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後裔都去哪兒了契丹人都去了哪裡

2021-03-07 18:33:17 字數 5821 閱讀 6552

1樓:史談歷史

據史料記載,遼國滅亡的時候擁有數百萬之眾。那麼,人們不免要追問:百萬契丹人**去了?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如遼國後面的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除了明朝外,都是少數民族當政掌權,契丹人經過漫長的歷史,大部分契丹人融合後來的蒙古族及滿族裡這也是一種合乎情理的推測。

第二種可能,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歷史上這樣大規模的民族搬遷確是經常的事。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不論擴散到哪,這幾百萬人總得有點蛛絲馬跡可尋吧。建國後經過詳細的人口普查,發現黑龍江北部有乙個叫達斡爾的少數民族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其實,在我的老家遼寧省凌海市右衛滿族自治鎮有乙個村子叫達子營,據老人們一輩輩口頭傳說,達子營就是古代乙個屯兵的據點,也就是達斡爾人的祖先,當年遼國契丹人屯兵的地方。

而且這一帶還有古墓群,足可以說明達子營是兵家駐軍之地。幾年前當地修京沈高速公路,出土的古墓全是當地早已絕跡的大塊青磚搭建的。另外,筆者還清楚的記得,2023年,當地開展平墳還田運動,一些無主古墳被平掉後,墳墓裡不是棺材,而是一種陶製的罈子,有點烏龜狀,當地叫白了,就叫「王八罈子」,大部分都叫村民砸爛了,也有村民將裡面的骨灰倒掉,拿回給孩子玩或裝煤油用。

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有沒有收藏這種罈子的人家,不得而知。聽老人說,這些「王八罈子」的古墓都是達子的,只是當時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所有出土的東西全部破壞了。

以上內容源於網路。。。。。。。。。。。。。

2樓:楚河河畔

大部分被漢族給融合了,其他的西遷了

契丹人都去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2023年,遼朝滅亡。此前一年,遼朝宗室耶律大石帶領部分契丹人北走。公元2023年,輾轉遷移到中亞的耶律大石帶領部分契丹人重建遼政權,史稱西遼,逐漸淡出歷史,融合為中亞各族的一部分。

遼滅後,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麗等少數民族,其餘則進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點漸漸褪盡。契丹作為乙個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復存在。dna測序證明達斡爾人、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

契丹族的消失讓許多學者困惑,難道他們沒有直系後裔繁衍至今嗎?一直將契丹人視為祖先的達斡爾人和雲南「本人」果真是他們的嫡系子孫嗎?帶者種種疑惑,記者專程採訪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劉鳳翥先生,在劉老師的娓娓敘述中,歷史迷霧逐漸散開……

關於契丹人後裔,國內大概有兩處: 其一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當地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其二是: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乙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後裔。 但是我感興趣的是流落到中亞的契丹人,是否還有訊息? 僅有的記載如下:

在金軍的進攻下,遼朝於2023年滅亡。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一部分人向北進入漠北地區,後向西發展,征服了今天中亞的廣大地區。2023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

西遼2023年為蒙古所滅。 而此後在沒查到其他資料,流落到中亞的契丹人難道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歷史的沙塵中了嗎?後有朋友指出:

耶律大石離開天祚帝大營時,僅二百騎相隨。到可敦城後,發展萬餘人,可其並不等於都是契丹人。而是遼西北部共十八部人馬,有馬十萬匹。

大石西征時打喀什又損失了一部分,也就是說隨大石西征並不是契丹人佔主導的部隊,而是忠於他的各不相同的種族混成部隊。 這樣一來,我似乎有點明白了。其一,各不相同的種族混成部隊。

其二,要在那個「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的地區,保留住自己民族「白馬青牛」的起源神話,幾乎毫無可能。何況還是種族混成部隊。 也許,即使有遺留在中東的契丹人,也不可避免的給徹底伊斯蘭化了。

但是,契丹畢竟是乙個有自己民族文字語言的大族,難道就沒有他們的後人記載下他們散落到中東以後的故事嗎?金帳汗國解體後,蒙古人還寫下了一部蕩氣迴腸的「東歸」傳奇,難道契丹人就真的遺忘祖先繁衍生息的棲息地,遺忘了祖先曾經締造過的輝煌,遺忘了祖先的文字和語言,遺忘了自己的根嗎? 契丹人如今何在?

好奇的背後,亦多了幾分無奈。

如今,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

在雲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

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而漢族與契丹人的關係微乎其微。

4樓:萍卡黛西

我就是半契丹的人,父親是契丹母親是漢族,可能會隨著時間飄到任何地方吧我覺得。

5樓:myf馬雲飛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一些研究人員從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墓中出土的契丹人頭骨、牙齒和契丹女屍的腕骨中提取dna,與現今達斡爾族母系dna進行對比,發現他們的同源度比較高。研究組接著又到雲南保山地區提取阿、莽、蔣姓「本人」的父系血樣,與內蒙古一些旗、縣取得的達斡爾、蒙古和漢族等人群的父系血樣進行dna研究和對比。結果發現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具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係。

從而得出初步結論: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可能同為契丹人後裔。我國五十六個名族中要加上雲南本人契丹族,,加上前面講到的證據,內蒙古自治區得赤峰,達斡爾族都是通過dna斷定,他們的生活方式,言語特徵,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契丹人沒有滅絕……

契丹人到**去了

6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契丹人從元末明初以來忽然從史籍中消失得不見蹤影。經過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東北阜新一帶)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後裔。這裡的「本人」是契丹後裔自己的自稱。

拓展資料:

1、在雲南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2、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與當地人融合了。

3、契丹,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乙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2023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

(參考資料----百科網頁鏈結)

7樓:老私機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去向大致有以下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8樓:匿名使用者

遼亡時,還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來音信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突然傳來乙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巨集、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據兩個研究所2023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

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

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所珍藏的《勐板蔣氏家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變遷史最具有代表性:「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建立遼朝,為金所滅。

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

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

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

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簷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

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近年來,我國專家通過dna測定,發現雲南這些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較高,並同現今的達斡爾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係,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迷。 補充:據東北學者考證,遼朝滅亡後,一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落東北瀋陽和蒙古附近,繼續過起了游牧生活,後來金朝滅亡,契丹人才開始遷往城市。

明朝年間,東北耶律部歸順大明,被賜姓劉、豐等漢姓,後來一部分投降後金,一部分開始西遷至伊朗附近,完全伊斯蘭化。 名人事蹟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 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先後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門(今河北城西北)﹑趙郡(今河北趙縣)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憊出擊,大敗史思明部於嘉山(今河北曲陽境),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使河北十餘郡皆殺叛吏歸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眾10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

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滿萬人,先在城外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數十萬,加固城壘。當敵攻城時,用大炮發巨石猛擊,還暗掘地道陷敵,不斷襲擊叛軍,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擊,大敗蔡希德,殲其部眾7萬,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證了唐軍左翼的安全。

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史思明軍突然渡河,陷汴州(今開封),逼洛陽。李光弼因兵力懸殊,乃棄洛陽,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

隨後伺機出戰,挫敗了叛軍對河陽三城的進攻,殲敵2萬。 上元二年(761),朝廷強令收復洛陽,他不得已而出兵,當時叛軍尚銳,加之大將僕固懷恩違反節度,因而兵敗邙山(今洛陽北),退保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後復任河南諸道副元帥,出鎮臨淮,統河南諸道兵**叛軍,配合僕固懷恩等收復洛陽。

他曾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廣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鬱而死。

匈奴人 契丹人 鮮卑人 黨項人以及突厥人的分別是如何起源以及

1,匈奴一部分漢化,一部分西遷,西遷一路往歐洲走,遇到當時很強大的羅馬帝國.於是在羅馬帝國周圍找地方落腳了.然後就是洗劫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和東羅馬給匈奴人上供 匈奴王 阿提拉 是羅馬人的噩夢.至於為何消失.因為民族融合.據說西遷的匈奴人落腳的地方是 匈牙利.2,契丹人簡歷的遼朝是很強大的...

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人建立的西夏,蒙古人建立的元對中國歷史有多少貢獻

更好的促進我國多民族的融合,元朝的制度更是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遼,金,契丹,女真,西夏這些之間有什麼關係 一 宋遼金元。1 宋遼金元,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宋朝 遼朝 金朝和元朝四朝之合稱。2 這一段時期屬於多民族競爭時期,而這四個朝代也分別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3 宋朝為漢族 遼朝為契丹族 金朝為...

古代的遼人是不是現在的東北人,古代的契丹人是現在的東北人還是內蒙古人啊

您好,不是的,雖然山東在古代曾是遼人的地盤,但經過數百年的時間,那裡的遼人不是被漢人驅逐就是被漢人同化了.但若是追根溯源的,說不定其中還是有他們的血脈.在古代漢人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先進文化,眾多少數民族十分羨慕,紛紛效仿,結果就被同化.或者被漢人驅逐 不是的,現在的東北人絕大部分是當初從關內遷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