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朝西洲曲和北朝木蘭詩為例談談南北朝詩歌的不同風格

2021-03-20 06:24:05 字數 5523 閱讀 2987

1樓:浪笛仙

南朝西洲曲從內容上看,是以男女之間愛情為歌詠物件,清新婉約,帶有江南鄉鎮青年男女生活氣息,展現南方人民陰柔的氣質;而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更具有現實主義風格,木蘭淳樸,有著男子一樣的氣概,正是北方少數民族典型的風範,善騎射,男女觀念不如南方那樣保守,北朝詩歌並不把目光侷限在愛情話題上,而是放得更寬,這是因為北方的環境造就了北朝民歌粗獷豪放的風格,而江南山水造就了江南兒女清新淡雅,溫柔婉約的風格;從手法上看。木蘭詩多用互文和頂真,氣勢磅礴,展現北方民族尚武粗獷的民族風格,也反映了北方民族開放的生活習慣和男女觀念,比如楊大眼之妻,也會騎射,生活比較自由;而南朝西洲曲,多用隱語雙關,婉約清新,並且為我們展現南方獨有的江南兒女情懷。

2樓:詩文伴度

1、南朝詩歌多寫愛情,北朝民歌多描寫北疆的風景和戰爭。這從內容上可以看出來

2、南朝民歌因為多寫愛情,故而風格細膩,柔婉,如西洲曲中的柔美的句子,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而北朝民歌則顯得粗獷而又豪放,如朔氣傳金柝等等。

3、藝術手法不同。前者比喻、頂針等手法,以及疊韻等顯得**美,而北朝民歌則呈現一種大氣豪放的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南朝杏花春雨,北朝則為大漠悲歌

以南朝西洲曲和北朝木蘭詩為例談談南北朝詩歌的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南朝依次為宋、齊、梁、陳,均為漢族建立的政權,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則為少數民族,如鮮卑等民族建立的政權,當然也和漢族雜居。從文化上來說,漢文化歷史悠久處於文明的領先地位,而北方的少數民族民風質樸粗獷,影響了北方文學的風格。反映在詩歌方面,則南朝詩歌尚文,風格綺麗、婉約、細膩,北朝則質樸、自然,少事雕琢。

《西洲曲》辭句文雅,感情細膩,清麗不俗,一唱三歎,講究修辭;而木蘭詩則剛健、豪邁、慷慨,有勃勃的生機與氣勢。當然這兩首詩由於具體內容一是側重表達感情,一是側重敘事,也導致在風格上有較大差異。但就整體而言,兩詩作為南北方的優秀詩歌的代表,基本上反映了兩方詩歌的風格特徵。

以西洲曲,敕勒歌,木蘭辭為例,分析南北朝詩歌的區別

5樓:牛人

南北朝期間,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戰亂不斷,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經濟政治中心相對南移。北方因受當地地理環境(多遼闊高原'平原)和游牧民族生性豪放影響感染,所形成的詩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反映了這些,風格相對慷慨激昂,內容多以反應戰爭為主。

南方相對穩定,生產水平有所提公升,人民生活安定,加上當地多秀美山水、煙雨氤氳,其風格多抒情婉轉,內容以情歌為主。你所提的敕勒歌,就是改編自北方游牧民族鮮卑族的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而木蘭辭都比較熟悉,也是反映戰事的。

而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彩,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希望你還能滿意^_^

以《木蘭詩》為例說明北朝詩歌的藝術風格(與南朝比較) 謝謝

6樓:雨葵葵

北朝:《木蘭詩》的語言豐富多彩,既有樸素自然的口語,也有精妙絕倫的律句,並在生動活潑的基調上取得了協調和統一。由此可見語言通俗、質樸、剛健;表情率真,風格粗獷、豪放。

南朝:;語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風格輕柔婉麗。

7樓:′未語先笑

如果是要背,怕記不住就這樣記:將北朝當做北方,北方的東北漢子是什麼感覺,獷野,粗獷,豪爽,不失豪邁。

南朝當做南方,江南水鄉的女子溫柔委婉,輕柔,飄渺似仙,含蓄,矜持。

這便是南北朝藝術風格的顯著特點。想當年我們老師就是這樣教我們的,很好用。

【但是,通知,千萬不要以為北朝就在北方,南朝就在南方,他們的地界限還是很複雜的。】

好了,我都把我老師i方法告訴你了,所以,分留給我吧!

8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得到發展的時期,無論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都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中,最重要的是建安時期的詩歌,三曹尤其是曹植的詩歌影響當代也影響後世;最值得注意的詩人是陶淵明和謝靈運,是他們開創了中國田園山水詩歌的濫觴。當然,沈約創制的關於詩歌格律的「永明體」也不容忽視。

《木蘭詩》是南北朝民歌中的優秀詩歌,而女詩人蔡琰的《悲憤詩》則是文人詩中的傑作。

東晉時期,玄學與清談之風盛行,士族們以能談玄為高雅,甚至處理朝政也務在清靜。東晉詩壇玄言詩盛行,就是在這種心態下老莊玄理與山水之理相混合的產物。鍾嶸《詩品》說玄言詩「平典似道德論」、「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田園詩的出現和南朝山水詩的興起,才改變了這種不良詩風。

西晉詩歌創作有明顯轉變,總體而言,缺乏現實內容,而重視形式的華美,《文心雕龍·明詩》說是「採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情采》篇又說是「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 盛」。

南朝文人詩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較其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的興起,鮑照的七言和雜言樂府詩的發展;以謝眺為代表的「永明體」,標誌著格律詩的開端。到了梁陳時期,出現了宮體詩。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長篇情歌《西洲曲》。南朝民歌在內容上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幾乎全是情歌。詩體小巧,多五言四句,四句一解;多抒寫大膽熱烈的愛情;語言清新自然;大量運用比喻、誇張,尤其是雙關、隱語;語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風格輕柔婉麗。

北方文學在五胡十六國與北魏前期,除樂府民歌外,是 衰微的。 突出貢獻的是北朝民歌,代表作有二:這就是《敕勒歌》與《木蘭詩》。

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體裁多樣,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和雜言等形式;語言通俗、質樸、剛健;表情率真,風格粗獷、豪放,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對照。

試以《西洲曲》和《木蘭詩》為例,比較分析南北朝樂府民歌在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異同。

9樓:青榷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後由樂府機關採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是由樂府機關採集而存的,現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清商曲辭》類。其語言清新秀麗,基調婉約纏綿,表現出南方人細膩微妙的情感。

10樓:匿名使用者

真是的 我也 不知道 呵呵

南北朝詩詞風格

比較賞析《西洲曲》和《木蘭詩》,並進一步辨析南北詩風的區別

11樓:何以浮生盡歡

從《詩經》到漢樂府

,再發展到南北朝樂府,民歌作為我國文學的源頭,再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且在一時期出現了我國民歌史上的第三個春天,民歌的文學創作又一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長期處於對峙的狀態,使得同一時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南北朝樂府民歌,按照地理區域的不同,也可以劃分為南朝樂府民歌和北朝樂府民歌。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長詩《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敘事長詩《木蘭詩》,它們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為例可以來比較南北詩風的差異。

首先在體裁和內容上。作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性的詩篇,儘管在詩中也穿插了採紅蓮,登樓望郎等情境,但總體上的主調還是在抒情的,這些情境的設定也都是為了抒發採蓮女無盡的思念而服務的。《西洲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穿插不同季節景物的轉換,以及女主人公在門口等郎君,採紅蓮,登樓望君等行動來展現寫乙個青年女子的無盡的相思之情,其中對女子服飾及儀容的細節描寫絲絲入扣,深入人心,層層剖析人物的內心情感,又將這無盡的相思表現得極為細膩和含蓄。

而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則是屬於敘事性的詩篇。詩中主要講述了木蘭代父從軍,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詩主要以敘事為主,中間也穿插了木蘭思念家鄉等抒情性的詩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從乙個閨中少女到金戈鐵馬的巾幗英雄,再褪去光環之後又甘願回到父母身邊盡孝。國難當頭,她挺身而出,女扮**,代父從軍,待功成名就之時卻又卸下光環,甘願回到父母的身邊。

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現出了區別以往對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貫概念的那種淳樸,勇敢,善良,機智以及一種超脫和博大的胸懷,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灑脫,同時也是乙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風格上。整體上相比較來說,南朝民歌文辭華美,清麗,婉轉而纏綿,而北朝民歌則樸實無華,粗獷,豪放而直率。

回到詩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詩句「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憶起了曾經與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會的情景,因為思念而穿起「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髮,這些看似隨意的動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體會這一句句詩句,婉轉纏綿,情新艷麗,還有「採蓮南塘秋」這六句詩句,細節描寫,絲絲入扣,表現了主人公含情脈脈的姿態,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纏綿、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而《木蘭詩》則相對來說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獷豪放,例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些語言在表達上都顯得更為通俗易懂,樸素和更為口語化,「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等運用了 「濺濺」「啾啾」等象聲詞,使得語言形象生動,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極具藝術感染力。

最後,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法上。《西洲曲》這首詩將富有季節特色的景物描寫與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為動作融合在了一起,通過季節的變化來逐步地情節,表現人物形象。詩中關於季節的描寫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單衫」則是春夏之交,「採紅蓮」應在六月,「南塘秋」該是早秋,「弄蓮子」已到八月,「鴻飛滿西洲」便到了深秋時節,而梅花、伯勞、紅蓮、飛鴻等這些意象的選擇又是別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鄉的色彩,同時又充分地展現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從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濃濃的思念,特別是登樓望郎這一情景的設定,展現了乙個傳統的富有特色的思婦形象,表現了女子的忠貞不渝的情思。

此外,這首詩歌的另乙個特點它多變的修辭手法上,運用了頂針、鉤句、比喻、諧音雙關等。例如「折梅」和「折媒」,「蓮子」和「怜子」,等大量運用的雙關語使得詩歌的語言更為生動活潑,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蓄。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也體現出了南朝民歌清新淳樸,婉轉纏綿的語言風格。在用韻上,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同時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回環婉轉的旋律。

這些都體現出了南朝民歌的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善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隱語等藝術特點。此外,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別也有較長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而《木蘭詩》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的,在敘述安排上也顯得剪裁得體,有繁有簡,詳略得當。在乙個相對跨度較長的時間領域裡,作者沒有平鋪直敘,而是經過精心的挑選的,詳寫了故事的前奏,在準備出征和思念親人上交代詳細,而征戰的十年卻是一筆帶過,這些是特意安排的,可以著重體現出木蘭是乙個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女英雄。同時,在辭官回家那一段,也是著重安排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得知木蘭回鄉的那些表現都是極具生活氣息的,在情節安排上也十分的合理。

其中最後一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富有哲理,一語點出了木蘭能在軍營呆上十年而不被發現的原因。詩歌運用了排比、對偶、比喻、誇張、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和更有表現力。

另外,詩歌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幾句一換韻,節奏明快,富有感染力。從中,也都體現出了北朝民歌粗獷豪放,質樸剛健的風格,意境渾樸。此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相對於南朝民歌更為靈活多變,形式活潑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