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021-03-07 18:50:40 字數 843 閱讀 9942

1樓:吳田田

借喻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主要運用借喻的修辭手法,把書比作「半畝方塘」,比作「鑑」。這「半畝方塘」很清澈,像明鏡一樣,可以映出「天光雲影」。作者設問:

這「半畝方塘」為什麼這麼清澈呢?並自答:因為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麼清澈。

因此,「渠」並不是渠水,而是代詞「它」,指代半畝方塘(本體是「書」)。按「渠」字在文言文中可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指人指物都可以,本文中即可理解為「它」,就是「方塘」。

所以我的意見是解釋為:「問它(方塘)為什麼這麼清澈呢?因為一直有河流源源不斷的會聚過來啊。

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2樓:連城青津

設問。上下句一問一答,關聯緊密。從「問」和「為」可以明顯的看出。

3樓:向天索

我想用了擬人借喻的修辭手法和設問的句式.從」情如許」句可以看出擬人的手法,而借喻的手法如果不了解這兩句試的出處,作者和創作背景的話單從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從上下句一問一答很明顯是設問句式!

4樓:周韻詩堵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

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運用什麼修詞手法?有什麼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