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范仲淹詩中上片的秋景有什麼特點,「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2021-03-20 04:34:33 字數 5512 閱讀 1844

1樓:

上片開篇「碧雲天,黃葉地」上下輝映,寫出了秋日的天高氣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廣袤無垠的天地作為秋思鄉愁的背景在宋詞中比較少見,寬大深遠的境界中所烘托出來的情感也顯得格外深沉渾厚。《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一段,明顯地由此脫胎而來。

秋色的渲染,已經融入了「悲秋」的情緒。秋色滲透了天地之間,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帶著無休無盡的秋意悠悠遠去;秋江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詞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寫出一派俊爽空靈的境界。

歇拍宕開一筆:登高視野所及,都是淒淒連綿的「無情芳草」,這「芳草」阻礙了行人的視線、阻擋了遊子的歸程,鋪天蓋地,蔓延無邊。這句從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芳草」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1.范仲淹的《蘇幕遮》中上片描寫的秋景有什麼特點?內容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2樓:百度使用者

這首詞通過對深秋景色的描繪,抒寫思鄉之情、羈旅之思。 上闋用多彩的畫筆,描寫出絢麗高遠的深秋景色;「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高氣 爽,在晴空萬里的天幕上飄盪著虛無縹緲的雲彩,那雲彩被碧藍的天色映襯著,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顏 色;金風習習,玉露冷冷,大地鋪滿了金黃色的樹葉。

遠處無邊的秋色與浩淼的水波相連,碧翠的秋水,在 金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的漣漪,遠遠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煙霧籠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天色將晚,落日的餘暉映得萬山紅遍,天水相連之處水 天一色。

只有岸邊的芳草,全不顧深秋已經來臨,依然芳菲爛漫,一直開放到夕陽照不到的地方。看到了這 深秋景色,客居他鄉的詞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那鄉愁,好象隨著這落日的餘暉一直來到斜陽之外的芳草悽 悽的故鄉。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

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映襯出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 離恨,秋景的動人足以反襯出客愁的深長。全詞意境壯闊,構思謹嚴。情景交融,纏綿婉曲。

「狀難寫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對宋代豪放派詞作和元曲的創作都有較大影 響,是一篇流傳千古的名作。

范仲淹的蘇幕遮中「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全篇內容上和結構上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作為詞上闋結尾的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4樓:匿名使用者

蘇幕遮 (北宋)范仲淹

5樓:耐格襯衫的調調

在內容上:"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徵反而在其次。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在結構上: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匯入離愁和相思。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

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6樓:百度使用者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芳草」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

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蘇幕遮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全篇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7樓:

「芳草無情」二句,由

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芳草」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上片所寫之景有何特點

8樓:匿名使用者

上片寫的是秋景,景物特點:寥廓蒼茫,迷濛淒清,蕭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頭的極遠處,觸動了詩人的離愁別恨;芳草「無情」正反襯出詩人思鄉懷人之情的深濃;寫景中帶出乙個「情」字,為上片的寫景轉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過渡。

《蘇幕遮·碧雲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以及中學語文教科書。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此詞上片著重寫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其主要特點在於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迴宛轉的愁思,聲情並茂,意境巨集深,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

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穠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手兩句,即從打出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化用這兩句,改為「碧雲天,黃花地」,同樣極富畫面美和詩意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線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

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線這秋水綠波,淒淒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這裡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淒淒」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絡。這裡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

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裡,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

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它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作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

「明月高樓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

「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思反而更增鄉思之苦了。結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

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

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穠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

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侷限於閨閣庭院。

蘇幕遮 中上片描寫的秋景有哪些特點

9樓:尐__公尺

1.秋景特點:

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由氣象無復綺麗高遠,轉為傳統秋色之淒清。

2.「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的含義:

夜夜除非,是「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裡是節拍上的停頓。意思為,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

《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

3.表情達意的特點:(不知道是「夜夜除非...」還是整首蘇幕遮)①「除非」一詞,強調捨此別無可能,語加委婉,而情更深長。

②此詞以低徊婉轉、沉雄青剛的筆觸,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題材一般,但寫法別緻。

10樓:絕花傾城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

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映襯出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秋景的動人足以反襯出客愁的深長。全詞意境壯闊,構思謹嚴。

情景交融,纏綿婉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對宋代豪放派詞作和元曲的創作都有較大影響,是一篇流傳千古的名作。

上闋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寥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

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線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天接水」。「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

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闋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范仲淹在《蘇幕遮》中突出愁苦凝重的詩句是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 大筆振迅之作。簡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碧雲天,黃葉地 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

蘇幕遮懷古范仲淹表達的思想感情,周邦彥的《蘇幕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上片描寫秋景 湛湛藍天,嵌綴朵朵湛青的碧雲 茫茫大地,鋪滿片片枯萎的黃葉。無邊的秋色綿延伸展,融匯進流動不已的江水 浩渺波光的江面,籠罩著寒意淒清的煙霧,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著落日的餘輝 天宇,連線著大江的流水。無情的芳草啊,無邊無際,綿延伸展,直到那連落日餘輝都照射不到的遙遙無際的遠方。...

仿造詩中的 秋 寫詩中的 春

春色撩人,愛花風bai如du扇,柳煙成陣。沐 著春光zhi,順著春天的足dao跡,我懷著深切 內的希望又來看 容春,走進那個充滿春意的詩歌世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株株小草破土而出,沐浴在如酥的春雨中,從遠處看,一派朦朧的清麗的享受。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