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誰說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下一句是什麼?誰說的?

2021-03-08 17:03:08 字數 6260 閱讀 7390

1樓:金常出差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此句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2樓:冰星暗血

出 處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注釋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接世:接觸社會

夫:句首發語詞,用於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意。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去:消磨

【論 述】

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乙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為乙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下一句是什麼?誰說的?

3樓:樂為人師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下一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說的。

參考資料:

【誡子書】原文

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4樓:一路向西

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說的。

5樓:匿名使用者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說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7樓:匿名使用者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下一句是什麼?哪位詩人說的?

8樓:丘山新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下一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原文】: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出處

9樓:zero天秤

出自於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一、釋義: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二、賞析: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乙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乙個「躁」字,對比鮮明。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擴充套件資料

1、《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也可以算作古代的家訓。

關於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型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型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2、在《誡子書》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型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10樓:叫那個不知道

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後要為國效力,做乙個有用的人。

擴充套件資料

1、作者介紹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漢名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2、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11樓:夢裡心落

【出處】《誡子書》

【讀音】 jìng yǐ xiū shēn,jiǎn yǐ yǎng dé

【解釋】用寧靜以修善自身,用儉樸以修養品德。

【節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八歲兒子的一篇文章 ,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文章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且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12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處: 諸葛亮《誡子書》

[ jìng yǐ xiū shēn,jiǎn yǐ yǎng dé ]

釋義: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誡子書》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後要為國效力,做乙個有用的人。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型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3樓:匿名使用者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後要為國效力,做乙個有用的人。傳至今,對年輕人依然有很大的影響。

中文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出處諸葛亮《誡子書》

讀 音jìng yǐ xiū shēn

釋義恬靜修身,儉樸養德

作者諸葛亮

14樓:手機使用者

出自《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遠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

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間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有益於社會而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反悔也來不及了。

鑑賞提示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型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型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文章思想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關於「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是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來修養自身,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對名利如果不採取淡薄的態度就無從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擾就不能有所前進達到遠大的目標。拓展資料 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的 誡子書 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

括靜的意思,靜以修身什麼意思

可愛的若陽 括靜不是詞語,故分字解釋。一 括的釋義 1 扎 束。2 包括。組詞 包括 概括 囊括 綜括 隱括 二 靜的釋義 1 安定不動 跟 動 相對 2 沒有聲響。3 使平靜或安靜。組詞 冷靜 平靜 寧靜 寂靜 肅靜 擴充套件資料一 括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 說文解字 括,絜也。白話版 說文解字 括,...

請問歲月靜好的上一句或下一句是什麼

沒有上一句,只有下一句。胡蘭成的名句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作者胡蘭成。句中透出作者寧靜,恬淡的生活態度。不願置身於利欲之中,一種和諧的認知態度。意思是生活平安寧靜為好,安定健康為佳。該描寫亦可視作為一種處世態度。胡蘭成 1906年2月28日 1981年7月25日 原名胡積蕊,小名蕊生,為張愛玲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