的都體會都深!遂驚喜萬分。

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黃土埋明珠!老夫遍遊五湖四海,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願已了!

遂促膝談心俞伯牙才知道鍾子期雖是個樵夫,可是學識淵博,深諳樂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結成刎頸之交。

伯牙又說到;我與子期弟知音一回,就把剛才彈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以紀念你我的相交。 次日,豔陽高照,長江口兩人灑淚而別。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敘衷腸。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駕舟來到長江口,卻不見鍾子期來與他會面。一打聽才知道,子期已於年前病世!伯牙聽了頓時熱淚長流。

來到子期的墳前捶打著墓碑道:「可憐我遍訪才華才遇到這乙個知音,這麼年輕竟先我而去!天地不公呀!

我與子期知音一回,在此訣別時,我再彈一曲《高山流水》吧!」

俞伯牙跪在琴前,熱淚盈眶泣灑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聽伯牙再為你彈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聲彈完此曲,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著鍾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一摔,只聽啪嚓一聲,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終生不再彈琴,卻給後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和摔琴謝知音的佳話給我們。

你要哪乙個?自己選。

翻譯文言文《高山流水》,文言文《高山流水》的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 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 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

藍天白雲高山流水句子,用藍天白雲高山流水造句

高山流水的 背景中,彷彿置身於森林之中.四周全是花草樹木,抬眼望去,藍天白雲.不由思及春夏秋冬交替不止,可是身邊更無一知己在旁,不由覺得心靈之寂寞.但是再一細想,仍有空中的彩虹 太陽 星星 月亮 陪伴,腳踩大地,可以去觀大海之雄壯波瀾,心緒煩悶可以在雨絲中化解愁緒.收回思路,眼前只有仙人掌靜靜的站在...

古代人說古文還是白話文,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大局大曆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 春秋 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 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 左右,大多數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