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哪些措施

2021-03-08 20:10:54 字數 4580 閱讀 2527

1樓:金牛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般措施:

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 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3.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4. 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

5.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6. 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7.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8.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樓:人生如夕陽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

2.1**主導調控機制

2.1.1合理規劃,整體協調。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迴圈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2.1.2提高技術水平。

**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援建設農業迴圈經濟資訊系統和技術諮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資訊,開展資訊諮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2.1.3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

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路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2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2.2.1**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迴圈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援。

要把發展農業迴圈經濟作為**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專案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援,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2.2.2通過調整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汙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 還要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3.1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迴圈經濟的主體,農業迴圈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他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願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因此,**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迴圈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3.2使發展農業迴圈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變成公眾的自覺行為。發展農業迴圈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網際網路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農業迴圈經濟知識,定期發布有關發展農業迴圈經濟方面的資訊,使廣大公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參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使公眾能把環境意識上公升到民族意識、生存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3樓:匿名使用者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置農業發展於農業資源的良性迴圈之中。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全方位的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如下防禦、適應和措施對策。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防禦對策,首先是減少農業生產co2排放源,提高其碳匯庫容潛力。具體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蟲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產率高的新品種,以適應變化更為劇烈頻繁的災變;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改進耕作體系,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蓋率;開發推廣新技術、新措施,在新的氣候環境中變弊為利,變害為益,提高農業的自適應能力;發展農田林網,採用新的排灌措施,優化灌溉系統和方式,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條件;加強病蟲害和雜草害的防治,開發研製高效低毒無汙染的新型農藥,開展生物防治,發揮自然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以應對氣候變暖導致的病蟲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嚴峻挑戰;加快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技術進步和經濟手段,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降低co2的排放增長率。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速度,大力加強植樹造林,進一步制止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充分發揮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潛力。

其次是突出區域治理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走綜合開發之路,提高各地農業和地方經濟適應氣候變化的實力。其中,黃土高原區生態建設要與富民增收相結合,大力發展畜牧業,把草畜業作為保護治理生態環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實現向農牧生態系統的轉變。北方草原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場,減輕人為破壞;控制畜群數量,實行以草定畜,圍欄封育,劃區輪牧;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培育新品種,建立人工飼草基地。

西北乾旱區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保護山區林草植被,涵養水源。青藏高原區要以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嚴禁不合理開發和捕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

氣候變化對農業可能影響的適應對策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要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分析未來光、溫、水資源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有計畫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採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技術措施,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

大力發展生物技術,進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術、抗禦逆境、設施農業和精確農業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和研究,以強化人類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影響的能力。

二是加強監測**,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加強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工作,建立門模擬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大氣綜合探測系統,發展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相關科學研究基礎資料庫,包括溫室氣體資料庫、氣象要素資料庫、強迫因子資料庫、氣候變化影響資料庫、農業生產(產量、面積等)資料庫。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促使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氣候資源,減少或避免因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要綜合應用氣象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和計算機通訊網路技術,緊緊圍繞21世紀農業生產對氣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國家級、區域級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技術系統。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於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利於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山、水、森林、草原和氣候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快重點治理工程建設,改善重點流域、區域、城市、海域的環境質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汙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樹、種草,加強濕地的保護,建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的保障體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綜合考慮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調整,最有效地利用氣候變化後的新資源,如熱量資源,co2資源等。特別是光、熱、水綜合匹配優勢資源的利用,以趨利避害,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

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重點保護耕地資源,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的擴張,加強對林地和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重新審視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適度性,主動使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實行在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發展相關前沿學科與高科技。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可以促使農民根據資源的不同性質和用途,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活動,提高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國不同地區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多樣性又產生了極其豐富的特色資源,適用技術的採用,可以彌補以往人們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視性,使區域特色農業的開發成為可能。

只有實行高技術產業化,才能節省資源、能源,才能開發新資源、新能源。只有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提高勞動人口素質問題,才能解決經濟管理中的效率問題。

探索農業高產新途徑,重點是如何控制農作物基本生物變化過程,提高其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遺傳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調節激素的機制,提高營養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氣候和有毒化學物質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等等。

乾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4樓:茵春洪文

本題以區域地理為bai載體,du考查地形、農業zhi

、工程建設、文化等

dao知識. 第(1)題,專根據河流分屬布和流向可判斷出該地地形特點. 第(2)題,乾旱林區應防範火災. 第(3)題,農業抗旱從修建農田水利設施、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採用耐旱作物品種、發展節水農業等方面進行回答. 第(4)題,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從修建水電站利弊進行分析,可以作為支援或反對的理由. 第(5)題,少數民族文化主要是民族風情不同,其民族文化得以儲存主要是地形閉塞,與外界交流少. 故答案為:(1)山脈縱列分布(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縱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2)森林火災(病蟲害).(3)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尋找地下水;採用耐早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節水農業.(答出其中兩項即可)(4)支援的理由:獲得能源(擴大就業:

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反對理由:當地屬於**多發區,若水庫遭破壞,可能導致洪澇災害(水庫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破壞當地生物資源;導致當地居民遷移).(5)建築(服飾;民俗).地形較閉塞(周邊山高谷深;當地水熱條件較好).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發展節水農櫻唯業 生態農業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脊或培 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與農民的收入等。一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

如何理解園藝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及意義?

園藝產業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資源 1.資源的最優化利用 適地適栽 因地制宜確定栽培作物的種類 品種,最高效率地開發自然條件的潛在優勢,發揮植物種質資源的最優產量和最優品質。2.觀光農業 都市農業 旅遊農業和市場農業3.社群園藝 家庭園藝 微型園藝 各種發展方向要具體情況而定,希望能對你...

談談你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談談你對“可持續發展是歷史必然”的理解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其主要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首先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其次,可持續發展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再次,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以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