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水龍吟》的賞析辛棄疾《水龍吟》300字的賞析

2021-03-07 22:53:53 字數 5535 閱讀 3036

1樓:御風人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

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衝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儘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繫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鬥爭中去。

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餘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後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餘騎,於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

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於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於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鬱、悲憤和愁苦。

於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閒愁。

閒愁萬種,萬種閒愁都映襯在落日餘暉的夕照裡,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淒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然而在政治上,他並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

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閒,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儘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麼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了嗎?據《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藉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裡,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

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鬥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於腦後,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讚賞劉備對於許泛的譏諷。《三國志》裡講,當許泛向劉備述說陳登對於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

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麼話好說。

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泛,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乙份的淒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願,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鬱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後片的最後一句與前片的最後一句正緊相呼應。

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

2樓:天地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

這是辛棄疾愛國思想表現十分強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紹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撫使。從這首詞的內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時的作品。

作者途經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作為乙個愛國詞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廣大地區,同時也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傳說落入水中的寶劍。在祖國遭受敵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該是多麼需要有一把能掃清萬里陰雲的長劍呵!然而,詞人之所見,卻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欲待燃犀向潭水深處探著,卻又怕水面上風雷怒吼,水底裡魔怪**。說明,若想取得這把寶劍,組成統一的、強大的愛國抗金力量,這中間是會遇到重重阻撓與嚴重破壞的。後片即景抒情,雖然流露出壯志難酬,不如困居高臥的隱退思想,但這一消極思想之產生,是與他當時的處境,與南宋王朝整個政治形勢分不開的。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進取,一味妥協投降;對愛國抗敵的有識之士卻百般壓制打擊,直至**鎮壓,使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付之東流。因此,在指出辛詞中經常流露的隱退閒居這一消極思想的同時,還必須指出這種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客觀原因。

詞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線索清晰,鉤鎖綿密。這是一首登臨之作。

一般登臨之作,往往要發思古之幽情,而辛棄疾此詞卻完全擺脫了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筆 墨集中用於抒寫主戰與主和這一現實生活的主要矛盾之點上。開篇遠望西北,點染出國土淪喪,戰雲密布這一時代特徵。

、接著便直截提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萬里須長劍!"也就是說,要用自衛反擊和收復失地的戰爭來消滅人侵之敵。

下面緊扣雙溪樓引出寶劍落水的傳說。這裡的寶劍既指堅持抗敵的軍民,又是作者自況。這是第一層。

從"人言此地"到上片結尾是第二層。作者通過"潭空水冷"、"風雷怒,魚龍慘"來說明,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而不能重見天光,不能發揮其殺敵報國的應有作用。下片換頭至"一時登覽",是第三層。

正因為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甚至還冒著極大的危險,所以詞人才產生"不妨高臥"這種消極退隱思想。最後緊密照應開篇,以眼前之所見結束全篇,使全篇鉤鎖嚴密,脈胳井然。

第二是因邇及遠,以小見大。作者胸懷大志,以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雖身處福建南平的乙個小小雙溪樓上,心裡盛的卻是整個中國。

所以,他一登上樓頭,便"舉頭西北",由翻捲的"浮雲",聯想到戰爭,聯想到大片領土的淪陷與骨肉同胞的深重災難。而要掃清敵人,收復失地,救民於水火,則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作者卻從一把落水的寶劍起筆,加以生髮。"長劍",最長也不過是"三尺龍泉"而已。

而作者卻通過奇妙的想象,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倚天萬里須長劍"這一壯觀的詞句。這是詞人的心聲,同時也喊出了千百萬人心中的共同意願。

第三個特點是通篇暗喻,對比強烈。這首詞裡也有直抒胸腺的詞句,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但是,更多的詞句,關鍵性的詞句卻是通過大量的暗喻表現出來的。

詞中的暗喻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暗喻敵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雲","風雷怒,魚龍慘","峽束蒼江對起"等;一組是暗喻主戰派的,如"長劍","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等等。這兩種不同的形象在詞中形成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對比。

這種強烈對比、還表現在詞的前後結構上。如開篇直寫國家危急存亡的形勢:"舉頭西北浮雲",而結尾卻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沐浴著夕陽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灘上擱淺拋錨。這與開篇戰雲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這首詞形象地說明,當時的中國大地,一面是"西北浮雲","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卻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長此以往,南宋之滅亡,勢在必然了。 由於這首詞通體洋溢著愛國熱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幾方面的藝術特點,所以很能代表辛詞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讀之有金石之音,風雲之氣,令人魄動魂驚。

3樓:玉欄塢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

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 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這是辛棄疾愛國思想表現十分強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紹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撫使。從這首詞的內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時的作品。

作者途經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作為乙個愛國詞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廣大地區,同時也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傳說落入水中的寶劍。在祖國遭受敵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該是多麼需要有一把能掃清萬里陰雲的長劍呵!然而,詞人之所見,卻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欲待燃犀向潭水深處探著,卻又怕水面上風雷怒吼,水底裡魔怪**。說明,若想取得這把寶劍,組成統一的、強大的愛國抗金力量,這中間是會遇到重重阻撓與嚴重破壞的。後片即景抒情,雖然流露出壯志難酬,不如困居高臥的隱退思想,但這一消極思想之產生,是與他當時的處境,與南宋王朝整個政治形勢分不開的。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進取,一味妥協投降;對愛國抗敵的有識之士卻百般壓制打擊,直至**鎮壓,使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付之東流。因此,在指出辛詞中經常流露的隱退閒居這一消極思想的同時,還必須指出這種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客觀原因。

詞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線索清晰,鉤鎖綿密。這是一首登臨之作。

一般登臨之作,往往要發思古之幽情,而辛棄疾此詞卻完全擺脫了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筆 墨集中用於抒寫主戰與主和這一現實生活的主要矛盾之點上。開篇遠望西北,點染出國土淪喪,戰雲密布這一時代特徵。

、接著便直截提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萬里須長劍!"也就是說,要用自衛反擊和收復失地的戰爭來消滅人侵之敵。

下面緊扣雙溪樓引出寶劍落水的傳說。這裡的寶劍既指堅持抗敵的軍民,又是作者自況。這是第一層。

從"人言此地"到上片結尾是第二層。作者通過"潭空水冷"、"風雷怒,魚龍慘"來說明,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而不能重見天光,不能發揮其殺敵報國的應有作用。下片換頭至"一時登覽",是第三層。

正因為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甚至還冒著極大的危險,所以詞人才產生"不妨高臥"這種消極退隱思想。最後緊密照應開篇,以眼前之所見結束全篇,使全篇鉤鎖嚴密,脈胳井然。

第二是因邇及遠,以小見大。作者胸懷大志,以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雖身處福建南平的乙個小小雙溪樓上,心裡盛的卻是整個中國。

所以,他一登上樓頭,便"舉頭西北",由翻捲的"浮雲",聯想到戰爭,聯想到大片領土的淪陷與骨肉同胞的深重災難。而要掃清敵人,收復失地,救民於水火,則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作者卻從一把落水的寶劍起筆,加以生髮。"長劍",最長也不過是"三尺龍泉"而已。

而作者卻通過奇妙的想象,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倚天萬里須長劍"這一壯觀的詞句。這是詞人的心聲,同時也喊出了千百萬人心中的共同意願。

第三個特點是通篇暗喻,對比強烈。這首詞裡也有直抒胸腺的詞句,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但是,更多的詞句,關鍵性的詞句卻是通過大量的暗喻表現出來的。

詞中的暗喻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暗喻敵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雲","風雷怒,魚龍慘","峽束蒼江對起"等;一組是暗喻主戰派的,如"長劍","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等等。這兩種不同的形象在詞中形成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對比。

這種強烈對比、還表現在詞的前後結構上。如開篇直寫國家危急存亡的形勢:"舉頭西北浮雲",而結尾卻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沐浴著夕陽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灘上擱淺拋錨。這與開篇戰雲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這首詞形象地說明,當時的中國大地,一面是"西北浮雲","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卻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長此以往,南宋之滅亡,勢在必然了。 由於這首詞通體洋溢著愛國熱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幾方面的藝術特點,所以很能代表辛詞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讀之有金石之音,風雲之氣,令人魄動魂驚。

蘇軾水龍吟哪些地方體現婉約,蘇軾《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寫作的背景

蘇軾 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之詞以豪放為風格,然而蘇詞也有...

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們對於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 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 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1.玉簪螺髻 皮日休 縹緲峰 詩 似將青螺髻,撒...

蘇軾《水龍吟》翻譯蘇軾的《水龍吟》中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句是怎麼翻譯?

落花總會令多愁善感的人們傷感憐惜,可是這同樣負著 花 之名的楊花,任憑它怎樣飄零墜落,也沒有誰在意。楊花隨風飄飛,離開家園,落在路旁。仔細思量,雖說無情,卻也有它的情思。如果說楊花有思,那麼所思為何?應該是和遊子一樣,思念的是家。對楊花來說,家便是它離開的那棵柳樹。遊子遠去,思婦懷人不歸,常引起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