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髮垂髫的典故和其他古代對頭髮的稱呼

2021-03-04 00:25:12 字數 3927 閱讀 1273

1樓:追求平淡是真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晉·陶潛《桃花源詩並記》)

不同年齡段稱呼不同,如「髫」指兒童輕軟披散的頭髮,「鬟」指婦女梳的環形發,「黃髮」指老人,「青絲」「烏絲」指青年女子的發,「髻」指盤成各種形狀的發。但不是朝代不同稱呼不同,各朝代有區別,但大體相同。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賈文花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黃髮 :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徵,後常用指老人。

垂髫 :古代男子成年要 加冠 ,而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後常用指兒童。

出處 1、《詩經·魯頌·閟宮》:「黃髮臺背。」(譯文:白髮變黃背有魚紋,壽命都能長如泰岱 )

2、晉·潘岳《藉田賦》:「垂髫總發。」 3、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意思是:老人和小孩都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

此處用「黃髮」來形容老人,黃髮:指長壽老人。)

其他用頭髮形容不同年齡的詞語有:總角」,意思是把兒童額前的短髮紮起來稱為總角.東晉著名經濟學家鄭玄為總角做了注釋,「總角,收發結之」.由此可見,總角是古代兒童特有的髮型裝扮,童年正是天真無邪浪漫快樂的季節.因此古人把童年時代稱之為「總角」.

古代男子長到十五六歲至二十歲的時候,被稱為「束髮」.這個年齡,男孩子都要「繫結頭髮」,代表男孩即將**.明代的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有「余自束髮讀書軒中」的句子,即說明他到十五六歲時就紮起頭髮在軒中發奮圖強了.

老人精神矍鑠、仙風道骨常常用「鶴髮童顏」來描繪,「鶴髮」即白髮。

其他古代對頭髮的稱呼:

1、青絲(「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在古文中,青有黑的意思,所以青絲有黑髮的意思。

另外還有烏絲,與青線意同,烏也指黑的意思。

除此還有青黛。青與黛都是黑的意思,可兼用表示黑髮的意思。但多用於女性。

2、雲鬢、鬢雲。見「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唐 溫庭筠《菩薩蠻》)

鬢雲:象雲朵似的鬢髮。整句意為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

鬢邊髮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

其它帶有引喻意的還有「三千煩惱絲」。

在佛門裡又被稱作煩惱絲,有「三千」之數,剃之可以六根清淨,了卻塵緣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解釋: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故事典故:《詩經·魯頌·閟宮》:「黃髮臺背。」晉·潘岳《藉田賦》:「垂髫總發。」

青絲君不見,

悲白髮,朝如青絲]雲鬢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髫」指兒童輕軟披散的頭髮,「鬟」指婦女梳的環形發,「黃髮」指老人,「青絲」「烏絲」指青年女子的發,「髻」指盤成各種形狀的發。

頭髮在古代怎麼說

4樓:匿名使用者

頭髮在古代的說法是垂髫、總角、束髮、弱冠、及笄和黃髮。

1、垂髫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總角

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

後代稱兒童時代。

3、束髮

束髮是把總角解散,束成以髫。這時已是成童。

開始束髮的年齡大約為十五歲,在古代是入大學之年。

4、弱冠

弱冠指的是古時男子年二十行**禮,結髮戴冠。

因此時身體還不夠強壯,故稱弱冠。

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禮,大約到了十五歲,女孩子就會把頭髮束起來,佩戴上笄(也就是髮簪),表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許配人家。

5、及笄

古代女子滿15周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6、黃髮

黃髮則是用來形容長壽的老人。

古人認為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此黃髮是長壽的標誌。

5樓:墮落之後的繁華

頭髮在古代的說法是垂髫、總角、束髮、弱冠、及笄和黃髮等。很多古人對頭髮的稱呼,都與年紀有關。

古時孩童,把頭髮中分,在頭的兩側束成兩結。因為形狀像牛角,所以叫總角,指的是**歲到十三四歲。後來人們也用「總角之交」來形容幼年時代就交好的朋友。

束髮是把總角解散,束成以髫。這時已是成童。開始束髮的年齡大約為十五歲,在古代是入大學之年。

弱冠指的是古時男子年二十行**禮,結髮戴冠。因此時身體還不夠強壯,故稱弱冠。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禮,大約到了十五歲,女孩子就會把頭髮束起來,佩戴上笄(也就是髮簪),表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許配人家。

黃髮則是用來形容長壽的老人。古人認為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此黃髮是長壽的標誌。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人洗頭需要的材料

1、皂莢

它的好處有目共睹,因為皂莢裡面含有大量皂苷類物質,所以可以使其柔順。洗衣物的話也可以使其不易褪色,不過皂莢非常稀有。

2、木槿葉

其實這個就和皂莢一樣,只不過皂莢氣味比較刺鼻。而木槿葉很清爽,所以很多人更喜歡用這個。

3、土鹼類

土鹼類就是純鹼,只不過是用古代的土方子製作的,這個加入水中,水就會呈鹼性,起到去除油脂的效果。

4、茶籽類

茶籽類就是那些油茶,茶樹榨完油後留下來的殘渣,現在都有各種拿著個做賣點的洗髮水。這種的主要是養髮護髮。

5、桑白皮

桑白皮就是桑樹的根皮,幹了以後就是桑白皮了,和芝麻葉差不多,但是主要記載的還是中醫。

6樓:好o色不淫o蕩

古代女性少有披頭散髮的,用的是「雲鬢」,

如果是一般的話,黑髮如瀑四字足矣,

在佛門裡又被稱作煩惱絲,有「三千」之數,剃之可以六根清淨,了卻塵螺黛髻瀑,髮髻

秋霜,白頭髮

7樓:風飛揚

應該是青絲吧。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千煩惱絲」,常見於佛家。

8樓:9月的誓言

髻ji 鬢bin 髫tiao

黃髮只老人 青絲 煩惱絲

9樓:**是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裡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古代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古代人怎麼洗頭,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

宮中在冬天會發給**。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公尺水,稱這潘。

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古代人怎麼洗頭:古人洗髮,稱為沐。

因為古人頭髮長,又要盤各種髮髻,所以沐起來很麻煩。從漢到唐,公務員一直都有個沐浴假,就是5天專門放假1天回家洗頭洗澡。 古代人洗髮的過程,在《禮記 玉藻》裡有記載:

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公升歌。 沐就是洗頭,靧(hui)就是洗臉,就是說洗頭用稷,洗臉用粱。稷是一種用粟黍之類煮的水,有鹼性,可以去汙垢,要一邊燒熱一邊洗髮才有效果。

洗頭的時候,去垢用一種比較硬澀的樿(白理木做的梳子);晾乾的時候(晞),要用象牙做的梳子,可以避免傷髮。洗完頭就要洗臉(靧),洗面奶是用高粱之類的湯,滑溜發粘,連同鬍鬚一起沖洗,可以很光潔。 等到頭髮幹了,還要再喝點專門為洗頭洗臉釀的酒(禨),吃點乾果小菜,廳堂上還要響起樂工的琴聲和歌聲。

以上摘自中華書局出版的《看得見的古人生活》。由此可見,古代人洗個頭不容易,確實得專門放個假,一般老百姓也挺難做到。不過就洗髮水、洗面奶來說,稷、粱、樿、象之類的總差不多,可能不同級別的精緻程度會有不同吧.

古代男子對女子稱呼,古代對男子和女子的稱呼各是什麼?

杜 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 女士 還有 娘 古代女子稱謂用 娘 字.據說 姬 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們泛以 姬 稱美女,後來慢慢變成女子尊稱 如趙姬 如姬等等 女士 源於 詩經 厘爾女士 孔穎達疏 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 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 有修養女子的尊稱。巾幗 源自 晉書...

父親對其他人很友好,對自己的子女和妻子大吼大叫,可能因為覺得是自己家的人,這說明他是個怎樣的人

他可能是個脾氣比較急躁的 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也可能他正處於更宴仿顫晌敗年期,所以容易鬧脾氣。家人們還要理解他一下.還有就是,可能他目前工作 生活方面,個人壓力比較大。試想,如果衣食無憂,那多大脾氣的人都會緩解自身的急躁,因為木有神馬事情會讓他捉急嘛。反之,就大段是環境作用下的反作用力在起作用。說明他...

古代對禮儀的重視,古人制定和重視人生禮儀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乙個重視禮儀的國度,禮儀是乙個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評價標準,乙個人有禮儀就可以被重用,就能成大事,就能受人尊敬,就能成為別人的榜樣。在現實社會中 你是否有禮儀,就反映了你是否能更好的立足於社會,能否得到更好的發展。生活中,學習中,等等只要你注意好禮儀,你會收到別人的另眼相待的,你會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