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望晴中,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021-03-12 11:40:37 字數 3988 閱讀 6157

1樓:你我悖道各蒼涼

後二句是從生活抄中直接選取乙個動人bai的形象來描du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zhi處望雲開。dao

」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

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如鶴」的比喻,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

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乙個暗示。

通過用近似於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更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

2樓:藏宛懷琪睿

.「bai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du執著的站立zhi姿態。形象地表現了他希dao望天睛的迫切心專情。(2分)答出「持久屬,執著的站立姿態」,得1分;答出「迫切心情」,得1分。

意思對即可。共2分。2.都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

(2分)回答正確,得2分。共2分。

3樓:紀聰芒音

第三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案:「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的表現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望採納

農家望晴 雍裕之 閱讀答案 1、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在《農家望晴》

4樓:青帥

我找到了 (四)閱讀下邊的文字完成21——22題農家望晴

雍裕之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21.第三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案:「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的表現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2.在《農家望晴》和《觀 麥》中兩位詩人抒發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點?

答案:對勞動人們的深切同情

5樓:a季亞娟

農家望睛

[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21.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2分)

22.在《農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兩位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點?(2分)

(四)( 4分)

21.「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地表現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2分)

答出「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得1分;答出「迫切心情」,得1分。意思對即可。共2分。

22.都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2分)

詩中描寫的場景是,正當農民打麥曬場的時候,忽然變了風雲。一時風聲緊,雨意濃。秦地(今陝西一帶)西風則雨,大約出自當時的農諺。

這樣的農諺與天氣變化有關。「嘗聞」二字,寫人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切。這樣,開篇一反絕句平直敘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緊迫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這個節骨眼上,天氣好壞關係到一年收成。一場大雨,將會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詩人懇切地默禱蒼天不要下雨。

這層意思在詩中沒有直說,而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賦西風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彷彿它操有予奪的權柄似的。「為問西風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時回,這怯生生的一問,表現的心情是焦灼的。

後二句是從生活中直接選取乙個動人的形象來描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

「如鶴」的比喻,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乙個暗示。通過用近似於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更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

這首詩選取收割時節西風已至大雨將來時的乙個農家生活片斷,集中刻畫乙個老農望雲的情節,通過這一「望」,可以使讀者聯想到農家一年半載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過的那種勞動情景;也可以使讀者想到嗷嗷待哺的農家兒孫和等著收割者的無情的「收租院」等等,詩的潛在含義是很深的。由於七言絕句體裁較小,意象必須集中,必須使讀者窺斑見豹。此詩不同於《觀刈麥》的鋪陳抒寫手法,只集中寫一「望」字,也是「體實施之」的緣故。

這首詩對農民有同情,但沒有同情的話;對農民有歌頌,但也沒有歌頌的話。詩人由衷的同情與歌頌盡在不言之中了。

作者簡介: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蜀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有詩名。工樂府,極有情致。

貞元後,數舉進士不第,飄零四方。裕之著有詩集一捲,《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6樓:佳伶有毒

1.第三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案:「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的表現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在《農家望晴》和《觀 麥》中兩位詩人抒發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點?

答案:對勞動人們的深切同情

7樓:匿名使用者

(1)這麼簡單的都不會,你白學了。

(2)自己查唄,鬼才給你說。

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8樓:知否

1、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使語言生動形象,還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

2、進行說明或講道理時,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幫助人們深入的理解。並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9樓:abc高分高能

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愁」的詩句有哪些?

10樓:蠢蠢傑

1.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君不見》 唐·李白

釋義:你只管端出酒來讓我喝。五花千里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兒拿去換美酒,我和你們共一起消解這萬古愁!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釋義: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釋義: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4.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卜運算元·詠梅》 宋·陸游

釋義: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5.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釋義:只恐怕雙溪的小舟,載不動我的愁苦之情

6.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釋義:天上的白雲如遊子的白帆悠悠遠去,給青楓浦邊的思婦留下無盡的相思之愁。

7.這次第,怎乙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李清照

釋義:這種心境,怎能僅用乙個愁字來描述呢.

8.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崔顥

釋義:煙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無數的憂愁

9.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李商隱

釋義: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10.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釋義: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海棠蘇軾詩中第三句是用什麼修辭手法寫的

擬人 只恐夜深花睡去 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 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 花...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遲新蘭碧黛 比喻 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 喻體 作比方的事物 和比喻詞 比喻關係的標誌 構成比喻的關鍵 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3 語文基礎運用 ...

花的啟示中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藏戲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運用了反問,排比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形成強烈氣勢,吸引讀者,為下文作鋪墊。我愛小露珠閱讀答案在短文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白鷺裡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什麼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第3自然段寫到了白鷺 朱鷺 蒼鷺,對比 點明了白鷺精巧 勻稱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