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故事在李清照哪首詞中體現的更明顯?求賞析

2021-03-24 17:29:35 字數 5551 閱讀 1970

1樓:司馬青衫只為民

孤雁兒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

言不妄耳(宋·李清照)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寄託了詞人對於朝廷南遷後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淒楚哀思。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淒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詞調原名《御街行 》,後變格為《孤雁亡 》,專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

詞人取後者,蓋以自況。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

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製,上有倚圈靠背,後有活動撐腳,便於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雲,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製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

在宋人詞作中 ,這種陳設大都表現淒涼慵怠情景 。朱敦儒《念奴嬌》雲:「照我藤床涼似水。

」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人《醉花陰》中的「瑞胸銷金獸 」。然而著一「寒」字 ,更突出了環境的淒冷與心境之痛苦。

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菸以及香菸滅了的玉爐相伴 。「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遊春意 。」以漢代橫吹曲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象一聲笛曲,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訊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在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 ,然而意思很含蓄。

聞笛懷人,因梅思春 ,在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淒冷孤苦,下片則著重寫對愛侶趙明成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 。「小風 」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為一體。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為什麼「無佳思 」,為什麼「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才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 。

「**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裡的「**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

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曄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曾摺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

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卻繚繞不絕。

這首詞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獨樹一枝。

2樓:**棉花糖果

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新婚離別時)

夏日絕句——(諷刺丈夫,臨陣脫逃,趙明誠不久鬱鬱寡歡去世)

3樓:匿名使用者

紅耦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 一翦梅

也許離愁別緒難捨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本身就是愛情無法避免的特徵。

4樓:匿名使用者

渡江後的詞都有反映,只是不太明顯

李清照與趙明誠悲慘的故事?

5樓:匿名使用者

李清照,詞美人更美,趙明誠也是那時眾多到婚嫁年齡的女子所想往的物件。而他們倆當時乙個是吏部員外郎的女兒乙個是吏部侍郎的兒子,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的愛情延續可以用上那四個字:

志趣相投。

夫妻都喜好讀書,詩詞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題簽。趙明誠每每得到古舊書畫碑文等時,必是歡欣鼓舞的拉上妻子一同觀賞,評價。

而李清照有什麼好的作品,趙明誠也會以藝術作品為標準去品讀評賞。可見他對愛妻才學的肯定與欣賞。

但他們也稱不上人間的神仙眷侶。生在多劫多難的年代,夫妻倆聚少離多,「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李清照常常寫詞寄思念。趙明誠也是倍受感動。

《百家講壇》裡講過他們在民間流傳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李清照把自己寫的《醉花陰重陽》給丈夫寄去。趙明誠看後,也想給妻子寫幾首表達自己情意的詩,同時,也想自己乙個堂堂大老爺們,怎麼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氣上打敗。

不服氣,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自嘆不如。

可見他們夫妻二人彼此傾心愛慕,既受相思愁緒之苦,又享相愛之甜如蜜的滋味。

不過兩個人雖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個朝代,男人納妾,養歌妓實屬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趙明誠在外,難免也納妾,且不止乙個。

更何況趙明誠常因自己無子嗣,經常夙夜哀嘆。這也是李清照的一塊心病。

後趙明誠病逝,李清照想要靜心整理填補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錄》。和為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時剩存不多的收藏,改嫁他人,接著又離婚。遭到當世之人的譴責、唾罵與鄙視。

晚年境況不佳,常常獨佇寒窗,思念她此生唯一真正愛過的男人——她的丈夫趙明誠。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趙明誠死後她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歷程。從南京到越州,經明州、奉化、寧海、台州,然後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皇帝最後回到杭州。

李清照一路追隨,雇船求人,歷盡辛苦,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途中,她貧病交加,身心憔悴,她與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書畫也喪失殆盡。

李清照卒於何年何地無人知曉。在歷盡悲歡、榮辱之後,她在寂寞淒涼中悄無聲息地結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沒有能夠回到日夜懷想、萬分留戀的京都汴梁。

李清照為趙明誠寫的詞:

1、《鳳凰台上憶**》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2、《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4、《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乙個、愁字了得!

5、《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6樓:匿名使用者

900多年前,乙個6歲女孩跟隨父親走進了富麗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們來自山東章丘,定居在京城「經衢之西」一座被稱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親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對於李清照來說,來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歸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開封咸平,也就是現在的通許,19歲便以第一名得中進士,是宋代最年輕的狀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位翩翩公子,讀書極博,酷好書畫,尤其擅長金石鑑賞。他的父親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

二人門當戶對,意趣相投,時常詩詞唱和,共同研究金石書畫,有著說不盡的喜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這嫵媚嬌憨的姿態是婚後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內心的甜蜜。

結婚時,趙明誠21歲,在太學讀書,尚無俸祿。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經常典當質衣,到大相國寺蒐羅金石書畫。當時,大相國寺是京城最為繁華和熱鬧的所在,寺內可容萬人**,有專門**書籍、字畫和古玩的地方。

一旦發現難得的古籍文物卻囊中羞澀,趙明誠會毫不猶豫地脫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燈前對坐,說說笑笑,摩挲展觀,無限浪漫與溫馨。

閒暇之時,他們賞花賦詩,傾心而談,有時還會玩上些智力遊戲。他們斟上香茶,隨意說出某個典故,猜它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者飲茶,不中者不得飲。

每次比賽,李清照總是贏。當趙明誠抽書查證時,李清照已滿懷自信地舉杯在手,開懷大笑,直笑得茶水濺出了懷子。

趙明誠偶爾出京遠遊,李清照倍覺思念與傷感。「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醉花陰》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

離別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深摯動人。趙明誠讀後嘆賞不已,發誓要寫一首詞超過妻子。他閉門謝客,冥思苦想三晝夜,填詞50首,把這首詞混雜其中,請朋友品評。

朋友反覆吟詠,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婚後在京城度過了7年快樂時光,他們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鳴,浪漫而又高雅。正當他們埋首書齋之際,政局卻發生了**般的動盪,其父李格非與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謂「元祐黨人」有牽連,罷職遠徒。而這個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親趙挺之審判的。

李清照便親自寫詩給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後,家產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罷免官職。於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趙明誠重病時期,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石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鑑賞家看過。趙明誠死後,謠言四起,說他把石壺託人獻給金國。李清照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攜帶的古董一起獻給宋高宗趙構。

她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歷程。從南京到越州,經明州、奉化、寧海、台州,然後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皇帝最後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隨,雇船求人,歷盡辛苦,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

途中,她貧病交加,身心憔悴,她與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書畫也喪失殆盡。

在乙個深秋的黃昏,她獨自漫步在落葉黃花之中,無邊的寂寞陣陣襲來。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終於凝結成濃縮她半生痛楚的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乙個愁字了得!」

在遠房親戚的疏通和勸說下終於結束了追趕。

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燈。李清照無心遊樂,卻想起了少年時代京城火樹銀花、人湧如潮的元宵之夜:「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她獨坐屋中,撫今追昔,不禁黯然神傷:「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卒於何年何地無人知曉。在歷盡悲歡、榮辱之後,她在寂寞淒涼中悄無聲息地結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沒有能夠回到日夜懷想、萬分留戀的京都汴梁。

寫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詩

1 點絳唇 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白話譯文 暮春時節,深閨裡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湧來,這一寸的柔腸卻要容下千絲萬縷的愁緒。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著落紅,也催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在這寂寞暮春裡,倚...

李清照深愛著趙明誠,可為何會在49歲時改嫁呢

關於李清照改嫁,實則有兩種說法,一是李清照為了保全與趙明誠的財產,迫不得已改嫁,二是以李清照的身份是無法改嫁的。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與趙明誠可謂門當戶對,而二人婚後也完美詮釋了 恩愛 這一詞,但天有不測風雲,靖康之變 之後,在逃往南方的過程中,趙明誠病亡在路上,留下李清照孤身一人。當時前往南方的路上...

李清照的經典故事李清照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李清照出生於乙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