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全文翻譯

2021-03-08 14:15:10 字數 5234 閱讀 3464

1樓:金牛咲

翻譯為: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思想主題: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

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乙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乙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乙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譯文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

春天的長安城滿目凄涼,到處草木叢生。

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

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

愁白了頭髮,越搔越稀少,

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髮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

4樓:水蘊邛霞月

白居易——《杭州春望》

【內容】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賞析】:

此詩為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為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把它們聯在一起,構成乙個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有籠住全篇之勢。作者原註雲:「城東樓名望海樓。

」《太平寰宇記》中望海樓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護江堤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清晨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著銀光。

此聯把城外東南的景色,寫得極其雄偉壯麗。

次聯詩人把目光轉到城內。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見疏,終被殺害。所民間傳說:他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

此詩通首所寫均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詞,是說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裡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特別清晰。「蘇小」,即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

這句正寫題面的「春」字,點明季節,並以歌樓舞榭,寫出杭州的繁華景象。應當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門前屋後之柳,而是極目遠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詩醇》評這兩句說:

「『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兩句均引用典故寫景,不但展現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聯想到伍員的壯烈,昔日杭州的繁華,上句氣象雄渾,下句旖旎動人,富有詩情畫意。

上兩聯主要是寫自然景色,下一聯則把重點移在風物人情上。「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

作者原註雲:「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

「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註:「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

」「趁梨花」是說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此聯一句寫遊人沽飲,一句寫婦女織綾。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紅袖翻飛,綾紋綺麗。

詩意之濃,色彩之美,讀之令人心醉。

末聯又把目光移到遠處,寫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結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

作者原註雲:「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蔥蒨,露草芊綿的迷人景色,而且把從遠處俯瞰西湖的景象寫得非常逼真生動,同時,寫裙腰,自然使人聯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飄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聯想到嫵媚秀麗的西湖,豈非美麗少女的化身?

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不能肯定它就是從白居易這兩句詩衍化而來,但二者的構思,卻是一致的。

這首詩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面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綠為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著濃郁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

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著詩人抑止不住的讚美之情。

5樓:習獻鄲易綠

望嶽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乙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乙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春望在唐朝時期,那裡有乙個名叫杜甫的唐代詩人,被人稱為「詩聖」。

當時國家非常的美,由於國王不上朝,不關心國家大事,國家逐漸衰敗,最後只留下江山,樹木因沒人清理,都是雜草,因此也就荒蕪一片。不巧詩聖杜甫就淪落在這個朝代,這個荒蕪人虛,國家被滅亡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這樣的生活。

這樣見不到家人,生死離別的場合;這樣只能在戰場上犧牲生命的地方。

傷心悲痛時,花兒都陪他一起掉眼淚;痛恨與家人失散離別時,鳥兒都被驚動了。想到九年中在戰場上犧牲無數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書中才是最大的樂趣。現在家書都能抵得上萬兩**,可見書是多們地貴重啊!

因為傷心悲痛為國家擔憂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費了多少心血啊!就連平時的頭簪也過不住頭髮了,令人產生同情。

《春望》句子賞析

春望 結構鑑賞編輯本段 全篇圍繞 望 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 國破山河在 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 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

《師說》全文的翻譯《師說》全文翻譯

白話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 教授學業 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 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蘇軾傳全文翻譯

沫然a夢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 範滂傳 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 我如果做範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 你都能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範滂的母親了麼?等到二十歲的時候 行冠禮的年齡 蘇軾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