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關法制方面的中國古文

2021-03-08 04:44:50 字數 5312 閱讀 3487

1樓:雲暮歌

《唐律疏議》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三十卷。

卷第一名例 凡七條

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十惡 一曰謀反

二曰謀大逆

三曰謀叛

四曰惡逆

五曰不道

六曰大不敬

七曰不孝

八曰不睦

九曰不義

十曰內亂

八議 一曰議親

二曰議故

三曰議賢

四曰議能

五曰議功

六曰議貴

七曰議勤

八曰議賓

這個十惡基本不用解釋吧?有十惡不赦這個成語麼……就是這十種罪,遇到大赦這樣的事情也不能赦免。

八議就是和皇帝有親戚的、是故交的、賢能的、有能力的、貴族、有功勞的、辦事勤勉的、是外賓的,這八種人如果犯罪,可以減輕刑罰。

2樓:吾若玉兮

臣非非難言孔,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々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多言繁稱,連模擬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為不讓;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誇而無用;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而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聖也:

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包宰,暱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

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候炙;鬼候臘,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里子道乞;傳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罕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陳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協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

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贈,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

今人臣之所譽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舍。夫取捨合而相與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禦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倖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

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為臣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為奸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澤: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處哉?治國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

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幾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聲也,愈不幾矣。

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奸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人主之義矣。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

「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黨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搔頂也,愈不幾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廢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

故以私為重人者眾,而以法事君者少矣。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黨於下,此田成之所以殺簡公者也。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效度數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國者也。是以度數之言得效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盡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與比周,妄毀譽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百官之吏,亦知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

「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幾矣。」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是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

此管仲之所以治齊,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

從是觀之,則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盡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幹上。

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國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

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都少矣,非不弊之術也。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

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

古秦之俗,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商君說秦孝公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當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

於是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故奸莫不得而被刑者眾,民疾怨而眾過日聞。孝公不聽,遂行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告私姦者眾也,故民莫犯,其刑無所加。

是以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奸之賞厚也。此亦使天下必為己視聽之道也。

至治之法術已明矣,而世學者弗知也。

且夫世之愚學,皆不知亂之情,讘訁夾多誦先古之書,以亂當世之治;智慮不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術之士。聽其言者危,用其計者亂,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俱與有術之士,有談說之名,而實相去千萬也。

此夫名同而實有異者也。夫世愚學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蟻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而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實,察於治亂之情也。

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陵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群臣相關,父子相保,而無死亡系虜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愚人不知,顧以為暴。愚者固欲治而惡其所以治,皆惡危而喜其所以危者。

何以知之?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哀憐百姓輕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國之所以危也。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

知之者同於義而異於俗;弗知這者,異於義而同於俗。天下知之者少,則義非矣。

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顯於世者也。楚莊王之弟春申君,有愛妾曰餘,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

餘欲君之棄其妻也,因自傷其身以視君而泣,曰:「得為君之妾,甚幸。雖然,適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適君非所以事夫人也。

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適二主,其勢不俱適,與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賜死君前。妾以賜死,若復幸於左右,願君必察之,無為人笑。」君因信妾餘之詐,為棄正妻。

餘又欲殺甲而以其子為後,因自裂其呆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餘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慾強戲餘。餘與爭之,至裂餘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

」君怒,而殺甲也。故妻以妾餘之詐棄,而子以之死。從是觀之,父子愛子也,猶可以毀而害也;君臣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親也,而群臣之毀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賢聖之戮死哉!

此商君之所以車裂於秦,而吳起之所以枝解於楚者也。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誅,無功者皆欲尊顯。而聖人之治國也,賞不加於無功,而誅必行於有罪者也。

然則有術數者之為人也,固左右奸臣之所害,非明主弗能聽也。

世之學術者說人主,不曰:「乘威嚴之勢以困奸邪之臣」,而皆曰:「仁義惠愛而已矣」!

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

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者不止。國有無功得賞者,**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而**之徒愈勝,不亡何時!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無規矩之法,繩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圓;無威嚴之勢,賞罰之法,雖舜不能以為治。今世主皆輕釋重罰嚴誅,行愛惠,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幾也。故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勸之,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嚴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惠免。

是以無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託于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操法術之數,行重罰嚴誅,則可以致霸王之功。治國之有法術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伊尹得之,湯以王;管仲得之,齊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強。此三人者,皆明於霸王之術,察於治強之數,而不以牽于世俗之言;適當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處位治國,則有尊主廣地之實:此之謂足貴之臣。

湯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為五霸主,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故有忠臣者,外無敵國之患,內無亂臣之憂,長安於天下,而名垂後世,所謂忠臣也。若夫豫讓為智伯臣也,上不能說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數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眾以安其國;及襄子之殺智伯也,豫讓乃自黔劓,敗其形容,以為智伯報襄子之仇。

是雖有殘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而實無益於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為忠而高之。古有伯夷叔齊者,武王讓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餓死首陽之陵。

若此臣,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之謂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虛諺,不可不察也。此謂劫殺死亡之主言也。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將得勢,擅事主斷,而各為其私急。

而恐父兄毫傑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誅於己也,故殺賢長而立幼弱,廢正的而立不義。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

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賈舉率崔子之徒而攻公。

公入室,請與之分國,崔子不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不聽;公乃走,逾於北牆。賈舉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之所見:

李兌之用趙也,餓主父百日而死,,卓齒之用齊也,擢閔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故厲雖癕腫疕瘍,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絞頸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餓死擢筋也。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

由此觀之,雖「厲憐王」可也。

我想問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我想問一下法律方面的知識,求指教

家裡六個人。父母乙個戶口本。我和妻子孩子四個人乙個戶口本。家裡兩棟房子,乙個是父母名下,乙個是我的名下。我們這樣是屬於一戶一宅嗎?為什麼說父母乙個兒子的一定要跟兒子只能有一棟房子。看一下刑法條文 1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並處專或者單處罰屬金 2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有關文化精神方面的作文素材,求有關文化自信的作文素材

呂敬嬌 用典的話,這裡有兩首唐詩,表現了絲綢之路的開放精神。涼州詞 唐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寓目 唐 杜甫 一縣葡萄熟,秋山苜蓿多。關雲常帶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輕烽燧,胡兒掣駱駝。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求作文素材 閒適生活的素材 關於文化精神文明的...

給介紹幾本中國古代史方面的書好嗎

請參考以下幾本來 中國通史,都源比較適合你,希望你能喜歡 中國史 1 朱紹侯 中國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張豈之 中國歷史 1 4卷 高教版 3 翦伯贊 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 4 張帆 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詹子慶 中國古代史 高教版 6 錢穆 國史大綱 7 張傳璽 中國史綱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