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視劇集走向共和如何評價《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集?

2021-03-08 02:23:08 字數 3949 閱讀 6681

1樓:匿名使用者

正面評價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乙個好人,沒有貶低乙個壞人。

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

在歷史學家眼中,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早已不是簡單的「**賊」三個字就可以結論的。然而,學術成果的「普及」似乎並不得力,李鴻章的螢屏形象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鴻章形象,讓普通觀眾感到詫異,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說。

《走向共和》在觀眾面前展示了乙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李鴻章;乙個「苟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李鴻章;乙個首倡洋務、虛心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乙個力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李鴻章;乙個含詬忍辱,掙扎奮鬥的李鴻章;乙個奉行經世致用、埋頭苦幹數十年卻終免不了悲劇性命運的李鴻章。該劇最有意義的突破,在於對洋務運動的肯定,進而把李鴻章放在近代非常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歷史的闡釋,而不是簡單作道德的、充滿義憤且帶有臉譜化的評判。本劇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在恢復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

這一突破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電視藝術本身   。

電視劇集《走向共和》的製作者們確實充分注意到了學術界的研究進展,較好地吸收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人們看到了李鴻章的另外一面。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李鴻章進行了大量精細入微的研究,發現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而且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之一。這種「善待先人」的態度,應該說是《走》劇留給我們的乙個重要啟示。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取捨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程序深刻反思。片中歷史人物不再臉譜化,表現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劇起始和落幕的選擇用心良苦。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將滅亡的盡頭。選擇從甲午海戰開始,這樣一開集的第一場就是乙個高潮。選擇正劇的落幕事件劇組也用了很長時間。

走向共和負面評價

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些許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比如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及張謇,然而他們可能看到的顯然是刪減版,在一刀未刪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錯誤的決策、而等到災難釀成後在試圖改革時又把過去錯誤的責任全推拖於他人,比如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將國庫支出在興建頤和園上,沒錢再添購**加強國防,導致甲午戰爭慘敗;又例如戊戌政變及庚子拳亂後之新政時將過去自我錯誤責任全推給康有為和光緒帝。而甲午戰爭後雖然史實上為翁同和推舉康有為進行維新變法,然而和李鴻章之爭亦也是事實,在甲午戰役前並屢次拒撥銀子給北洋艦隊,甚至以主戰派之名惡整李鴻章,而完全不顧中日**在甲午年差異懸殊,甲午戰敗翁同和亦難咎其責 。

該劇劇突出洋務派,但對維新變法志士淡化處理,對翁同和及光緒帝的刻畫有醜化之嫌。歷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實也很新,他可以說是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保守和心胸狹窄,為一己之私利與李鴻章爭鬥。《走向共和》有貶低翁同和抬高李鴻章之嫌。

《走向共和》為翻案而翻案,為了突出李鴻章而設計的對立面翁同和,被簡單化臉譜化,成為偽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從創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別人醜化李鴻章異曲同工,實在未見高明;而對於廣大不熟悉歷史的觀眾來說,則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該劇劇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過於簡單化之嫌。

洋務各派系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李鴻章與張之洞的矛盾就很深,這在這部電視劇集中完全沒有反映出來。其實,如實地表現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複雜與豐富 。

袁世凱在一般影視劇中都是乙個絕對反面人物,絕對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凱是乙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給人亂世梟雄的感覺,許多觀眾看過這部電視劇集後都表示對「袁世凱」頗為欣賞,正因此,袁世凱這個人物從「無爭議」到「爭議巨大「 。

2樓:香香姐愛生活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集。

如果有一部**,從劇名開始就透著失敗的影子的,可能就是《走向共和》,就像劇名一樣,走向共和只是乙個理想,還可以說只是乙個構想,現在二十一世紀了,都知道共和的實現有多難,更別提這部**的背景是**時期的,那時候,說句不好聽的,共和只是乙個幻想,這部劇,說的就是主角們怎樣的努力實現這個幻想的故事。

編劇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一部幻想中的世界當劇名的電視劇集,怎麼拍都脫不了空想的包圍圈,裡面在**時期,可能算先進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就成了自不量力。這多多少少給這部**減了不少分,因為它實在是引起不了觀眾的共鳴,全程沒什麼看點。

這部**,是由演技撐起來的,拋開演技,其他就真的沒什麼好看的了,呂中的慈禧,跟王冰的李鴻章,是這部劇的亮點,馬少驊的孫中山次之,宋慶齡也有作為國母的風姿。而作為重點宣傳的孫淳的袁世凱,反而並不出采。他沒有袁世凱作為乙個軍閥的霸氣,看起來太過祥和。

總之,這部**,在我的眼裡,並沒有宣傳上的投資了上億,它跟普通的小眾電視並沒有什麼不同,宣傳上的點子也不怎麼樣,至少用孫淳增重20斤演袁世凱這樣子做宣傳,是沒什麼卵用的。

如何評價《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集?

3樓:不知無名小卒

該劇劇突出洋務派,但對維新變法志士淡化處理,對翁同和及光緒帝的刻畫有醜化之嫌。歷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實也很新,他可以說是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保守和心胸狹窄,為一己之私利與李鴻章爭鬥。《走向共和》有貶低翁同和抬高李鴻章之嫌。

《走向共和》為翻案而翻案,為了突出李鴻章而設計的對立面翁同和,被簡單化臉譜化,成為偽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從創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別人醜化李鴻章異曲同工,實在未見高明;而對於廣大不熟悉歷史的觀眾來說,則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該劇劇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過於簡單化之嫌。

洋務各派系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李鴻章與張之洞的矛盾就很深,這在這部電視劇集中完全沒有反映出來。其實,如實地表現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複雜與豐富。

袁世凱在一般影視劇中都是乙個絕對反面人物,絕對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凱是乙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給人亂世梟雄的感覺,許多觀眾看過這部電視劇集後都表示對「袁世凱」頗為欣賞,正因此,袁世凱這個人物從「無爭議」到「爭議巨大「 。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這部電視劇集值得看嗎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面的台詞也很有趣。

就說一段。

榮祿快死的時候,袁世凱去看他。

榮祿握著袁世凱的手說,慰亭啊,這世上德才兼備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你,是有才的。

潛台詞是啥?

哎,你這人缺德啊。

1. 瞿鴻機在倒台前對他學生說的:有些人玩著、鬧著,又玩女人,又摟錢財,可是政治上永遠正確。

老佛爺不看你的正氣凜然,也不在乎你**腐敗,可是你跟她離心離德就完了。所以,這場鬥爭從一開始咱們就輸了。

2. 慶王爺的女婿,安徽巡撫恩銘對徐錫麟說的:立憲也好,守舊也好,本質上都是政治鬥爭,是權力。

權力鬥爭中,做什麼事都要有計畫。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轉睛,穩住神,屏住氣,突然出手。

3. 李鴻章說:太后的事無小事。(一句反映中國古代封建王權本質的話)

4. 袁世凱對梁啟超說: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人民,我只看到過乙個乙個的人。(如果連單個人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何來人民呢?人民只不過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罷了。)

5樓:雨戀紫竹

《走向共和》嚴格來說,這部劇評價如此高的原因並不是它有多優秀,而是鑑於種種原因,國內的歷史劇太臉譜化,好人壞人涇渭分明。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現代的化妝技術之下的,走向共和作為乙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豔。

6樓:簡單的桉

響應黨的號召,奏響主旋律

如何評價電視劇集版《白鹿原》,如何評價電視劇集《白鹿原》

高中的時候看過了 白鹿原 的書,看到之前白鹿原的導演訪談裡說這部劇的還原度是近80 所以最近就又去刷了 白鹿原 的劇,整體看下來,可以說這部劇是良心之作了。而這部劇中,我最為喜歡的就是二豆了,二豆也算是貫穿這部劇的的乙個線索人物,無疑楊帆的演技是讓人眼前一亮的,他把二豆這個人演的那是極其傳神的,二豆...

如何評價電視劇集《女兒紅》, 如何評價電視劇集《東宮》的大結局?

女兒紅 的出現填上了這個空白,一經播出就獲得了觀眾的青睞內。這是一部製作非常精良的 容作品,其中既有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也有真實感人的女性成長傳奇。紹興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中飄搖,一代年輕熱血的民族實業堅守者用黃酒對抗日本的經濟和文化侵略,上演實業救國的激情大戲,激盪人心的主題,加上唯美雋永的江南水鄉風...

如何評價電視劇集《雍正王朝》怎麼評價電視劇集《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 是辮子戲的最高峰,也是中國歷史電視劇集的最高峰,這個最高峰包括 三國演義 如果說央視 水滸傳 也算歷史劇的話,大概只有它可以與之媲美。這劇有多好,從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當時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整本書都是各路文化人點評此劇,其中有些觀點截然相反,但都集中在對此劇思想性的討論,沒有人質疑此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