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最大歷史功績是什麼

2021-03-07 09:43:39 字數 5922 閱讀 5350

1樓:匿名使用者

忽必烈在位期間,實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策略

一、加強了**集權

忽必烈大力削弱諸王勳貴及漢人世侯的權力,建立了軍事、賦稅制度。在削奪宗藩領地的行政權、軍權及司法權的同時,又從稅收、領民關係、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奪諸王在食邑的實力基礎。

二、平定了李憻及乃顏、海都叛亂

李嬗是紅禊軍叛逆李全的養子。公元2023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貢獻金幣換取山東淮南行省長官之職,後在攻宋戰役中敗死。李嬗承襲益都行省長官,**山東達30餘年。

公元2023年,李嬗被封為江淮大都督,準備兵變。公元2023年,他斷然發動軍事叛亂,占領益都,後被忽必烈擊敗,忽必烈藉機迫使漢人世侯交出實權和軍權。

公元2023年4月宗王乃顏(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後裔)反於東北,西北海都許以10萬人相助。6月乃顏敗於大興安嶺東,被俘處死;海都敗則遠遁,不備復來。

三、注重農桑,興修水利

忽必烈確定「以農桑為急務」,採取了一系列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設立各級專管農業生產的機構。**專設都水監,各處設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還限制牧場侵占農田,禁止牲畜損壞莊稼。

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鎮戍軍士開荒屯田和募民實邊屯田。屯田政策的實施,

使荒蕪的土地得到了開墾,減輕了人民負擔,對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忽必烈在邊疆地區設定嶺北、雲南、遼陽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檢司等機構,加強對蒙古、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當時稱為「烏斯藏」)、台灣地區的管理,加強了**集權,密切了各民族之間的關係。

元朝的大統一,對我國邊疆地區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忽必烈的屯墾和徙民的措施,客觀上促進了邊疆地區落後經濟的迅速提高。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把大批工匠和俘虜從中亞各地遷到長城以北地區,又強迫長城內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遷往長城以外。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為了對付同西北諸王的鬥爭,曾利用從內地簽發的漢軍,並招募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等城市周圍和阿爾泰山、杭愛山、克魯倫河等地屯田積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河西走廊的屯田以及吐蕃(**)的進一步處於大統一的**政權的管轄之下,這一切都加強了中原地區和邊疆各兄弟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聯絡、提高,有利於各族人民之間進一步的了解和融合。歷史的發展,不是蒙古統治者的民族歧視政策所能改變的。

但在忽必烈的武力鎮壓控制下,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起義持續不斷。

五、改元建號,立都漢地

忽必烈於公元2023年繼汗位,宣布建元「中統」,採用中國傳統王朝年號紀年。至公元2023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公元2023年(至元八年)宣布改「大蒙古」為「大元」。

這是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國家廣袤無疆。忽必烈為了配合漢法的實施,放棄了大蒙古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設兩個都城。公元2023年(中統四年)公升開平府為上都,建宗廟宮室。

到公元2023年(至元

八年)將燕京改名為大都(今北京市),其地位超過了上都,被定為元朝的都城。 -

六、建立國家機構和嚴密的法律體系

成吉思汗實行的是軍政合一的體制,比較簡單。忽必烈命劉秉忠、許衡確定國家機構和職官制度。在**設立中書省,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立樞密院,主管軍務;設立御史台,職掌百官糾察。

另設大宗正宗,仍置達魯花赤(斷事官,只管蒙古公事)。地方上,是行書省(簡稱行省),公元2023年全國除中書省直轄山東、山西、河北外,全國分置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10個行省,**屬宣政院。這是我國歷史上以「省」作為地方行政區的開始。

行省以下行政區為路、府、州、縣四級,邊遠地區有「軍」的建制。

公元2023年,頒行了「至元新格」法律。到公元2023年最終制定元律「大元通制」。

七、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的漢族傳統文化

忽必烈興辦學校,公元2023年統計,全國各地所建學校24400餘所。公元2023年(至元四年)忽必烈在上都重建孔子廟,推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忽必烈雖講求功利,主張改革,但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當他逐漸領會儒家宣揚三綱五常的「妙用」後,便搞起尊孔崇儒活動。

他統治的後期,全國到處建「宣聖廟」,設學官,開學堂,規定用程、朱的一套講儒學。當時還大量錄用漢族儒生學者,儲存頒刻典籍。

八、制定蒙古新字

忽必烈為了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命吐藩僧人八思巴制定了蒙古新字,頒行天下。還設立諸路蒙古學教授,召集學者用蒙文新字翻譯《資治通鑑》等一批漢文經籍。

九、重視科技的發展

公元2023年(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立局改修新曆,命許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郭守敬是元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他繼承前人的豐富遺產,吸收阿拉伯人的天文知識,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測所, 「東極高麗,西至滇池,南腧朱崖,北盡鐵勒」(《元史·天文志》),·其最北的北海測景所,據推算設在北緯6405'處,已近北極圈了。公元2023年(至元十八年)冬,《授時分》頒行。

它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現在國際上通行的格利哥裡歷的年週期相同,而格利哥裡歷到2023年才開始使用,比《授時歷》晚300年。

公元2023年,忽必烈遣都實尋求黃河之源,由潘昂撰成《河源志》;據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裡。…」.

公元2023年,忽必烈設定司農司,根據當時農業生產經驗,編成《農桑揖要》一書。 在忽必烈時期,已印造過「寶鈔」。寶鈔的流通,不受時間、地域限制,代替了宋代的交子、會子等僅作為兌換券性質的紙幣。

寶鈔的出現,也是世界真正紙幣的開始,是世界貨幣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此外,忽必烈時期的文化藝術和史學等也得到了發展。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可堪稱我國古典文學的一支燦爛絢麗的花朵。與忽必烈同時代的關漢卿(大都人,生於13世紀20年代,卒於公元2023年前後),他共創63個雜劇,其中《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其代表作。

元代忽必烈時期中國的科技水平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行列。天文、地理、農學、醫學等學科成就在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時期的中外交流、中外交通已進入空前繁榮時期,我國的三大發明傳人歐洲,中國的科技成就為整個人類作出了貢獻。

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貴族完成了元朝的統一,雖然他們是通過軍事征服完成的,但仍然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宋、遼、夏、金、蒙古幾個政權長達300多年的爭戰局面,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實現統一和安定是各族人民的最大願望,因此忽必烈的元朝統一正是各族人民意志的反映。

第二,元朝的統一,使我國疆域十分遼闊。吐蕃就是元朝才正式納入我國****版圖的;元朝對東北、西北、新疆等地統治也比前代加強。忽必烈是順應歷史趨勢的,因此元朝的統一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對我國的疆域的確定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第三,統一的安定局面、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資源為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忽必烈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的政策與措施,使元朝經濟有較快恢復和發展,手工業設立了各類提舉司,總管府,括籍匠戶。造船業,僅公元2023年為徵日本,忽必烈下令在全國和高麗造船只3000艘。

造船業的發達為發展海運和海上**提供了條件,為明代打下了基礎。忽必烈又繼承了自成吉思汗以來的重商傳統,頒布鬥斛權衡、定度量、降低稅率,有利於商業的發展。交通業方面,闢築大量驛站,疏通大運河,陸上商路經南山南北通達西亞和東歐。

海外**,建立了國內最大海港泉州港,設立管理海貿的「行泉府司」,擁有1.5萬艘只。此外,元代的棉花種植和棉織業也已普遍。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各地城市繁榮起來了,如大都(北京)、上都(和林)、中定(濟南)、京兆(西安)、太原、揚州、鎮江、蘇州、杭州、泉州、上海、溫州等皆是世界著名大都市。大都在元世祖初期擁有色目大商人3000之多。當時在元朝為官10餘年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寫道:

「百貨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外國巨價異物及自物之輸入北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第四,元朝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忽必烈在歸附地區設定了路、府、州、縣等地方行政機構,任命少數民族首領,使其成為****統治當地的助手。忽必烈還將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和文化知識,如設立諸路學校,播種、蠶桑等技術將傳到邊疆少數民族那裡,而畏兀兒的絲織術、釀酒術,藏族的建築藝術,蒙古族的毯廚術(織造地毯)亦傳到了內地。

忽必烈統一全國後,為了保持其統治權力,維護蒙古貴族韻特殊利益,在全國還是繼承和推廣了民族壓迫政策。他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這就挑起了新的****。第一等蒙古人,是統治者,稱為「自家骨肉」;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欽察、唐兀、禿

八、阿速、畏吾兒、回回、乃蠻等;第三等是漢人,又叫漢兒、乞塔、札忽歹,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也包括較早征服的雲南、四川、高麗人在內。第四等是南人,又叫蠻人,新附人,指最後被征服的原南宋境內的各族人民。忽必烈又把人按社會地位分為十級:

官為第一級、吏為第二級、僧為第**、道士為第四級……儒生為第九級、乞丐為第十級。這就又促使了階級矛盾的激化。這些等級制度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科舉名額和待遇等方面都有種種不平等規定。

忽必烈在位期間,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蒙古族的封建化過程,建立了多民族的元帝國,使經濟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加強了國內及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聯絡,故他的功蹟是卓越的。

2樓:板刷洋蔥頭

忽必烈積極圖取南宋,終使南宋皇帝趙于2023年正式投降,接著,元軍繼續擊滅各地武裝,2023年2月,忽必烈的元軍攻克宋軍山,宋帝投海而死,這樣,中國從十世紀開始的長久三百多年之久的**局面,終於在忽必烈之手結束,實現了統一。以後,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再出現長期**的局面,這是忽必烈輝煌的歷史功績。

忽必烈統一了全中國,結束了長期**的局面,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基礎.一方面致力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設立農司,減免租稅,多次正詔禁止亂佔農田作牧場.另一方面建立的行省制度為世界首創,並成為後世所沿用.

並影響至今

兩都制(小標)

在中國歷史上,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國有兩個首都,乙個是上都,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西部的正藍旗,另乙個是大都,建在今北京市的中心位置。兩個首都,乙個在燕山南麓的農業地區,另乙個在燕山北麓的牧業區,生態與氣候有很大差別。

王大方認為,相比較而言,對於蒙古人統治的元朝來說,上都的戰略地位更勝於大都。元人虞集在《賀丞相墓誌銘》中寫道:「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

據史料記載,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每年的冬半年(從秋分到春分)在大都理政,夏半年(從春分至秋分)則巡遊到上都理政。故上都也被視作夏都。

兩都制既適應了當時管理多民族條件下經濟形態的需要,也適應了蒙古風俗傳統,便於與蒙古各部宗王聯絡,還適應了游牧民族設定冬營盤與夏營盤的傳統習慣。「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都的遺跡留存至今的已很少,而上都遺址還較為完好的儲存著。」王大方告訴記者。

蒙漢一體與草原都城 (小標)

始建於公元2023年的元上都,元人稱之為「聖上龍飛之地,天下視為根本。」它北依龍崗,南瀕灤水,是四山拱衛,佳氣蔥鬱的形勝之地,美名為「金蓮川」。

據資料介紹,每年夏秋之際金蓮花盛開,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城垣、宮殿的建築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都思想,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構思,如宮城、皇城、外城三重相套,是新的創造。更具特色的是城內大片空地,可架設穹廬氈帳;城外有關廂,作為民居、氈帳、店鋪、朝覲者的住所。

祭祀場所則更遠在郊外的丘陵茂草之中。

王大方曾撰文認為,這是一座由游牧民族的構想並創造出來的草原都城,座落在牛羊滿坡的青山綠水之間,有著濃郁的草原氣息。

創造奇蹟的集大成者(小標)

元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從五代十國以來,長達三百餘年的幾個政權並存的割據狀態,中國又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大一統局面。

王大方認為,元朝的建立,以及元上都在草原上的繁榮,推動了祖國北部地區的建設和開發。同時,它極大地加強了中外交通和中外關係;元朝的建立,打通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交通。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元朝與四大汗國之間頻繁往來,與歐亞非各國聯絡密切,中國的航船一直到達非洲。

更為重要的是,元上都的建立,使草原文明、歐洲文明和東方文明互相交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在王大方看來,中國元明清三代在北京營建都城,都受到元上都很大影響。資料顯示,由於忽必烈對宗教兼收幷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為當時世界宗教的中心、中國傳統信仰的佛、道、天主教、伊斯蘭教、**教的教堂,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中國歷史上的草原游牧民族大多在創造了文化、文明之後,在歷史上也就消失了。不過,王大方確認為,只有蒙古民族是個例外,其後裔子孫一直傳承到今天,元上都文化也一直傳承到今天。

具體而言,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後裔,該地區的蒙古語是中國公認的標準蒙古語,此處草原地區的蒙古族保留著濃厚的忽必烈時代遺風

忽必烈有什麼成就,忽必烈的主要功績有哪些

元世祖忽抄必烈 1215 1294 成吉襲思汗孫,拖雷子,蒙 bai語尊稱薛禪皇帝,公du元1260 1294年在位,是我國歷zhi 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位皇帝。dao他在位期間,遷都燕京 後稱大都,即今北京 定國號為元,在漢族地主協助下大力採用 漢法 制定典章制度,加強 集權,注意農桑,興修水利,使元...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功績,簡述中國共產黨歷史三大成就

從近代起歷史上所有的功績都是偉大的黨的,包括領導抗日戰爭! 寥若晨語 探索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道路 南昌起義 廣州起義 秋收起義,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並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依託,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遵義會議上確立了 同志的領導地位,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終於勝利到達陝北。堅持獨立自...

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歷史意義是什麼,簡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復和國的成立,是制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艱苦奮 戰換來的。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為了這一天湧現出多少可個顆粒的英雄壯舉。開國大典,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從此成為執政黨,黨和國家的歷史也將翻開新的 一頁 簡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新...