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的歷史起源,圍屋建造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2021-03-22 02:49:54 字數 6366 閱讀 8420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回公司的廣東使用方法固定收益發個紅好

圍屋建造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客家圍屋有什麼歷史與文化?

2樓:易書科技

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圍屋是客家民居的乙個典型,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集中體現了客家的歷史與文化。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3樓:樊廣中

要想真正認識土樓,不得不從客家文化說起。在福建這個朗潤明麗的南國花園裡,除了它特有的**帶風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數客家文化了。福建是我國古代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的征戰不斷,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而南徙渡江,來到現江西、福建及

廣東北部,為有別於當地原有居民,被稱之為「客家」,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演繹出一部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閩西,以長汀為中心的地區。「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聽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夠的客家土樓及數不清的客家祠堂吧。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巖,漳州、廣東梅州的大埔縣、廣東潮州饒平縣。 客家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內。有的人叫他們「客家圍屋」。 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民居豐富多彩,四合院、圍龍屋、石庫門、蒙古包、窯洞、竹屋等等,早已為人世所知曉,而掩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樓,卻鮮為人知。

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乙個奇妙的世界。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 四角樓【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

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如四角圍龍--辛亥革命元老:

何子淵故居等。 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圓型土樓有8000餘座,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公尺,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昇樓」,直徑為17公尺;最古老的是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2023年,直徑73公尺,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

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

客家土樓

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牆中每10cm厚層布滿竹板式木條作牆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土樓群的奇蹟,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型,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發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

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台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抗震等優勢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民居建築

客家民居的來歷

4樓:z金牛為

客家民居的來歷:客家人在古代的時候,本姓族人總要聚居在一起。而且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營壘式建築住宅,如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區的碉樓。

客家民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南方建築裡面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大萬世居、鶴湖新居、龍田世居、南華又廬   、蔡蒙吉故居 、九廳十八井、田豐世居、新橋世居、新喬世居是客家民居中精彩的代表之作。

5樓:妮殿李

客家民居:圍龍屋

圍龍屋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係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乙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乙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線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汙水自然淨化池。

6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乙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有陽光,**就有客家人;**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7樓:匿名使用者

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裡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飛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飛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笑話聽過後一笑了之的事,卻萌發了我想去土樓一**竟的最初想法。

為逃避上海蝕骨的濕冷,選擇冬天去福建旅行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永定土樓當然是此行的目地

客家圍屋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特色?

8樓:匿名使用者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築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乙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乙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

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乙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圍龍屋,走出狹窄的山門,走向遼闊的世界,圍龍屋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一種獨特的景觀。

現在梅州市保留下來的圍龍屋,僅在梅州城區和城郊40公里內,就有幾百座

9樓:匿名使用者

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人們就把房子建成半圓!之後就有了美麗得圍龍屋!呵呵

10樓:匿名使用者

整齊劃一,房屋成八卦狀排列,掛與掛之間還設有防火牆,2,3百人聚居一樓,秩序井然,

為什麼客家圍屋都是圓的

11樓:小周子

1、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颱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

5公尺。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

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公尺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

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2023年發生大**,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2、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

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公尺。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

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

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裝置。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

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3、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裡面的每乙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乙個正門乙個後門,或乙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

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4、閤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公尺。「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公尺,光是廳堂便有51個。

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

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乙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裡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

逢年過節,閤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裡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

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閤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請你寫出關於客家圍龍屋的文章,左右,寫的越多越好

客家圍屋作文800字 作文選 梅州人的傳統居住習慣,多在耕地附近或傍山闢土建屋,聚族而居。往往乙個族姓數十戶或數百戶人家自成村落。民居建築的風俗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築是 圍龍屋 這種屋式曾被中外建築學界譽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 即北京四合院 陝北窯洞 粵東客家圍龍屋 ...

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養生的說法,最早出現在 古代的人會養生嗎?養生 一詞最早出自 莊子 養生主 的 得養生嗎?養生,動詞也是名詞。原指以各種方法頤養生命 增強體質的醫事活動。養育,即養生 保養 補養的意思。生,即生命 生存 成長的意思。現代意義上的 養生 是指根據人類生命過程的規律,積極進行物質和精神身心的養護活動。保...

建國大業歷史背景,影片《建國大業》發生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建國大業 講述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建國前夕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為主線,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風雲歲月。該片較之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 表現。其中就有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之間關係的深入描寫。影片講述了從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