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大一統帝國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措施從政治上 思想上 對外關係上 民族關係上 文化上回答

2021-03-25 00:43:22 字數 5254 閱讀 9467

1樓:無線締造者

1、措施:① 置中朝(內朝:尚書臺):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外朝(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目的: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② 設刺史:位卑權重,代表**監察地方(包括諸侯和地方**)。(但到了東漢,刺史逐漸演變成郡縣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 ③推恩令:加強**集權,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影響:鞏固和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權力的過於集中也帶來一些弊端,東漢後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與宦官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盪。

(我不知道問題是什麼)

秦始皇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思想文化上的措施哦 要乙個乙個答 要詳細分別

2樓:百度使用者

政治: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集權、加強監察制度等。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

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軍事,對外友好: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的軍事力量;改革兵制。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括了西北邊疆:

開通了西漢聯絡西域以至中亞給地通道

經濟:在經濟方面,採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定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經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事: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乙個鼎盛局面。 補充: 秦始皇的措施是:

1.北建長城,拒匈奴,南開靈渠,平百越.

2.廢封國,設郡縣,將地方控制權收於**.

3.修馳道,提高**政令和軍事行動的效率.

漢武帝分別從民族關係上,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有什麼統一措施

3樓:若舞飄逸

政治上:為加強抄**集權

襲,武帝接受主父

bai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du自己的封地zhi分給子dao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

經濟上: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軍事上: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民族上:昭君出塞 和親 先後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經濟聯絡和文化交流.

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內容是什麼?其意義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

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甦,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主義**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職。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影響與作用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乙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乙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有人說「乙個**的時代必然是乙個嚴酷的時代」,這句話質之漢武帝的時代也同樣適用。事實上,在人治社會中,越是有作為的君王,其破壞力往往也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蓮池生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

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區區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固然是君主常態,「好大喜功、黷武嗜殺」對於他們也不過只是乙個尋常故事。

為一己之私欲而大動干戈,帝王的個人好噁實際關係到千百萬人的身家性命,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即是對帝王個人作為的最佳註腳。作為一代英主,漢武帝的確是中國古代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與迷狂的心態,從「巫蠱之禍」的發生,更能夠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殘忍、喜怒無常——人治社會常常會出現像漢武帝這樣的「半截偉人」。

受到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漢武帝的個人作為也不過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共同弊端而已。

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

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

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1]。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

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歷史證明,人治和**是一脈相承的。

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後來文化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漢武帝那個時期是一種對政治,對統治極為有利的做法。

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

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對國內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這套做法在當時那個時期是正確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時期都是正確的!

明後期的政治黑暗和滿清入關才是導致中華民族文化瀕於滅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對中國古文化並不是真正透徹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卻不解內裡!

曲解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意思,最後形成了八股文。漢朝到明清時已經過了千年了,可明清還沿用千年前漢的政治做法,不懂變通,只能失敗!

5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集權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等。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

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思想: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

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乙個鼎盛局面。

6樓:匿名使用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後世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是?(從思想上、文化上回答)

7樓:青少年的紅星

a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b在長安興辦太學,選拔培養一批優秀人才。

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8樓:吳採採

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集權的措施。   政治:

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等。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思想: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乙個鼎盛局面。

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有哪些,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有哪些

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 1 政治方面 1 改革官職,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2 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與考核 實行刺史制度。加強 對地方官僚的控制。3 頒布 推恩令 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 集權。4 強化完善封建法治,打擊豪強地主勢力,維護封建社會秩序。5 強化監察制度 在 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

漢武帝促進和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採取了哪些措施

目的 鞏固 集權,削弱了封國的勢力 措施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頒布 推恩令 設立司隸校尉 刺史。加強皇權 1 措施 置中朝 內朝 尚書臺 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 外朝 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 逐漸成為執行機構 目的 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設刺史 位卑權重,代表 監察地方 包括諸侯和...

漢武帝的大一統和鼎盛的問題

選a 漢武帝是個好戰分子,主要功勞是保住了江山並且擊退了匈奴,但是勞民傷財,所以不可能是b 愛吃 選b,正是因為漢武帝在位期間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所以才使得在他統治時期出現鼎盛的局面,算是一個總體的概括吧 應該選a,因為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已經有了與北方匈奴人對抗的實力,不必再和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