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2021-03-19 14:40:46 字數 6827 閱讀 1737

1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究因果迴圈,種善因得善果!也就是通俗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2樓:匿名使用者

為別人是純善,為自己是純惡。

佛、菩薩是純善的,其他境界的眾生要麼因為智慧型原因,要麼因為想法等,處在純善與純惡的交雜中。

3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五戒十善行。

佛經對善的解釋...求幾句關於對善的解釋啊...

4樓:土匪也瘋狂

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會一處。這裡的上善人的標準是需要首先具備淨業三福,如下: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其中第一條是人天善法,第二條是小乘法,第三條是大乘法。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念彌陀名號,這是一切善法中最善之法。因為彌陀名號是自性的名號,是淨念。

第一條中的十善業分別是:

1、不殺生:不殺有情眾生,拓來是不惱害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

2、不偷盜:不予取,凡是沒經過別人同意或願意就拿走的,比如逼迫、上班時間偷懶、貪小便宜等。

3、不邪淫(出家人是不淫慾):在家人是不在不正當的時間、地點行淫,或者與不正當關係者行淫,即使時間地點正當也不能過度淫慾。出家人更為嚴格,連正淫都不能沾染。

4、不妄語:不說假話,包括下面5-7點。

5、不兩舌:不說是非。

6、不惡口:不罵人、誹謗人。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說不符合實際的但別人愛聽的話,比如拍馬屁、見風使舵等。

8、不貪:控制自己的貪念,減少所謂的各種愛好,一切隨緣消舊業。

9、不嗔: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可有嫉妒心,不發脾氣。

10、不痴:分清善惡是非,對人事物不可過分執著和痴迷。

5樓:匿名使用者

【善】 (梵kus/ala,巴kusala,藏dge-ba) 指其性安穩,能順益此世及他世的白淨法,與『善業』相通。有時則指善業之性質,有『道德的、正確的』意涵。此善性,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雲(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俱舍論》卷十五雲(大正29·80c)∶『謂安隱業說名為善。』《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6b)∶『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

』此等皆顯示,善不僅性安隱,且能招可愛果,順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種類眾多,諸經論說法各異,茲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種,略如下列∶ (1)有漏善與無漏善∶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雲,有漏善為白法,無漏善為淨法。又,有漏善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無漏善則為可斷除煩惱之出世間善,亦為得涅盤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來之果報。

(2)止善與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卷上謂,止息惡行,不惱於他,稱為止善,屬消極之善,如不殺生、不偷盜等;積極修行勝行,利安一切,稱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與散善∶息慮凝心而止住妄想,稱為定善,乃禪定心修習之善業;策身口意而廢惡修善,稱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業。善導《觀經疏》〈玄義分〉謂《觀經》所明的十六想觀,前十三觀攝定善,後三觀攝散善。

(4)未生善與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習戒、定、慧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習者。《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5·405c)∶『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二)三善∶謂初善、中善、後善。

此三善之說,廣出於諸經論,但解說不同。《大乘廣寶篋經》卷中列舉聲聞、菩薩之五種三善。謂身、口、意三善行,為聲聞之初善。

戒、定、慧三學為中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解脫法門為後善。不捨菩提心為菩薩之初善,不念下乘為中善,回向一切智為後善。

此中,聲聞三善又稱小乘三善,菩薩三善又稱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論》卷五十謂善有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四種。其中,『勝義善』,又名真實善,指勝義諦門中之被稱為善者,即涅盤法。

『自性善』,謂不藉他緣,其體自善者,指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痴等三善根。『相應善』,又名相屬善、相雜善,指意業之善。即與前三善根相應的心心所法。

『等起善』,又稱發起善,指意業所起之善。即身、口二業及不相應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善。

乃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順益現、未二世,故名為善。茲略述如次∶ (1)信∶謂自性清淨,亦能使相應之心心所同樣清淨。例如∶水精珠能使濁水變清。

信珠在於心,相應之心心所也都為之清淨。 (2)精進∶亦稱勤。勇悍無懼之意。

指能耐勞苦的心,能對治懈怠、成滿善事。 (3)慚∶謂回顧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恥,尊崇賢人善法而止息諸惡事。 (4)愧∶謂回顧他人之譏刺而以自己之罪惡為恥,乃不親惡人,不作惡法。

(5)無貪∶謂對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緣厭離而無愛著。 (6)無嗔∶謂對三苦及三苦之因緣無怒恚,而有哀憐之心。 (7)無痴∶謂了知諸法之事與理。

(8)輕安∶謂身心輕利安適,伏斷煩惱。 (9)不放逸∶謂防惡修善,護心不令放蕩縱逸。 (10)行舍∶謂離昏沉與掉舉,內心平等均衡。

(11)不害∶謂不損惱有情,內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將善分別為十三種,即∶自性善、相屬善、隨逐善、發起善、第一義善、生得善、方便善、現前供養善、饒益善、引攝善、對治善、寂靜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慚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種善之心所法;『相屬善』指與自性善相應的其他心所法;『隨逐善』指善法的習氣;『發起善』指所發的身、語二業之善;『第一義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經由思惟加行的任運起善;『方便善』指聞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現前供養善』指對如來興諸供養業;『饒益善』指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引攝善』指以施戒等福業引攝生天之異熟,或顯得涅盤之因;『對治善』指厭壞對治、斷對治等各種對治法;『寂靜善』指斷盡一切煩惱的涅盤界;『等流善』指由寂靜的增上力所發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善:是心理學上對感覺的一種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

面目慈善,一般表現為處事大度,對人對物總是替對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長得體態龍鍾,行動較緩慢,舉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它的反面是「兇」。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6樓:

是一樣的。貪欲就是貪,嗔恚就是嗔,邪見即是愚痴,痴。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五戒十善是人天福報的因。持五戒行十善到上上品,命終可生天。做到中上品,來世能得人身。

南無阿彌陀佛

7樓:京東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噁,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型。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8樓:大通山王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噁,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型。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佛教的皈依和受五戒的區別

皈依只是加入 認可 贊同的意思 這個和五戒兩回事 戒律是修行人做人做事的標準 五戒是重戒 必須要守的 在這裡抄,有兩個問題,一襲 你要是沒有皈bai依的話,你自己持戒,功德du很小,因為zhi你不是佛門 dao你只能有一點人人天福報 二 你要是皈依,但是沒有受戒的話,功德很大,但是沒有受戒以後的功德...

“三皈五戒”是什麼內容,佛教說的三皈五戒是什麼?

藍鷹魂 三皈就是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皈是皈向 依是依靠。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 優婆夷的受戒條。一 不殺生,二 不偷盜,三 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 四 不妄語,五 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 三皈五戒 佛陀所制的戒律 是為了教導 如律受持,約束心身 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戒規雖...

關於佛教中來世投胎做人的說法

淨空法師 到人道來,我們的引業相同,佛法簡單扼要的告訴我們,就是你在過去生中修五戒。經裡面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的深長。人身確實難得,在六道裡面,現前這個時代,人的壽命不長,得來真不容易。這在佛法裡面講業報,我們有業就有果報,你沒有法子不來,你受業力主宰著。業有兩大類 一類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