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其歷史地位如何

2021-03-21 02:59:59 字數 4855 閱讀 4571

1樓:倫敦我的風格

所謂「中世紀」就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條頓族首領奧多阿克所滅亡開始,到15世紀之間的九百多年。(按照文學史通常的分期方法)

中世紀的文化特徵,從總體上來說,中世紀文化是以**教文化為主導意識形態因素的綜合文化,三種主要文化在**教前提之下相互融合。這三種文化就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希伯萊文化和北歐民族文化(哥特文化)。從這八百年文化演進的階段性特徵上看,又可以分作兩個時期:

一、北歐諸民族進入西羅馬造成的「黑暗時代」,也就是貫穿公元5、6、7世紀的三種文化的逐漸綜合時期;

二、從八世紀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直到13世紀的文化綜合完成期。

在中世紀的第一時期內,世俗文化被北歐民族破壞殆盡。恩科斯描述早期中世紀文化特徵的時候說:「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結果正如一切原始發展階段中的情形一樣,僧侶們獲得了獲得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

」在整個中世紀,**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裡,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中世紀的每乙個歐洲國家中,教會都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會是巨大的政治力量,僧侶階級的代表廣泛的出席中世紀的等級會議。教會用自己的威信聖化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它是封建社會的精神領導者。

「教會現存封建制度的最高概括和承認。」(恩格斯:《(德國的農民戰爭)序言)

中世紀之所以被後世稱為「黑暗時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乙個廢黜理性的時代。當時的教會提出「科學是宗教的奴僕」「一切真理都在聖書上提出了」這樣的口號。這很明顯的表明了,在那個時期,宗教成為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絕大部分,宗教教義就是政治信條,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

當時《聖經》的詞句在任何乙個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理性只是宗教的點綴。這也說明了中世紀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教會統治。

中世紀文化的另乙個最大特點是封建制度。中世紀的歐洲是奴隸制解體,開始封建化程序並進入封建制社會發展階段的時期。所以,歐洲中世紀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使得封建地主階級與農奴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階級的文化形態與農民階級文化形態的對立,是中世紀歐洲新質文化和文學性質的決定性因素。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包括文化,所以,在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中世紀文化帶有很大的封建性。

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和確立的歷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歐洲各國都出現了一些歌頌民族英雄的史詩,突出了各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乙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這時候,很多作品描寫和反映歐洲封建國家在建成和形成時期的社會現實,歌頌了忠君愛國,保衛**教的英雄。代表著作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以及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這實際上是將愛國思想和英雄主義的中世紀化。

在中世紀人們的意識中,宗教精神和封建意識同時存在。教會宣揚「原罪」、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為代表的宗教思想。其中,按照禁欲主義,人類世界是罪惡和禍害的體現,教會提倡齋戒、懺悔、禁慾。

禁欲主義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一種自然表現,那個時候,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統治還是很不夠的。所以人們只得在忍耐,等待中等待來世的幸福。因此也可以說,中世紀的文化特徵是:

信仰(客服客觀主義——波蘭尼的個體知識論/鬱振華)。

教會統治和封建制度的文化特徵在文學上也有表現。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文學是正統文學,教會宣揚的來世主義,禁欲主義,反對世俗文學,阻礙了文學的發展,而騎士文學和新興的市民文學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對禁欲主義的反抗。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典型的等級制度,而騎士制度就是這些等級制度的表現之一。騎士階級在歷史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和人生信條。他們效忠宗教卻並不奉行禁欲主義,因此,那些反映騎士階級的文學作品表現了騎士精神,具有明顯的個性解放性質,表現了追求現實幸福和榮譽的精神,對**教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隨著手工業的的發展,在12世紀以後,出現了工商業中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形式的改變將促進新的反映現實社會的文學作品的出現,於是,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城市文學(又稱市民文學)。城市文學這種文學是取材於現實社會,用來揭露、諷刺教會僧侶以及封建領主的殘暴、貪婪,而讚美市民的機智,反映市民的道德觀和生活趣味,其反封建和反教會的傾向十分鮮明。《列那狐傳奇》是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這部**中,把封建主描寫成乙隻飢餓、貪婪的狼,時常受到狡猾的狐狸的欺騙,而這裡的狐狸就是市民的象徵,這樣就很明顯的顯示了努力擺脫教會勢力束縛的新興市民的藝術創造力。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的文化特徵,主要是教會通知和封建制度。宗教思想和封建意識同時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文學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應,所以這種文化特徵表現在文學中,一方面是維護宗教統治的正統文學:

教會文學(又稱為僧侶文學);另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的進步,出現的反教會封建統治的世俗文學(包括英雄史詩、騎士文學、市民文學等)。也可以說,中世紀文化是一種以**教文化為典型的神聖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學、哲學、教育、政治、法律都毫無例外的打上了神聖的烙印,即使在後期因為出現了異教、出現了城市的發展、作為特殊的「第三等級」的市民階級的加強以及市民和封建主之間的社會矛盾的加深這些情況,在文學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反教會反封建的現象,但都包含了宗教性的內容,都顯示出了與**教文化強烈融合的關係。

2樓:楓落雨軒

你想用50財富讓別人幫你寫**?未免太輕易了,這個題目很簡單,我勸你自己寫。

中世紀的文化特點有哪些?

中世紀文化具有什麼特點?

3樓:漫閱科技

在他們看來,中世紀文化是一種神學文化,對宇宙持一種先入為主的神秘主義觀點,扼殺人的個性,使人在心理和肉體及其理智方面全部僵化,人所能見到的唯一東西是神的意志。

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的歷史成就有哪些?

中世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點?

4樓:恰檸檬一號選手

中世紀的主食以麵包和肉類為主,豬羊油脂是歐洲人的主要熱量**,會搭配麵包一同食用。都會地區的人民也能享用遠方的食品。歐洲飲食注重醬汁,這項飲食風格,其實是源於中世紀並保留至今的傳統。

只不過當代的料理,風味要比現代人口味強烈得多。食鹽、大蒜、辣椒等香辛料可是必備品,富裕人家的廚房裡甚至還有用上黑胡椒或番紅花等高階香料。當時無論是將麵包浸入液體再經過過濾製成的濃稠醬汁,還是運用醃漬食品、葡萄酒或酸葡萄汁提味等醬汁的種類相當多。

但所有醬汁的味道都非常強烈。

歐洲人之所以對醬料如此執著,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能夠妥善儲存食品的裝置。多數食材非但不新鮮甚至即將腐敗,若不將之搗爛加入大量香辛料的話,料理的味道將難以下嚥。在中世紀的農村地區幾乎整年都吃燉煮的料理;另一方面,都市地區的料理方式逐漸增加,居民已經能享用油炸或燒烤烹調過的食物。

中世紀餐桌直接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家境越是富裕,桌上的餐點和調理方式就越豐富。而使用刀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農民等底層人民只能用手拿取食物。此外,當時的歐洲認為人體的體液是決定體質的重要因素,體質也能靠香辛料改善。

據說領身旁的管家會觀察主人的氣色,藉此調配相對應的調味料。

至於四周臨海的日本因為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所以活用素材本身滋味的料理技術才得以發展。另一方面,歐洲雖於古羅馬時代發展出多樣的飲食文化,為上流社會餐桌帶來豐富料理,然而古羅馬的智慧型卻在混亂的中世紀時代全數流失,因此在中世紀歐洲很難呈現出食材原本的風味。

5樓:豬寶安以沫

每個國家都是不相同的。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廢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

當時就有一些雅典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裡,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行的燴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製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於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

但法餐卻趨於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6樓:大長腿黑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物件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

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7樓:匿名使用者

烤、燉、焗,是中世紀時最常見的煮食方法。當時燉鍋相當流行,因為它既能省柴火,也可避免肉汁流失,所以不少中世紀菜式也是肉味濃湯和燉菜。這些菜的脂肪遠高於今天的歐洲菜,但當時的人認為肥胖才是美,只有苦行僧、病人和窮人才會瘦,所以肥胖並不是問題

8樓:life大長腿黑

中國飲食偏於「感

性」,講究「口味」,要求食物「色、香、味、形」俱全。西方飲食偏於「理性」,講究「營養」,注重攝取食物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

如果說,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以極強的趣味性、遊戲性技藝,吸引飲食男女的人生至樂。那麼,西方飲食則強調科學,以嚴格的規範化、機械化程式,滿足西方人攝取營養的進食目的。

中國烹飪方法奇多: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等無所不有。菜餚讓人眼花繚亂,很多菜點費工費時,點綴進盤的料不能食用。

西方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複雜多變,可食性強,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中世紀都有哪些文學中世紀文學有幾大分類?代表作家有誰?

總體分1.教會文學和 聖經 2.英雄史詩和民謠 例凱爾特人的 奪牛長征記 冰島 埃達 薩加 日耳曼人的 希爾德布蘭特之歌 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 貝歐沃爾夫 3.騎士文學 抒情詩 破曉歌 敘事詩 特里斯丹和伊瑟 4.城市文學 法國 列那狐傳奇 5.但丁的神曲。中世紀文學是指歐洲各國中世紀時期的文學。在...

中世紀歐洲大學有哪些課程?

歐洲中世紀大學是指11 17世紀歐洲各國興起的高等學府,為近代高等教育之濫觴。大學 university 一詞源於拉丁文uni versitas,意為 總和 聯合 即學生組織之間或學生組織與教師組織之間的聯合團體。11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已經確立,農業生產緩步上公升。隨著剩餘農產品的增多,手工業得到發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人的主觀作用很大,公正性不高,檢查不力,不能保證公平公正。而且很多時候強調肉刑,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傷害很大,而且會長時間存留,很不人道。不好意思中國沒有法律文化這一說,西方倒是有,中國古代經常提到的是法家,跟法律有本質的區別 以王全貴族為主,亂收費,亂收稅,商鞅是法家的發揚者,也是法家的殉道者,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