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通過那些句子可以表現出來

2021-03-12 14:01:00 字數 5537 閱讀 3735

1樓:漱玉小妖

沒太看懂樓主的意思,如果下面的不是樓主要的,就請樓主詳細說一下你想表現什麼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

它的錯綜複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

一、三組用平韻,

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乙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乙個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併發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

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裡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

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裡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淒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

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乙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盪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

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台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捲不去、手拂不開。

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裡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

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

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淒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淒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瀰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裡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梁。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複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

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淒美多情。

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2樓:匿名使用者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

它的錯綜複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

一、三組用平韻,

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乙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乙個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3樓: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大學語文中《春江花月夜》裡有哪些重點句子!!急!!!!

4樓:匿名使用者

重點句子應該是:吹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樓:春雨陽光

吹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6樓:匿名使用者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為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詩篇的題目就使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月亮公升起,降落的執行過程為線索,有層次,極其細膩地對自然和人生的描寫。它精細地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種種景色,同時又以自然美為背景,抒發了委婉纏綿的相思離別之情,對人間愛情的讚美。在對自然美,愛情美的描寫中,處處體現出對人生哲理,自然奧秘的思索與探尋。

詩人運用景物,構成意境,烘托感情,表達思想,極富有藝術匠心。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以月為主。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將悠遠的時間,廖廓的空間,以及江上,空中,樓頭的眾多景物,連同不眠的思情,漂泊的遊子連線在一起。

在空曠迷茫的月色籠罩下,組成了豐富多彩,渾融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表達了無窮的詩意,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前半部,重在描寫景色,是實寫。例如: 「何處春江無月明,空裡流霜不覺飛。

」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覺。後半部重寫抒情,情產生於景,如:長江流水,青楓白雲,簾捲不去,拂砧還來等句子,景中有情有意。

結尾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作品有情有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交織成了有機的整體。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歌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曠世佳作。它產生出了永久永久的魅力,它也使作者贏得了永久永久的聲譽。

每過一段時間,我都會看上幾遍,讀一讀,將詩人的情感灑落在自己的心上。去體會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探尋那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和諧的美的真諦。

如果說如此比較就能得出張若虛《春江》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未免過於武斷,要全面了解張詩的獨到之處,還應該將這個範圍擴大一些。歷來人們喜將劉希夷的《代白頭吟》與之比較,可以說兩首詩的思想境界有相似之處,都有感傷時序,抒發人生短促的思想,但兩詩的詩歌意象相差很遠。因此,我覺得盧照鄰的《明月引》倒與之有很強的可比性,突出的表現在:

兩者都是把「月」比作描寫的中心物件。林庚在《唐詩綜論》中說:「這乙個人們所喜聞樂見的現象,是結合著中國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國民族傳統所豐富了的月,一般來說,比西洋詩中「月」的接觸面要顯得寬闊得多,這就是廣泛意義的民族形式。

」的確,月這一意象帶有很多別有的情感特徵。先看這首盧照鄰的《明月引》:

洞庭波起兮鴻雁翔,風瑟瑟兮野蒼蒼。浮雲卷靄,明月流光。荊南兮趙北,碣石兮瀟湘。

澄清規於萬里,照離思於千行。橫桂枝於西第,繞菱花於北堂。高樓思婦,飛蓋君王。

文姬絕域,侍子他鄉。見胡鞍之似練,知漢劍之如霜。試登高而極目,莫不變而迴腸。

《明月引》也是樂府舊題,屬《琴曲》,此篇是盧照鄰沿襲樂府古題之作。全詩緊緊圍繞明月,通過變幻復疊的意象,參差錯落的句式,化用楚辭的意境,對深秋月色和春夜離人相思進行了細緻生動的描繪,詩情畫意,可謂好詩。我們可以看到其與張詩除了都是把「月」作為中心意象以外,在主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月夜為背景,抒發了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

然而公允的說,兩首詩在藝術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張詩相比,盧照鄰《明月引》全詩意境則顯得狹小,不夠開闊,通篇只限於對明月的描繪,張詩中意境悠遠,視野開闊,意象豐富。雖也以月為主,但其他意象「春江」、「花」、「夜」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月」起到了映襯作用,相互聯絡,相互補充,使全詩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意境更加優美開闊。

另外,此詩的思想內涵略遜一籌,它著重抒發的是夜中離人相思的情感,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而這類題材可謂是屢見不鮮,上至《詩經》中的《伯兮》、《君子於役》、再到古詩《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近到沈儉期的《獨不見》、沈如筠《閨怨》。張若虛則獨出機杼,給這類傳統題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一借助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不僅詠歌清麗的自然景色,抒發思婦的離情別緒,更重要的是詩中所反映了詩人對於生命的思考「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言:

「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

除此以外,張詩也反映了處在成長期的少年的不安、彷徨和迷惘,還有些許的期待。這也許是處在初盛之際的張若虛的心靈寫照,更是處於上公升期的李唐王朝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初盛之交廣大國民弘廓博大的胸襟和和衷共濟的面貌以及真誠美善的人文關懷。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春江花月夜詳細賞析

景愛呀 春江花月夜 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 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 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 畫意 哲理為...

春江花月夜全詩有幾個韻腳,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全詩

八個。分別是 eng,an,en,ou,ai,en,a,u.平生明,甸霰見,塵輪人,悠愁樓,徊台來,聞君文,花家斜,霧路樹。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全詩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是哪幾句?

是前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公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是哪幾句?名句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