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學觀?文學觀和文學發展觀,文學創作觀,文學藝術觀,文

2021-03-19 09:22:23 字數 4656 閱讀 6404

1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觀,主要是指關於文學的思想、藝術原則。它表現為作家是以什麼思想觀念、藝術態度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寫**時,主要就文學觀的內涵所包括的方面來寫就可以了,不必把那麼多概念區別談清楚。

當然,您要是寫一本書,對您所提的問題發表獨到見解,那就另當別論啦。

什麼是文學觀?文學觀和文學發展觀,文學創作觀,文學藝術觀,文學功能觀,文學通變觀都是什麼關係?

2樓:罕智傑佴罡

文學觀,主要是指關於文學的思想、藝術原則。它表現為作家是以什麼思想觀念、藝術態度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寫**時,主要就文學觀的內涵所包括的方面來寫就可以了,不必把那麼多概念區別談清楚。

當然,您要是寫一本書,對您所提的問題發表獨到見解,那就另當別論啦。

什麼叫文學創作觀?

3樓:迷戀悲劇丶淺淺

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傾向。。

就是作者在文學創作中所表現的的思想觀念和寫作態度。也是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創作離不開現實生活,離不開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認識。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文學創作觀有重要的影響,樹立正確的文學創作觀非常必要。

什麼是文學思潮,文學思潮對於文學的發展演變具有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1、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下,為適應社會變革和藝術創新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並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學思想潮流。

文學流派則是指一批作家,因為思想傾向和文學觀念上的見解相近,在創作實踐上有共同的藝術追求,並以他們的創作實績顯示了相似的風格特色而形成的創作群體。二者是文學活動的不同型別。

2、特點

體現在對某種文學觀念的倡導上,體現了文學活動對社會變革的回應,它往往造成一定的文學創作潮流,但有時卻可能主要是一種文學觀念的主觀要求而未必有很好的創作實績。而文學流派則是創作活動的產物,致力於創作實踐和通過創作成果顯示群體特色。

請問有誰可以告訴我劉勰的文學發展觀?

5樓:匿名使用者

劉勰的文學發展觀

文學形式、文章風格,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並且總是「染乎世情」,「繫乎時序」,「崇替在選」,適應時代需要的。辭賦的發展和演變也是這樣:楚辭演變為漢賦,某些辭賦又演變成駢文……。

辭賦作品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辭賦家的才華、氣質和學識。《才略》篇則是劉勰敘述文學家才華史的篇章。茲就其中有關辭賦作家的部分介紹給讀者。

漢初曾經勸說劉邦崇尚文化,提出「能在馬上得天下,豈能在馬上治天下」口號的陸賈,「首發奇採,賦《孟春》而選典誥,其辯之富矣」;文帝時「賈誼才穎,陵軼飛兔,議愜而賦清」;枚乘、鄒陽,「膏潤於筆,氣形於言矣」;司馬相如自小喜愛讀書,「師範屈宋,洞人誇豔,致名辭宗;然核取精意,理不勝辭,故揚子以為『文麗用寡者長卿』,誠哉是言也」,意即司馬相如注重文辭的誇飾,而影響了他的賦作的思想性;王褒善於辭賦的結構,「以密巧為致,附聲測貌,泠然可觀」;揚雄注重辭賦的思想性,「辭氣最深,觀其涯度幽遠,搜選詭麗,而竭才以鑽思,故能理贍而辭堅矣」,劉勰比較欣賞揚雄那種文辭與思想性俱佳的才略;劉勰在《才略》中敘述了自屈原、宋玉、荀子以下至東晉末約80位辭賦作家的才華和特點。可以說《才略》篇是一部簡明的辭賦作家史。

雖然劉勰沒有明確論述辭賦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但他有幾處論斷,足以為我們引為辭賦史階段劃分的依據。比如:《時序》篇曰:

「爰自漢室,迄至成哀,唯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餘影,於是乎在。」辭賦史的階段劃分可以有多種標準,改朝換代、最高統治者的愛好與否、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性、作品的形式等等,都可以作為依據,而劉勰以辭賦形式為標準。《時序》篇還說:

「然中興之後,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羲皇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啷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余風遺文,蓋蔑如也。」我們知道,西漢、東漢的辭賦顯然屬於兩個不同的階段,劉勰在這裡不是簡單地以改朝換代為劃分依據,而是以辭賦的內容、思想性、風格作為依據的;而且指出東漢從光武帝至靈帝為乙個階段,獻帝的建安時代為另乙個發展階段。

事實上劉勰也曾指出,西漢的辭賦也可以劃分兩個階段,《才略》篇雲:「然自卿淵已前,多役才而不課學;雄向已後,頗引書以助文;此取與之大際,其分不可亂者也。」如果說《時序》篇的兩處論述並非直接關係到辭賦的階段劃分的話,那麼這一段論述則是非常直接地專論辭賦史階段劃分的。

西漢辭賦從漢初到王褒為乙個發展階段,揚雄、劉向所處的時代則為另乙個階段。整個兩漢時代的辭賦,劉勰以為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詮賦》篇是辭賦發展的專門史;《時序》篇是文學的時代史(以時代為序列,但不是編年史,因為不以年代為序列),其中包含了辭賦的時代史;而《才略》篇則為辭賦作家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總結辭賦發展的歷史,是劉勰對辭賦學研究的一大貢獻。

郭沫若的藝術觀與文學主張

求《文心雕龍》時序篇的文學發展史觀

6樓:匿名使用者

《文心雕龍》全書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 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它提出的「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隱之為體義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等說法,雖不完全是劉勰的獨創,    《文心雕龍》

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了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志、氣相聯絡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合的有「採」之言。兩者的關係是: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

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了生動的描繪,說: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合,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

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涂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

」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志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才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了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劉先銀書法

儒家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學範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面,而不偏執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在對道與文、情與採、真與奇、華與實、情與志、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了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

劉勰特別強調同儒家思想相聯絡的陽剛之美,表現出企圖對齊、梁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向。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對後世發生了重要影響。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

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乙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聖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

「神道設教」語出《易?觀?彖》: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實中的**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聖」的觀點﹐並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帶來了許多侷限性。

例如,他認為一切種類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枝條」。對當時的各種應用文都設有專目論述,卻對正在形成的**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卻拋棄了經學家的抽象說教﹐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文學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闢的見解,富於獨創性。

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樓:靈魂該隱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時序》)﹐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乙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

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於「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係。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

只有不斷的創新﹐即《文心雕龍》所說的「變」﹐文學創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變則其(可)久」(《通變》)﹐「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但它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

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新意」和「奇辭」的創造﹐都是離不開「通」﹐即繼承的。不然﹐「雖獲巧意﹐危敗亦多。

」因此﹐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 協調 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 社會發展 ...

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具體內容包括什麼

這類問題可以登陸中共 專題 cpc.people.com.cn 科學發展觀具體內容包括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國當前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長期堅持...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 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中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在重要檔案裡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鄭新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國是共產黨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