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說是誰提出來的著《陰陽五行說之來歷的》的人是誰

2021-03-08 05:14:34 字數 6511 閱讀 6547

1樓:妙全說歷史

「陰陽五行說」是諸子百家當中陰陽家這個派別提出的學說,代表人物有鄒衍。陰陽五行說由誰提出的,並無從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學說的很早就有了,並不是某乙個人的想法,而是眾多學者的看法融匯貫通而成。

接下來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第乙個方面,鄒衍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但是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非常深遠。由於沒有具體的文獻可以考證,春秋前就有了非常樸素的五行說,西周末年也有五材說。有很多人說是**於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可是《黃帝內經》當中並沒有明確談到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應該是在鄒衍之前融合,到鄒衍這裡是推廣應用。

第二個方面,陰陽五行學說貫穿了古代的科學理論體系。古人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發展變化,此消彼長。而且認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相剋相生。

所以古代的哲學家、發明家,在研究事物的時候,都採用了這種理論。陰陽五行學說幾乎貫穿了我國古代的所有文化發展。

第三個方面,陰陽五行學說在道家思想中得以體現。現在我們在道家還可以看到太極八卦圖,在周易裡也可以看到陰陽五行說。因為我對古代的神秘學非常感興趣,所以也會留意。

以上就是我對此事的看法,陰陽五行說並不是具體某乙個人提出來的,追溯起來非常久遠,也沒有具體文獻可以考證,而鄒衍是匯集了先人的思想,融會貫通,再根據這個理論議論朝堂之事,因此比較有名氣。個人觀點,望採納。

2樓:丸子閒談文化

「誰」是確定性的人,那麼就是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雖《周易》更早但「誰」不敢妄議。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託軒轅黃帝名之作,《黃帝四經》 《黃帝陰符經》均後出。

3樓:橘瓜談文化

應該不是哪些具體的人提出來的,而是後世的人根據周易裡面的內容提煉出來的,應該是有一些風水學的依據吧。

4樓:温晴cc丶

應該是從周易裡出現的,但是具體是誰提出的,沒有確切的說法,誰也不知道真正是誰提出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陰陽與五行是解釋宇宙的兩大系統。具體是誰提出的,沒有確切的說法。

6樓:遇見老蟲

具體誰提出來的不得而知了,陰陽、五行之類都是人們長期對自然的觀察,總結出來的規律,可以解釋大部分事物。

7樓:活在瓜里的籽

陰陽五行學說始於先秦,其中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陰陽與五行是解釋宇宙的兩大系統。一般來說,《周易》以陰陽來解釋宇宙與人生,五行在《洪範》篇中得到了體現。

8樓:

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他先是主觀臆想出《天子五德行》,再在前人思想上整合出來的。

9樓:小仙女栩栩兒

按理來說陰陽、五行都來自於對自然規律的總結。陰陽觀念容易理解,這是絕對規律,就好比白天黑夜,男人女人,主要講個對立與統一。五行這個觀念怎麼總結出來的?

為啥不是四行吶,這不有個一年四季剛好麼、在易經道德經論語裡也沒看到五行的概念啊。。。

先點題,最早五行記載的是《尚書、洪範》,那麼五行終始學說始春秋時期陰陽家鄒子提出來的吧。

鄒衍(約西元前324年~西元前250年)

戰國末期齊國人

陰陽家代表人物

五行學說創始人

他主觀臆想出「天子五德行」,所以不能是「四行、六行」。在他新陰陽五行學說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五德終始說,他認為天子應該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並且上天顯示與這一德相應的符瑞如果天子的德運衰了,就必然會有五行中,勝過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運轉下去,便有了歷史上的改朝換,這只是鄒衍的所謂「新歷史觀」,毫無意義的唯心主義形上學觀,卻以其「新」蒙蔽齊人,是反對儒學五德「仁義禮智信」的邪說。

鄒衍將天下分為五方,企圖用五行相剋的原理,妄議歷史朝代更迭的規律,開了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

黃帝土德

夏為木德

商為金德

週為火德

秦為水德

五德相剋

改朝換代

一派胡言

五行,是乙個符號體系,其實有很多含義。

最常用的含義,就是代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就是陰陽的生剋變化。這五種關係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剋和比肩(我本身)。

你如果結合矛盾論的思想,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個符號體系了,古人充其量是用了金木水火土作為表徵符號而已,我要是換成abcde你是不是就更加適應一點?

五行體系的第二個常用含義,就是代表陰陽的演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四象五行。我們知道,太極生兩儀,也就是從一元生出陰陽兩儀(不要問一元為什麼生出陰陽兩儀,這是公理,就和歐式幾何的五大假設一樣),兩儀生四象,就是從陰陽生出太陽(火)、太陰(水)、少陽(木)、少陰(金),這四象加上衍生一切的太極(太極居中為土)本身,也正好是五個。

先有陰陽後有五行,五行從陰陽中推導而來,五行說白了就是陰陽的五種狀態,從太極八卦圖中可以看出來,有極陰,極陽,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平衡。後來通過古人觀察簡化為水,火,金,木,土五行了。補充一點,天地萬物都是陰陽的演化,當你明白五行是陰陽的五種狀態之後,而不僅單純的代表物質,人的情緒心理性格都可以用陰陽來理解,自然也可以找到對應的五行。

應該對五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陰陽只有這五種狀態,五行更可完美表示萬物。比國外的什麼元素先進多了。

關於此問題,古籍當中早已給出了答案。

現摘錄《淵海子平》「論五行之始」原文如下:

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在上則無雨露、無風雪。在下則無山川,無禽獸。

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未有氣曰太易),太初生火(有氣未有體曰太初),太始生木(有形未有質曰太始), 太素生金(有質未有體曰太素),太極生土(形體已具乃曰太極)、所以,水數一,火數二,木數三,金數四,土數五。

另有許多別家之言,但究其源頭,此言論為陰陽學說之根基。

10樓:樂觀的

我覺得客觀來說不是有誰提出的,雖然說是周易提出的,但是也是經過幾代人的討論總結而出的。

11樓:豬油炒菜真香

陰陽五行說在我國文化中是非常出名的,而且它非常的博大精深,一般來說它是從易經當中提出來的。

12樓:小謝

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

著《陰陽五行說之來歷的》的人是誰?

13樓:匿名使用者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

2023年中舉。2023年赴京會試,未中。

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

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後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

其著作編為

《飲冰室合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歷史研究法》

《少年中國說》

五行學說的起源?

14樓:天火地金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觀點。最流 行的觀點出自《尚書·洪範》,其中認為人們將 自然界中具有類似屬性的事物抽象概括,歸入 五行,再用五行解釋事物的變化,最終發展為—種學說即五行學說。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也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中 的天地生成數口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 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對五行學說的起源認 為:「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 生火」,「**生濕,溼生土」,「西方生 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 之氣產生五行。

15樓:匿名使用者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展起來以後,就變為唯心主義的思想。

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

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

《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 「 六府 」 。

如晉卻缺說: 「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 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的話說: 「 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書·洪範》託名箕子對武王的話解說五行: 「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 「 深觀陰陽訊息 」 。《史記·封禪書》說, 「 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 鄒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 平原 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築碣石宮,以師禮待之。

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 「 白馬非馬 」 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秘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後漢書·劉瑜傳》 「 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 」 。

李賢注說: 「 《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 《列子·湯問》載, 「 鄒子吹律。

」 張湛注說: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有 「 十餘萬言 」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係密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 「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 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

《鹽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 「 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 」 這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後成為陰陽五行家的。

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 「 閎大不經 」 ,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 「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 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 「 談天衍 」 。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 「 中國 」 ,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 「 赤縣神州 」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

相當於赤縣神州大小的州,還有八個,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環繞。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環繞。

再往外就是天地的邊際。

鄒衍大九州說的產生,可能跟齊國商業交通的發達,尤其是便於海上交通的條件有關係。這一學說,反映了我國戰國時期人們對世界地理的推測,認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這一學說擴大了人們的眼界,在人類地理認識史上也是乙個進步。

當然,他只是猜測、想象,而不是科學的。

在歷史觀方面,鄒衍有《主運》一書。 「 主運 」 的意義和 「 五行 」 相當。《史記·封禪書》說:

「 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 」 。《史記集解》引如淳的話說: 「 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 」 。

鄒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終始論。這是他 「 深觀陰陽訊息 」 有得的理論,也是他顯名於當時的主張。五行說有相生和相勝的兩種說法。

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用五行來配四時:

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為土沒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這種五行相生說是用來解釋自然現象的,到了鄒衍把相生說改為相勝說,把用來解釋自然現象的五行,附會到社會現象上,叫作 「 五德 」 (德是屬性的意思),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政權興衰, 「 遞興廢,勝者用事。

就是五德終始說。所謂五行柏勝,就是:木剋上,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在《呂氏春秋·應同》中還儲存有比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蚯蚓)大螻(螻蛄)。黃帝曰:

「 土氣勝! 」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 「 木氣勝! 」 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 「 金氣勝!

」 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

「 火氣勝! 」 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即五行相勝說,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順序, 「 終始 」 迴圈 「 轉移 」 。他從五行相剋出發,說明歷史是依五行運轉而有王者代興。為了適應五行的運轉和天的機樣,就必須定出相應的制度,所謂 「 載其

求提供有關陰陽五行學說的書籍,陰陽五行學說的經典書籍

周易來 易經 自 陰陽五行與中醫bai 學 du 類別 陰陽五行 運氣學說zhi 出版社 編譯dao出版社 書籍畫冊刊物 陰陽五行學說 最好的我還是推薦 周易 陰陽五行學說的經典書籍 最主要的是 bai 周易 和 尚du書洪範篇 zhi 其次是 春秋繁露 dao再次是 白內虎通議 其它容的書都是以此...

求玄幻小說關於五行的,求有關陰陽五行類的玄幻小說書名。

藍琀 五行online 一個叫做五行的網路遊戲,讓凌家三兄弟找到了屬於自己另一半 五行神話 陰神和陽神的一次交手。冰與火的交融中五行之道開始代替陰陽之道。傳說中五帝之一少昊,以及青鳥,逍遙愷,蒼舒,陸芳姬展示的一次次神蹟中,將 山海經 中的神異鬼怪幻現的驚心動魄。神祕的陰陽五行學說通過浩大的場景闡述...

請問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是什麼意思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 陰陽互根 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 天與地 動與靜 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 天為陽,地為陰 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