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深圳下沙村的歷史,還有下沙黃氏的歷史

2021-03-08 14:46:59 字數 5330 閱讀 9670

1樓:匿名使用者

深圳下沙村的歷史

農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區下沙村是一個下轄東湧、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等6個自然村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畝,海上作業面積40000多畝,村民以黃姓為主,世世代代以種田、捕魚、養蠔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樓宇鱗次櫛比,商鋪星羅棋佈,鬱鬱蔥蔥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兩旁,筆直的下沙大道在區內延伸,豪華舒適的星級酒店喜迎八方來客,文化廣場寬闊優美,規模巨集大的體育場、游泳池和康樂文體中心及商業購物中心、保健醫院等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區沙頭下沙實業股份****發展突飛猛進。難得的是,下沙在發展現代經濟的同時,也不忘記文化建設,這裡不僅有雄偉壯觀的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美麗的社群文化廣場和文化體育中心,吸引著中外來賓,如今又多了一處弘揚傳統文化、見證下沙歷史和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場所——下沙博物館,在博物館揭幕之際,記者隨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訪。

福田區下沙村是深圳市著名的鄉村旅遊景點之一,該村也因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聞名海內外。今天,下沙村又迎來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館揭幕開館了。

四大展廳展現嶺南文化

“沙頭、梅林兩鄉,山川靈淑之氣,鍾奇毓秀,蔚為巨族,故歷代以來,巨室大家甲於他姓,儒流聞望,濟濟翔翔,其仁孝之意,著於古而流於今;禮讓之風,作於前而興於後,洵非他族所能及者。”這是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譜序》中的一段話,其中充滿了對下沙的溢美之辭,也激發了記者參觀下沙博物館的熱望。

從濱河路進入下沙社群,“下沙人民歡迎您”幾個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熱情好客的心聲。走在下沙社群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鋪,蔥鬱的樹木,美麗的雕塑,樸素的居民,真有一種恍入桃源的感覺。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金色的雕塑,刻畫著漁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博物館序廳的主題雕塑,寄寓了當今下沙人民對新時代繁榮盛世的傾情歌頌。

據介紹,下沙博物館主要儲存的是具有濃濃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畫幅、**等。博物館分為四大展廳,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館裡,記者看到,氣勢恢巨集的駿馬雕塑、古舊純樸的民居模型、其樂融融的圍吃大盆菜雕塑……無一不展現了這個村莊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一展廳為“駿馬堂堂出異方”,主要介紹了下沙的起源。該展廳主要展出了駿馬雕塑、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和名人的畫像、雕塑、史書、介紹,以及下沙人使用過的部分文物。在這個展廳的一角還包括一個放映廳,採用了先進的投影裝置,可以容納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紹下沙過去和現在的專題片,屆時遊客可以在這裡瞭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廳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過去使用的部分生產、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縮模型和一些農具等。下沙的養蠔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這裡出產的蠔也因為鮮味獨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愛。這個展廳有一組反映下沙人民養蠔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

據說2023年以前,下沙村民通過揚船和撐著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圍的蠔田種蠔、收蠔。

第三展廳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每年的元宵節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慶活動,除了舉辦大盆菜宴席外,還會舉辦舞龍、舞獅及唱演傳統戲,吃過“大盆菜”,盼望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據介紹,大盆菜是由蠔、鴨、豬肉、鱔魚、魷魚、油豆腐、支竹、牙菇、鱔幹、肉皮、雲耳、冬菇、芹菜、蘿蔔等15種菜做成。

展廳裡還有一些展示大盆菜製作過程的特寫鏡頭。這裡還設有兩個電腦觸控式螢幕,可以方便人們進一步瞭解有關大盆菜的資訊。2023年2月23日,下沙村舉辦了具有濃郁南粵風情民俗的“黃氏宗親會”元宵節,以“大盆菜”3800桌,6萬人共嘗的規模獲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紀錄,轟動一時。

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前,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築風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區內最大的宗祠之一,位於博物館旁邊的文化廣場內。

第四展廳為“繁榮強盛看今朝,富而思進向未來”,這個展廳以**展為主,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2023年下沙村演繹為下沙實業股份****以後,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化的大轉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情景。

投資千萬元,建起下沙博物館,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社群大文化

2023年,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劃出幾千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建設一座博物館大樓,設有博物館,圖書館,老幹部、黨員、老人活動中心,治安監控中心和幼兒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場所。

下沙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社群,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難和坎坷,目前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辦公大樓還是多年前的一棟老樓房。下沙村為何不先修辦公樓,反而要斥巨資建起一座博物館大樓呢?

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社群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載體,辦公室要改建、裝修,但不急於一時,而博物館的建設則是絲毫等不得的事兒,因為下沙的許多傳統文化已逐漸消失了,包括養蠔、民間傳統等等,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歷史了,因此要有一個載體,來儲存下沙獨特的民俗文化。

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館,其宗旨一是為了發展社群大文化,通過博物館的建設把下沙8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下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下沙的獨特風俗民情,瞭解嶺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館建成一個教育基地,通過博物館培養和教育下一代,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同時激勵他們發揚先人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繼續奮進,為下沙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長黃英超為博物館的題撰“謹以此,獻給黃氏列祖列宗,獻給下沙的過去,獻給下沙的今天,獻給下沙的未來。”

“駿馬精神”推動下沙不斷推陳出新

是什麼動力推動下沙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呢?

在下沙流傳著這樣一段祖宗遺訓:“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黃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黃公所處的年代,是“百善孝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遠遊”是當時的行為準則,而峭山黃公卻大膽讓兒子們各奔異鄉,創家立業,這在當時要有怎樣的胸懷和膽識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黃公的子孫們骨子裡流淌的也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駿馬”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給世人帶來無數驚奇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發展奇蹟。

2023年,在區委、區**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下,下沙股份公司委託中國環境規劃院編制了下沙生態社群建設規劃,近期下沙建成了廣東省首個生態示範社群,目前下沙生態社群工程的中期規劃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將在社群外圍建設人工溼地環保教育基地,營造完善的溼地生態系統。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要靠長期薰陶。下沙人今天意氣風發,下沙人今天富而思進,下沙社群今天文明和諧,這得益於下沙長期以來對文化的倡導和堅守。下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前來置業。

目前,30多家企業、800多家工商戶已落戶下沙,下沙的旅遊事業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遊客,做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博物館內的一組反映過去下沙人生活場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處深圳灣畔,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體土地面積約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戶,1300多人、暫住人口約4萬。

分為八坊。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歷史古蹟,有村建博物館及休閒公園。

這是一個有著800年曆史的古村,現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區的旺地。紅樹林80%的面積都在下沙村範圍內。南宋時期,黃墨堂遷居來此,成為下沙黃氏的先祖。

後裔以捕魚種田為生,為在這塊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在此種植了紅樹林防禦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體股份經濟發展的範例之地。轄區內大型企業林立,商貿活躍。也因其治安逐漸好轉,管理趨於規範,成為宜居之地。

在規劃中找生產力

祖上以漁業與耕種為生的下沙村,由於地處深圳灣畔,在早年遠談不上“中心”,甚至顯得有點邊緣。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下沙由於整個環境差強人意,在福田區當時的15個行政村中處於落後狀態。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農村城市化之後,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開始蓄勢發力。下沙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黃禮昌回憶起這段歷程時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發展得益於當年的超前意識。當時,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領導提出“規劃就是生產力”。

因為當時下沙要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規劃無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員工表示,那時的下沙村,市政無規劃,民房建設亂,是有名的“走路難、用水難、用電難、排汙澇難”的“四難村”。針對這樣的局面,公司領導層痛下決心,出資300多萬元聘請英國聯利建築公司對下沙社群進行總體規劃設計。

緊接著,舊村拆遷的硬仗也打響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黃”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深圳、在廣東,在全國各地,許多黃姓後代在很小的時候都被教背這首詩———父兄們說,憑這首詩,就可以認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處?

“我是誰?我從**來?我到**去?

我的根在何處?”……一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這些都是他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強化著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個姓氏的繁衍生息、一個家族的興衰聚散,記載著先人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著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鮮亮。這裡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矯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

從本期開始,我們“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尋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區源遠流長,探尋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的社會生活風貌、成長變化軌跡,希望能為年輕的深圳人瞭解歷史,愛鄉愛國,感情交流,起到些許幫助。(雪松)

黃姓,是有史料記載的深圳百家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黃氏就從中原來到深圳。

以廣九鐵路為界,深圳的西部地區主要分佈著廣府人,東部則以客家人為主,而深圳黃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兩大分支———廣府黃氏和客家黃氏。

古黃國後裔

黃姓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而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黃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

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臺駘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被晉滅。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仍是黃國遺民的後裔。(虹)

堂號郡望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為政寬和。宣帝時因事落獄。官民齊為呼冤,終平反。

“江夏堂”:後漢黃香,幼喪母,對父最孝,夏天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被褥暖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堂號還有“思敬”、“逸敦”、“敦睦”、“熾昌”等。“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

會稽郡:秦置郡。東漢黃昌之後。

零陵郡:西漢置郡。三國黃蓋之族所在。

巴東郡:東漢置郡。東漢蜀將黃權之後。

西郡:甘肅永昌一帶,酒泉黃衍之後。

有誰知道深圳沙井上南街那邊的厚德培訓學校靠譜嗎

可見自尊是一種多麼可貴的情感,只要我們很好的利用它,就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但是,有的同學自尊得過分,特別好面子,貪圖追求表面光彩,這就走向了虛榮。比如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 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而不顧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穿著打扮上互相攀比 在知識學問上,不懂裝...

誰知道類似曼珠沙華其他的傳說,有誰知道哪裡有種曼珠沙華的

曼珠沙華 彼岸花 又叫紅花石蒜別名龍爪花 老鴉蒜 石蒜等,原產中國長江流域。這種花雖好看,但不吉祥,傳說只有在黃泉路上能見到它,你想啊,黃泉路見到的花誰敢種啊。世界上真的有曼珠沙華一類的花朵嗎?關於曼珠沙華的傳說有哪些?有,有白色的 紅色的 藍色的 除了白色的叫曼珠羅華,其他顏色的都叫曼珠沙華 曼珠...

請問一下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草嗎,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草嗎

繁縷,別名 鵝來腸菜源 鵝耳伸筋 雞兒腸,拉丁文名 stellaria media l.cyr.石竹科 繁縷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 30厘公尺。莖俯仰或上公升,基部多少分枝,常帶淡紫紅色,被1 2 列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漸狹或近心形,全緣 基生葉具長柄,上部葉常無柄或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