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跡六尺巷所傳揚的精神品質是什麼

2021-03-08 14:39:32 字數 2552 閱讀 5017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安徽桐城人張英在京城當大官,又一次他家的宅子和鄰居吳家家的宅子發生了衝突,他家人開始已經留夠了兩家的距離,但吳家還是來**。沒辦法家人只好派僕人到京城向他請教如何解決,張英聽完來人把事情詳細敘述後,隨即寫信一封讓來人帶回,並叮囑一定要按照信上所說的做。家人拆開信後只見信上張英寫著: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按照信上說的讓出了三尺的地方,吳家人一看不好意思了也讓出了三尺。

這樣總共有了六尺的地方。當地人為張英的胸懷所折服,一時間這件事傳為佳話,親切地稱這條巷子為六尺巷。張英的做法體現了乙個人應有的寬容和謙虛,他的大度令人信服。

即使在現代也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說說六尺巷的由來: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 在「桐城派」的故鄉—

—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區西環城路的宰相府內(省**醫院內)。六尺巷,東起西後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公尺、寬2公尺,均由鵝卵石鋪就。

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

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

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裡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乙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

後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他家宰相肚裡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後。

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由此而來。

***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因此,他表現了人人之間的謙讓,理解,包容,是中華民族良好美德的詮釋。

其此前他是著名文學流派桐城派的發源地,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積蘊 。

其實,對於現在的我們也有其教育意義,生活在社會中難免與人產生摩擦,這就靠我們寬容待人,嚴於律己,心胸開闊,這樣我們會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有機遇,有友情,有他人的尊重甚至更多,這就要你去發現了!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3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在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給他的最高褒獎。後人們不管是出於紀念還是旅遊的目的,將這個古老的故事鐫刻在屏風上。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流傳。

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程序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而來。

4樓:碧水羅里

待人要寬巨集大量,不能斤斤計較

5樓:譚

但是要寬容。不能為一點小事計較

6樓:匿名使用者

要包容別人,懂得友善

7樓:匿名使用者

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講了中華民族的什麼品質

8樓:匿名使用者

六尺巷,大意是一家大戶裝修擴建卻擋了路,一人出面調解,兩戶人家各退三尺,便有了六尺巷,是北京的故事。主要是交給我們要學會謙讓,不可仗勢欺人,尊重他人,懂得文明禮貌,由於出面調解的是一家的老丈人,還有些尊敬,孝順老人的意味,總之,主要是互相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望採納謝謝

六尺巷的來歷六尺巷的故事簡介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 來歷 據 桐城縣志 記載,清代 康熙年間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

六尺巷的典故,六尺巷的來歷和故事是什麼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讚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

關於安徽桐城縣六尺巷的故事,你從安徽桐城 “六尺巷 ”的故事中得到怎樣的體會和感悟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的西后街,今屬安徽省榮譽軍人 醫院。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住宅,全長100多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巷子由來有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據 桐城縣誌略 和姚永樸先生的 舊聞隨筆 載 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 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