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中蘇軾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2021-03-19 11:21:45 字數 5261 閱讀 6144

1樓:萬里長城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赤壁賦裡蘇軾的感情是怎麼變化的?求分析。

3樓:歲月不寒

蘇軾與bai眾友人觀月色下江du景,這時心胸開闊zhi,舒dao暢,無拘無束。飲回酒樂極,扣舷而歌,答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簫,悽切婉轉,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繼而思辨道: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這表現了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最終表現了作者忘懷得失,胸襟坦蕩。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

4樓:回到過去

蘇軾知道肯定會從棺材裡起來再鬱悶死,老子都死幾百年還tm感情怎麼變化的,你怎麼寫老子就怎麼變,反正死無對證。

蘇軾 前赤壁賦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因何而起?

5樓:時呵呵

蘇軾被貶黃州,太多了,推薦你看百家講壇 蘇軾第四集瀟灑東坡,康震講的很好,很清晰

寫前赤壁賦前蘇軾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什麼啟示

蘇軾《前赤壁賦》貫穿全文是怎樣的感情線索

6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

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

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

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

“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

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赤壁賦的情感蘇軾用赤壁賦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7樓:匿名使用者

上的失意. 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 從蘇軾的《前赤壁賦》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

本文在語言風格方面,不像韓愈那樣拗折奇警,也不像歐陽修那樣平易流轉,更重視通過捕捉意象,通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於表現力的新穎詞彙,句式則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前赤壁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極精煉的文筆,寫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貶謫黃州期間.

元豐二年(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入獄.“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年壬戌,蘇軾作《前赤壁賦》.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鬱苦悶的心情.

“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裡,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賦》正是作於蘇軾上失意,行動上不,生活困苦,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在他的赤壁詞中,即有過明顯表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而現實中的我卻只能“早生華髮”,“一樽還酹江月”地慨嘆“人生如夢”.在這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之下,東坡內心有著深刻的感發,他開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憂與虛無,但如果僅是“入乎其內”地感嘆人類的滄桑,這就不能產生我們今天對他的文采及人品的欽佩.東坡之所以成為“白首忘機”的“東坡老”②,更有他善於“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脫”的另一面(這一面至關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打擊,問題是面對打擊的態度.在殘酷的鬥爭面前,蘇東坡既想超脫又不能超脫.他在《書<前赤壁賦>後中說:

“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傅堯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這段跋語,對於瞭解作者當時深受壓抑的心境提供了幫助.蘇軾不得不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寄託,黃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對古人的懷念,於是觸景生情地傾吐了自己對前輩英雄的欽慕,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的壯志.總之,蘇軾當時的心境極其複雜:

消極隱退與積極進取,疾世忿懣與逍遙山水的雙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思想背後,卻流露出對世道不平的滿腔憤怒,不甘妥協的積極進取精神,鄙棄富貴,傲然的曠達情懷. 有人曾認為《前赤壁賦》把黃州赤壁當作孫曹交兵之處是蘇軾“用事疏舛”,這並不十分準確.蘇軾所遊之赤壁並非歷史上發生大戰的真正的赤壁;而蘇軾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壯舉,他無非是借事寫文,抒發他的心懷以求解脫罷了.

綜觀全文,作者的感情經歷了三次變化:“樂——悲——樂”,作者的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而得到解脫的發展過程.而圍繞作者感情的三次變化,全篇的行文也隨之巧妙.

“文以載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為讀者所清晰的領悟,就必須藉助於良好的文學表達形式.蘇軾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過他對賦的新的利用而傳達開來的.《前赤壁賦》是篇辭賦,辭賦時常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與主張,《前赤壁賦》很顯然是運用了這種傳統的格式.

辭賦講究排比對偶,《前赤壁賦》中也有不少排比對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辭賦的基本特徵.但蘇軾的這篇賦卻不像漢魏以來的賦一樣詞藻華麗,僅止於鋪陳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滲入其中.這篇之所以長誦不衰,更有它突破辭賦舊格的新成就,我們今天可以稱它為散文詩.

詩人運用行雲流水般的筆調抒寫自己心中的感情波瀾,使文辭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摯,情感與文字的密合無間.我們不得不佩服蘇軾駕馭文字能力的瀟灑不凡.總結而言,這篇賦在文學上有兩大貢獻:

第一,充分顯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質.這篇賦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風;就情而言,有悲傷,有歡樂.

時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時而遺世,羽化登仙;時而愀然發問,暢談哲理.景色的轉換,情感的跳躍很頻繁,但卻不雜亂,而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作為線索貫穿始終.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儘管**於老莊的相對主義哲學觀,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

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髮,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為後世散文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第二,對“賦”體的巧妙利用與革新.

《前赤壁賦》是散文與韻文的巧妙結合,是詩與文的統一.文章是賦體,但卻不拘泥於古賦,它的語句有長有短,散駢結合,文辭生動,情韻瀟灑,不啻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文中游覽的場景不斷的更換,詩人的情感也不斷地變換,而文氣卻始終一貫如注,既有駢賦對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詩境之美,還有揮灑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動形象的說理之美.

在這樣的一篇散文詩中,我們不僅可領略文學之美,還可以體悟哲學之理趣,無疑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的融合.

《核舟記》把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

小薇薇 1 作用 藉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的對聯,巧妙地把讀者引進 赤壁賦 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構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的靈氣。2 作品簡介 核舟記 是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張潮編輯的 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先整體後區域性,從正面到背面...

雕刻家把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

雕刻的東西和蘇軾遊赤壁有關.核舟記 就是這樣的. 我剛學過 不只是體現刻舟者技藝高超,還有這詩是很有意義的 雕刻家把蘇軾 赤壁賦 後赤壁賦 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有什麼作用 遊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 蘇軾誤作赤壁 這在 核舟 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於是雕刻家巧妙地藉助蘇...

蘇軾《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名句分別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有

啊大沒張 遊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 蘇軾誤作赤壁 這在 核舟 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於是雕刻家巧妙地藉助蘇軾 赤壁賦 後赤壁賦 中的文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和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是雕刻家的一個大膽的藝術創造,實際上是通過觀賞者的文字想像能力來表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